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题2套

    2022-03-21 14:25:05 449次浏览 作者:语文资源组
    99%的老师看了都会下载的成套备课资料: 2025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题(全套)
    前往下载

           image

    21.《孟子》二章—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感悟

    课内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B.饿其体肤(饥饿)

    C.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相与步于中庭

    C.果得于数里外

    D.管夷吾举于士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作者在文中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其观点是什么?

     

    类文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②,安乡重家则敬上③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④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②重家:重视家庭。③敬上:服从上司。④陵:同“凌”,侵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凡治国之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B.奚以知其然也

    公欣然曰

    C.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民富则易治也

    险躁则不能治性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凡治国之道

    A.何陋之有

    B.又数刀毙之

    C.丈夫之冠也

    D.居天下之广居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4.本文作者主张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

     

    15.结合当今我国建设和谐平安社会的政策,你对作者的政治主张有何评价?

     

    (二)[16郴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管夷吾举于士                                                             

    (2)衡于虑                                                             

     (3)病虽愈                                                             

       (4)四夷俱服                                                             

    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8.【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又是什么?

     

    19.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传统文化

    知识卡片

    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1)升迁:举、辟,举,举荐;辟,招用。拜,按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陟,提升,提拔。升,提升。迁,“右迁”“迁除”表示升职。

    (2)贬谪:贬,降职并流放,与“谪”相近。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退,撤销或降低官职,自己辞职。斥,摒弃不用。迁,“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3)平调: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调,调动、调迁。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出,京官外放,与“放”相近。迁,“转迁”“迁调”表示调职。

    (4)辞职: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巩固训练

    20.[17儒墨教研原创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指升职。

    B.拜,是指按一定礼仪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等。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选拔官吏的制度。

    D.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中,“授”“拜”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调”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参考答案

    7.B

    【解析】B项,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8. D 

    【解析】D项与例句,于:从;A项,于:给;B项,于:到;C项,于:在。

    9.【答案】_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案】_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10.【答案】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C 

    【解析】C项,故:所以;A项,道:方法/道路;B项,然:这样/……的样子;D项,治:治理/修养。

    12.D 

    【解析】D项与例句,之:结构助词,的;A项,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B项,之:代词,代狼;C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13.(1)【答案】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困就难以治理(国家)。

    (2)【答案】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先使人民富裕,这样以后再好好治理。

    14.【答案】使老百姓先富裕起来。

    15.【答案】略。(提示:对作者在当时的政治主张要给予肯定, 然后分析他的不足)

    16.(1)狱官。

     (2)同“横”,梗塞,不顺。

    (3)即使。

    (4)臣服。

    17.(1)【答案】_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2) 【答案】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18.【答案】【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19.【答案】【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20. A 

    【解析】A项,“左迁”指降职。


    image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一、文学常识 

     1. 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 (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

     畎(quán) 说(yuè) 鬲(gé) 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4,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3、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4、“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5、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6、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7、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8、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9、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10、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11、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14、“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5、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6、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7、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8、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2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21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22. 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3. 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24. 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5. 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26. 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7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28. 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29.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30.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

    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九、填空

    短文先从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全文

    精品成套资料

    八年级上册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