这是一套根据新中图版必修第二册地理最新教材目录设计的教学设计,包含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至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所有单元章节(含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第四节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学设计,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等),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含教学反思,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案分课时设计,包含第一二课时,参考各省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设计,是老师教课的必备资料,无需百度云网盘即可直接下载全套优质完整版资源,首次下载后还可免费重复下载,欢迎一键打包全册下载。
最近下载
991.1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本模块的主要原理集中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条件选择,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其中人口内容放在学习的第一章是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认知人类活动的需要。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人口的分布,尤其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第二节主要讲述了人口的迁移;第三节主要讲述了人口容量,尤其是人口的合理容量。让学生通过学习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人类的出现又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了一个质变的阶
1.1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本章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通过图表材料概述了世界人口分布的的不平衡性和趋向性。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通过案例主要从自然、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3.通过探究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其形成因素,加强对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的理解。 区域认知:运用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地区及其特点。综合思维:运用资料或图表分析某地区人口分布的原因,并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人口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形成正确的人地和谐观。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2.影响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本模块的主要原理集中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条件选择,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其中人口内容放在学习的第一章是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认知人类活动的需要。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人口的分布,尤其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第二节主要讲述了人口的迁移;第三节主要讲述了人口容量,尤其是人口的合理容量。让学生通过学习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人类的出现又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了一个质变的阶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本章内容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分类主要从迁移范围角度分成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特点,通过图文材料介绍世界上和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3.通过案例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自然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4.通过探究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加强对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初步培养人地和谐观。 区域认知:运用图文资料,描述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综合思维:运用资料或图表分析某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并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地理实践力:调查学校所在地人口迁移的现状,并分析原因。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地理资
1.3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本模块的主要原理集中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条件选择,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其中人口内容放在学习的第一章是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认知人类活动的需要。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人口的分布,尤其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第二节主要讲述了人口的迁移;第三节主要讲述了人口容量,尤其是人口的合理容量。让学生通过学习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人类的出现又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了一个质变
2.1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本模块的主要原理集中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条件选择,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其中教材第二章主要讲述了乡村和城镇的发展历程。乡村和城镇是人类聚居、生活生的场所。一般未说,城镇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上,乡村和城镇都存在明显差异。受不同地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域乡景观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节主要讲述了不同地区
2.1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本模块的主要原理集中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条件选择,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其中教材第二章主要讲述了乡村和城镇的发展历程。乡村和城镇是人类聚居、生活生的场所。一般未说,城镇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上,乡村和城镇都存在明显差异。受不同地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域乡景观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节主要讲述了不同地区
3.1 农业区位因素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本模块的主要原理集中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条件选择,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其中教材第三章主要讲述了产业区位的选择。不同的产业对区位的要求、选择是不一样的,其影响因素更是其发展、变化的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内容。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农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工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服务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区位的选择及其因素,学习三大产业的区位选择
3.2 工业区位因素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本模块的主要原理集中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条件选择,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其中教材第三章主要讲述了产业区位的选择。不同的产业对区位的要求、选择是不一样的,其影响因素更是其发展、变化的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内容。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农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工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服务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区位的选择及其因素,学习三大产业的区位选择
3.3 服务业区位因素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本模块的主要原理集中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条件选择,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其中教材第三章主要讲述了产业区位的选择。不同的产业对区位的要求、选择是不一样的,其影响因素更是其发展、变化的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内容。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农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工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服务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区位的选择及其因素,学习三大产业的区位选
3.3 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本节内容主要涉及服务业及其区位因素。1.服务业,了解服务业的定义及其空间布局,能够区分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2.影响服务业的因素,分析了影响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政策等)。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够分析服务业布局与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2.地理实践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地服务业布局特点及其合理性,并提出改进建议。3.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理资料,分析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对服务业的影响。4.人地协调观:运用服务业区位选择原理,合理布局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1.掌握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点2.
3.4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本模块的主要原理集中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条件选择,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其中教材第三章主要讲述了产业区位的选择。不同的产业对区位的要求、选择是不一样的,其影响因素更是其发展、变化的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内容。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农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工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服务业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四节主要讲述了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4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本节内容主要涉及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明确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的概念以及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2.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能够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分析,能够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3.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理资料,分析不同区域选择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地理背景4.人地协调观:能够正确认识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
4.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其中教材第四章在前面几章学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后,总结性的提出我国的几个重要的国土开发的项目。主要有第一节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第二节的《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第三节的《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和第四节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内容,结合之前所学的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案例当中。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区域认知:
4.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及其发展路径。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定位及主要措施路径。 1.综合思维:能够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分析思路分析我国其他重要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和基本途径2.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图文资料综合认识京津冀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条件和主要问题,简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3.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认识京津冀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说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4.人地协调观: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区
4.2 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其中教材第四章在前面几章学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后,总结性的提出我国的几个重要的国土开发的项目。主要有第一节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第二节的《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第三节的《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和第四节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内容,结合之前所学的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案例当中。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区域认知
4.2 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1.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学会运用图文资料说明各海域的划分以及相关国家的权利和义务;2.我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3.海洋权益与发展战略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1.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海洋权益与海洋战略的关系。2.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3.区域认知:通过读图和填图,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域的划分,能够分辨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国家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4.人地协调观:认识海洋国土的开发和
4.3 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其中教材第四章在前面几章学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后,总结性的提出我国的几个重要的国土开发的项目。主要有第一节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第二节的《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第三节的《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和第四节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内容,结合之前所学的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案例当中。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区域认
4.3 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1.南海诸岛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地理概况;2.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三沙市的地理环境。 1.综合思维:认识我国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地理概况2.地理实践力:结合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分析其位置的重要性3.区域认知:认识我国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地理概况4.人地协调观:合理开发与保护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1.认识并
4.4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其中教材第四章在前面几章学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后,总结性的提出我国的几个重要的国土开发的项目。主要有第一节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第二节的《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第三节的《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和第四节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内容,结合之前所学的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案例当中。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区域认知:通过学
4.4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人口空间分布与发展预测;2.国土资源监察;3.车辆导航调度;4.旅游信息查询;5.城市规划与评价。 1.综合思维: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示意图,复习相关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功能,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地理信息技术在解决人文地理问题中的应用2.地理实践力:通过操作基于位置服务的相关软件,如租车服务、物流配送、旅游信息查询相关软件,说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3.区域认知:结合图像,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交通、土地利用方式、环境监测等城市管理与规划中的应用,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区位选址,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4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节在学习前面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后,总结性的让学生学习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从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以及环境问题的特征两个层面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用实例对每种类型的具体表现进行了介绍。关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材将众多的环境问题归结全球变暖、荒漠化、臭氧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酸雨等这几个个方面,并以详实的数字资料和生动的实例加以说明。教材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实例对每个环境问题进行说明,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环境问题类型的理解,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 区域认知: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其不同区域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环境问题,理解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全球性,长期性,复杂性。 1.综合思维:辨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结果。2.地理实践力:运用相关材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3.区域认知: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后果。4.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1.理解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2.掌握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
5.2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本节在学习前面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后,总结性的让学生学习人地之间几千年来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学习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关作用,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为了人类更好的生产生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如何与自然相处。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思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为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和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现在对待环境与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协调观:结合身边地理事物和现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体会人地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利用所
5.2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综合思维: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地理实践力:掌握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3.区域认知: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4.人地协调观: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注册成功
300万一线老师的共同选择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