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 包身工 》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1 包身工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蠕动(rú) 搅动(jiǎo) 惺忪(xīng) 荤腥(hūn)
B.弄堂(lòng) 褴褛(lǔ) 游说(shuì) 缜密(zhěn)
C.嘈杂(záo) 蹒跚(shān) 虐待(nüè) 骷髅(kū)
D.契据(qiè) 怜悯(mǐn) 譬如(pì) 瞌睡(kē)
思路解析:B项,“褛”应读“lǚ”;C项,“嘈”应读“cáo”;D项,“契”应读“qì”。
答案:A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 她们根本就没有“做” “不做”的自由。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 在生病的时候,老板 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A.因为 和 即使 也
B.所以 或者 虽然 还
C.因为 或者 虽然 还
D.所以 或者 即使 也
思路解析:虚词的运用应结合句意和句间关系来确定。本段文字中,第一句话是因果关系的复句,前因后果,因此,第一空填“所以”。“做”“不做”是两种行为,只能表示选择关系,因此,第二空填“或者”。第二句话后半部分是假设关系的复句,因此第三空填“即使”,由此确定答案为D项。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们的卑劣行径,把他们披着羊皮的豺狼本质揭示得活灵活现。
B.最近又是下雨又是降温的,无家可归的游民衣衫褴褛,捉襟见肘,他们冒着寒风瑟缩地行走在繁华的街道上。
C.对现在的青年人来说,包身工制度已经时过境迁,成为“历史的陈迹”了。但是我们不可忽视这篇课文深刻的教育意义。
D.据了解,“倒分”的中介们大多是钻了某些交通违法行为核对驾驶人图像信息有漏洞的空子,再加上交管部门有内鬼里应外合。
思路解析:A项,“活灵活现”形容描绘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此处是揭露带工老板们对包身工的欺骗与压榨的卑劣行径,应用“入木三分”。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B.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承认个人和企业有经济利益诉求、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
C.作为目前热销的保健品,酵素被媒体宣传具有减肥、排毒、保健、预防心血管问题、调节免疫等神奇功效,然而据专家的解释,喝酵素还不及喝酸奶来得实在。
D.事实上,学术是一种帮助我们尽可能认识事物本质或者真相,它本身不是目的,为学术而学术显然是忽略了学术本身的工具性。
思路解析:A项,句式杂糅,删除“主要靠的”;C项,并列不当,“保健”包含了减肥、排毒、预防心血管问题、调节免疫;D项,成分残缺,在“真相”之后加上“的工具”。
答案:B
5.下列关于报告文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B.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有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
C.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D.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思路解析:B项,“但有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有误,报告文学必须报道真人真事。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⑤“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6.文中画线句用了七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思路解析:这七个短语是按照起床的动作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这些短语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况。
参考答案:按起床时动作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况。
7.“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思路解析: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语句的语序来对照这句话,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倒装句,倒装是为了强调。据此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前面,突出了她们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8.选文第③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表现出她们怎样的心态?
思路解析:“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麻木的心态,这是长期被侮辱被奴役的结果。据此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到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9.人们把其中一个女工称作“芦柴棒”,仅从这个名字上你能联想到这位女工有着怎样的处境?
思路解析:“芦柴棒”可以让人联想到瘦削、干枯。由此可见包身工的处境是悲惨的。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十分瘦削的女孩,长期的非人的折磨使她瘦得皮包骨头,她没有名字,不被人尊重,被当作牲口一样使用,被当作泥土一样践踏。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扶,还是不扶?
