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ppt课件
作者介绍
周而复(19914年~2004年)现代作家,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生于江苏南京。
代表作:《上海的早晨》,散文《掠影集》、《怀念集》,文艺评论《文学的探索》和《周而复选集》。
助读资料: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冉庄地道战遗址: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1942年至1944年。日本帝国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即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铁路和大道两旁挖很深的封锁沟,挖出来的土就用来筑封锁墙,碉堡林立,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于是毛主席领导根据地的军民展开了“反扫荡”斗争。在战斗中,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给敌人以沉重地打击。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水攻呀,毒气攻呀,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课后作业
1.把描写地道内部情况的句子抄下来。 2.课下利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写几个好的开头和结尾。
精品成套资料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