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这个问题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与讨论。近日,“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太被讹”“北京老外撞人却误传倒地老人讹诈”等一连串事件,将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推向新的高度。
遇老人倒地为何55.6%的受访者选择直接走开
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众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在有139 010人自发参与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这项调查中,55.6%的人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留下证据或找到证人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拨打110并等待,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主动扶起来。
“可能会装作没看见走过去吧。”当被问及此问题时,家住天津的赵泉想了一会儿后这样说。他直言,现在“碰瓷”的人太多了,“不是不想扶,真的是扶不起”。
对于同样的问题,北京某互联网公司职员罗君的回答则不同。他表示,看到身边的老人总能想到父母,如遇见老人摔倒,自己会去关心一下。
山东大学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直言,当人们开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时,就表明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意图,应该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甚至是面临艰难、痛苦和困境依然执着以求的,当帮助他人需要计算成本利益、考虑利害得失时,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道德。
87.4%的受访者表示当前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
调查显示,87.4%的受访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
罗君坦言,在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上,他有着道德上的焦虑——不扶自己良心上过不去,扶又怕被讹。这个问题有时会让他非常纠结。
刘齐直言,讹人的老人毕竟是少数,媒体不能净拣着负面的个案去写,大家不能因为个别极端的事件,就对整个老人群体产生误解。
“‘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是整个社会信任缺失的表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直言,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反映出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这会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巨大成本。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可报销的比例非常低,老人如果摔伤可能对于他本人和家人都是很重的经济负担。如果医疗保障能够减轻老人这一负担,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找人转移责任,这是一个制度的问题。”郑路说。
郁喆隽表示,在年轻人扶老人的案例中,如果判决不当可能会造成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应该重视这些案例对年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真的这样下去,几十年之后,可能就没有人再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传统的道德追求了。”
59.5%的受访者认为恶意讹诈他人的老人应受惩罚
如何才能化解普遍存在的“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受访者首选“恶意讹诈他人的老人应受惩罚”(59.5%),其次是“目击者要勇敢讲出真相”(15.1%),排名第三的是“司法判决应注重对社会的引导”(7.2%)。接下来是媒体不能只渲染部分极端个案(5.7%)、相关部门要给人可信服的真相(5.2%)、在社会上倡导勿以恶小而为之(3.1%)等。
卞绍斌表示,法律法规是外在的,道德良知和道德信念才是左右个人行为、构建良好社会道德法则的根本源泉,应着重培育基于道德自律的实践理性能力,特别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道德自觉能力。
“要弥补信任纽带的断裂,化解焦虑,制度保障是必需的。”郑路建议,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可以设立基金会,专门针对扶老人被讹的情况,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虽然大家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表现出了一定的担心,但我相信,如果真的遇见类似情况,大多数人还是会伸出援手。”
调查中,28.1%的受访者认同,虽然扶老人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是日常生活中遇到老人倒地,冷眼旁观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都还是会伸出援手。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2月10日第7版,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以一个选择问句引起人们的思索,也提示人们在“扶”与“不扶”之间应做出理性的选择。
B.遇到倒地老人不扶,充分说明一些人不尊重他人生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理。
C.“扶”与“不扶”的两难选择中,实际体现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D.现在没有人再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传统道德追求了,因为扶倒地老人往往会遭受恶意讹诈。
E.虽然扶老人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遇到老人倒地的情况,大多数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这说明人们的道德感很强。
思路解析:A项,“做出理性的选择”说法不当;B项,此种说法无中生有;D项,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二部分最后一段中只是一种假设。
答案:CE
11.在本篇调查报告中,大部分人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如此纠结,说明了什么现象?
思路解析:本题问的是“说明了什么现象”,也就是分析人们对“扶还是不扶”产生纠结的原因及说明的问题。本题信息在文中比较分散,需对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概括。注意抓住文中提示性词句,如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中“就表明”,第二部分中“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反映出的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等语句。
参考答案:①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当帮助他人需要计算成本利益,考虑利害得失时,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道德。②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③医疗保障及相关的公益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帮扶人难免有后顾之忧。
12.本篇调查报告是如何体现报告的真实性的?
思路解析:调查报告的真实性一般由报告材料的真实性来决定。本文所用到的材料一是社会事件,二是引用受访人的原话,三是数字的出现。回答本题可从这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①举例子。开头举“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太被讹”“北京老外撞人却误传倒地老人讹诈”等新闻事例,引出调查,显示其真实性。
②列数字。文中多次采用受访人不同态度的比例数据,让读者更为信服。
③直接引用受访人的原话,更能证明观点。
13.请结合实际谈一谈本篇调查报告的社会价值。
思路解析:首先,明确调查报告本身的意义。其次,就本调查报告来讲,它调查了公众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态度,从引用的评价来看,对不帮扶老人还是持反对态度的,所以本调查报告的社会价值可以结合报告中的有关内容来总结,如导向性、道德、诚信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引导社会的正向价值观,增强社会的责任感、道德感;提出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等问题;呼吁社会医疗保障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三、表达交流
14.如果请你分别给芦柴棒、小福子写一段话,你会写些什么呢?
致芦柴棒:
致小福子:
思路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结合文章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加以理解。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参考答案:致芦柴棒:在你烧稀饭的附着冤魂的火光里,我虽然很难体会到你复杂的心情,但仿佛能看到你对这个世界的憎恨的眼神。每当提起你的名字,我便对“骨瘦如柴”的理解加深了一层。
致小福子:虽然你的名字叫小福子,但你的命运却不像你的名字那样有福气,你依然是千千万万包身工中的一个,充满了辛酸与悲凄,忍受着煎熬与贫瘠。只要这个黑暗的旧时代不变,你的命运始终与悲惨相连,与幸福无缘。
15.仔细观察下面的调查表,按要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青少年购买服装鞋帽时的影响源
与他们对怪异装扮的态度的关系
对怪异装扮的态度 | 购买服装鞋帽时的影响源 | ||||
自己 | 家长 | 同学 | 广告 | 流行潮流 | |
看不惯 | 40.5 | 43.8 | 4.7 | 4.8 | 6.2 |
很想模仿 | 37.2 | 18.2 | 7.0 | 4.1 | 33.5 |
无所谓 | 46.8 | 31.3 | 6.1 | 3.4 | 12.4 |
总体(商品化) | 44.6 | 33.5 | 5.8 | 3.8 | 12.3 |
注表中数字为百分比。
根据图表可知,流行潮流对青少年服装鞋帽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比广告的作用大,尤其对于那些① 的青少年来说。然而,就整个青少年群体来看,他们对于服装鞋帽的接受程度主要影响源是② ,其次是③ ,这体现了青少年群体④ 的特点。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根据语段中第①空前的“流行潮流……”可知,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图表的最后一列,在这一列中,百分比最高的是“很想模仿”的青少年群体,所以第①空内容可知。根据第②空前的“整个青少年群体”可知,我们应该观察图表的最后一行,或总体看各种人群,可得出第②③两个空的答案。最后,由“这体现了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可知,需要根据以上数据来进行总体概括。
参考答案:①“很想模仿”怪异装扮 ②自己的看法(自己) ③家长的意见(家长) ④自主性越来越强(个人主义倾向加强),但也并未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
第11课 包身工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裸体(luǒ) 着力(zhuó)
游说(shuì) 水门汀(dīng)
B.拎着(līn) 梳头(shū)
里弄(nòng) 饲养(sì)
C.怜悯(mǐn) 虐待(nüè)
惩戒(chěng) 皮辊(gǔn)
D.缜密(zhěn) 粥菜(zhōu)
咳嗽(ké) 包身契(qì)
答案 D
解析 A项,“汀”读tīng;B项,“弄”读lòng;C项,“惩”读chéng。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横七竖八 渔肉荤腥 打工赚钱 一窝蜂
B.光滑舒适 义愤填膺 生杀予夺 挖墙角
C.工价低廉 不加思索 义务服役 做噩梦
D.麻木迟钝 巧取豪夺 耸人听闻 揩点油
答案 D
解析 A项,渔—鱼;B项,角—脚;C项,加—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们的卑劣行径,把他们披着羊皮的豺狼本质揭示得活灵活现。
B.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包身工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C.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凸显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沆瀣一气,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D.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发展为世界上演了一段炫目的传奇,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使4亿人脱离了贫困。
答案 A
解析 A项,活灵活现:形容描绘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此处是形容揭露带工老板们对包身工的欺骗与压榨的卑劣行径,应用“入木三分”。B项,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使用正确。C项,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使用正确。D项,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多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使用正确。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
B.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可坐。
C.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D.厂家除了在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和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使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别的世界隔绝之外,完全将管理权交给了带工的老板。
答案 B
解析 B项句式杂糅。删去“可坐”。
5.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B.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C.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D.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答案 A
解析 A项中的“芦柴棒”是用特征代替本人的名字,所以是借代。B项是比喻中的明喻,喻词是“像”;C、D两项是比喻中的暗喻,喻词为“是”。
6.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两个句子的句式,根据文意选出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 )
A.②①② B.①②① C.①②② D.②①①
答案 B
解析 (1)①是被动陈述句,以被动者“工房区域”为陈述对象。②是主动陈述句,以主动者“弄堂马路”为陈述对象。联系上下文,这里着重介绍的是监狱般的“工房区域”,所以必须用被动句式,才能表达准确、语气连贯。(2)①句是没有强调语气的肯定陈述句。②句是双重否定的陈述句,并用“是……的”强调了语气。②句更符合她们所处的地位。(3)①句中的“粥菜”单提出来,一顿一问,起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②句是一般陈述句,显得很平淡。综上,可选B项。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王琼杰 田杰
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部分个体私营业主不依法雇用劳动者,有的国有劳务输出部门也参与用工非法操作。劳动者生存状况变得异常复杂。为此,有关人士呼吁——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日前,武汉市劳动部门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发现,一家私营企业长期使用不满14周岁的儿童在企业做工,这些孩子每天早晨六点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有时工作时间更长,还没有工休日。
8月27日,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也在一家日资企业——上海景条公司发现了相同情况,一次查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贵月从7月26日至8月25日的30天中,加班加点工作达87.5小时!除此之外,劳动监察部门还查出该公司违法用工的其他情况:经由政府批准使用的劳动力仅有35人,而公司非法招用300多人;员工工资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且员工工资每月只发一半。
面对这些非法用工企业,武汉、上海市的劳动监察部门均明确表示:绝不容许现代“包身工”在该市存在,政府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包身工”并不只出现在武汉、上海,近年来在河南、山西、湖南、北京等均有出现。
今年7月,北京和安徽的一家劳务输出公司联手,将自己的同胞卖出了国门,到新加坡做了一次“包身工”。行前劳务输出公司向打工者保证,在新加坡每人月薪800新加坡元,技术工不少于1200新加坡元。17名打工者向合肥公司交了2500元人民币的报名费、1.2万元人民币的杂费和2万元人民币的押金后,踏上了南下出国就业的旅途。他们没想到,在新加坡迎接他们的中国籍工头,在与打工者签订了用工合同后,就开始恶狠狠地威胁说:“你们谁不在这里好好干,不死也要脱层皮!”每天按8小时工作制付薪,工作时间却是11小时;许诺中的4人一间空调房,成了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集装箱;荤素搭配的营养配餐,成了类似面糊糊的饭。强烈要求回国的打工者,最终只得到40新加坡元的工钱。
非法劳务黑市须整治。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沦为国内“包身工”的打工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醒悟过来时,已身陷“囹圄”,不仅身上分文皆无,证件被扣,而且失去人身自由。
今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大浪乡村民周某就在石家庄市火车站前的劳务黑市上被骗。那天他在那里找工作,一个老板声称需要“拌猪饲料”的员工,日工资20元。第二天周某与其他7个打工者却被老板送到了距定州市15公里左右的一个砖窑,成了该砖窑30多个“包身工”中的一员。他们被逼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外逃的员工被追回后均惨遭毒打。5月20日晚,周某趁机侥幸逃脱,后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才将其他员工解救出来。
5月2日,河南省辉县市警方从该县常村镇“黑窑”里也解救出了40名打工者,他们大都是从郑州市二马路附近的劳务黑市场上被骗去的。这些打工者没日没夜地工作,不仅没有工资,有的还被打成重伤,或不明不白地“失踪”。
据公安部门反映,发生“包身工”事件的企业大都在位置比较偏僻的个体私营企业,近年来,虽有向大城市和相对有规模的私营和合资企业发展的趋势——上海、广州、福州等都查出过类似问题,但主要还在生产规模较小的个体企业里。
“包身工”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心慈手软”,甚至在发展和保护地方经济的借口下,不对用工企业进行有效的劳动执法监察,对地方企业出现的“包身工”现象处理不及时,有的甚至听之任之,为违法用工的雇主通风报信,逃避处罚。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只在怕惊动了“上面”的情况下,才象征性地做一些表面文章,如下一个劳动监察指令,责令企业限期整改,把打工者解救出来完事,很少或根本不去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有的甚至为非法用工者开脱。
河南某地的一家非法砖厂发生“包身工”事件后,当地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对调查人员说:“这些打工者不是‘包身工’,只不过工作时间长了一些,劳动强度大了一些,工资发放得晚了一些,没有什么大事。”当上级部门追究责任时,又以“查无实据”为由给非法窑主一个不痛不痒的处罚了事。
“包身工”的出现是近年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以及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生,不仅严重违反了《劳动法》,侵害了打工者的权益,而且诱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当地形象。目前这种违法用工行为已经在各地蔓延,各地政府、工会、劳动和公安部门虽然进行了多次打击,也解救了大批的“包身工”,但收效甚微。
为此,笔者呼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发生在身边的“包身工”事件,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打工者和用人者的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大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的力度,消除“包身工”滋生的温床和土壤;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对以身试法者决不姑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心慈手软”。
B.这种违法用工行为已经蔓延,武汉、上海、河南、山西、湖南、北京、河北等地均有出现。
C.“包身工”的遭遇通常有劳动时间长、工资低、生活条件差,有的没有人身自由、经常挨打、工作条件恶劣等。
D.近年来,发生“包身工”事件的企业主要在一些大城市和一些相对有规模的私营和合资企业。
答案 D
解析 “主要在一些大城市和一些相对有规模的私营和合资企业”不当,原文有“但主要还在生产规模较小的个体企业里”。
8.关于现代“包身工”出现的原因,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心慈手软”,甚至在发展和保护地方经济的借口下,不对用工企业进行有效的劳动执法监察。
B.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
C.发生“包身工”事件的企业大都在位置比较偏僻的地方,不易被发现。
D.部分个体私营业主和一些国有劳务输出部门昧着良心,非法用工。
E.各地政府、工会、劳动和公安部门虽进行了多次打击,但收效甚微。
答案 CE
解析 C项,非法用工企业的位置偏僻,并不是引发“包身工”现象的原因。E项是“包身工”现象出现之后地方具体应对的情况,并不是原因。
9.这篇报道中“包身工”始终加了引号,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意图何在?
答:
答案 报道中所说的“包身工”本质上是一种非法用工行为,虽然和夏衍笔下的“包身工”在遭遇上有相似的地方,但还不完全等同于旧社会的“包身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所以作者虽然借用这一称呼,但还要加一个引号,以示区别。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引号作用的理解及对“包身工”内涵的理解。加引号是因为本文中的“包身工”与夏衍笔下的内涵已经完全不同,分析时注意抓住不同。
三、语言表达
10.筛选下面文字的关键信息,给“包身工”下定义(不超过40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包身工是
。
答案 (包身工是)签署了“包身契”,由带工的供给住食,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一听天命的廉价劳动者
解析 下定义首先确定被定义概念“包身工”的属概念,应为“劳动者”;其次要符合下定义的基本形式“包身工是……劳动者”;然后把包身工的本质特点提取出来;最后整合。注意不要超过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