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七年级《邓稼先》课堂练习题

    2022-03-22 02:45:56 1310次浏览 作者:语文资源组

    image

    1 邓稼先

    01  积累运用

    【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xūn)    选pìn(聘)    友(zhì)    yáo(谣)言

    为人知(xiǎn)  至死不(xiè)   鞠躬尽(cuì)   妇rú(孺)皆知

    2.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奠定 奠基)人和开拓者。

    (2)佩服他、仰慕(仰慕 羡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3)在北京,见到阔别(阔别 离别)了22年的稼先。

    (4)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提议 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3.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杨振宁,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邓稼先(1924-1986),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基础提升】

    4.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基(diàn)  背颂  马革尸(ɡuǒ)   死而后己

    B.难(kān)  爆炸  万里(chěnɡ)   截然不同

    C.红(yīn)    昆仑  锋芒毕(lù)  引人注目

    D.名(shǔ)  宰割  热泪满(kuānɡ)   鞠躬尽瘁

    (解析:A.“颂”应写为“诵”,“己”应写为“已”;C.“殷”应读为“yān”;D.“眶”应读为“kuànɡ”。)

    5.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C  )

    A.小明做事认真负责,熟悉业务,这次我们当之无愧地推荐小明负责此项工作。

    B.《成语词典》那么厚,叫人惨不忍睹,我一看见它就头晕。

    C.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在公共场合销声匿迹了。

    D.日军在二战中干了许多坏事,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解析:A.“当之无愧”指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需感到惭愧。句中用错了对象,应是小明“当之无愧”;B.“惨不忍睹”指悲惨得让人不忍心看下去,用在句中与语境不符;D.“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形容广为流传,一般用于褒义语境中,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当。)

    6.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C.雾霾天气使中国不少城市的居民频发呼吸道疾病,各大医院呼吸科的接诊人数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飙升了七、八倍。

    D.刘同才书记的宣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可操作性,为企业、工会、职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指明了方向。

    (解析:A.第二个逗号应改为破折号;B.双引号中的双引号应改为单引号;C.删去顿号。)

    7.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C  )

    A.邓稼先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级许许多多工作者,原因是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B.我们应发扬光大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C.杨振宁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激动得热泪盈眶。

    D.令我们崇敬的是,杨振宁这位科学大师,时刻支持和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建设。

    (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原因”或“因为”;B.搭配不当,将“应发扬光大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改为“铭记邓稼先的事迹并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D.语序不当,将“支持”和“关注”调换位置。)

    02  课内精读

    阅读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回答下列问题。

    8.“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这句话中的“要”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要”字说明邓稼先的不引人注目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突出了他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的性格特点。如果去掉,就变成他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人了,人物性格的可贵之处就体现不出来了。

    9.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把两人放在一起写的目的是什么?

    相同点:他们都是各自国家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各自国家的功臣。不同点: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常令人难堪;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通过对比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03  拓展阅读

    (原创)

    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9月25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咱们也建一个吧”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进程。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岳友岭参与了FAST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FAST 30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600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的每个项目带领FAST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饱含了南仁东的心血更饱含了他的感情。

    在2016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FAST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10.仔细阅读文章,说说“天眼”的建成经历了哪几个过程。【梳理文章情节】

    提议→选址→立项→建造→竣工

    11.文中引用甘恒谦、岳友岭的话,有什么作用?【理解文章内容】

    甘恒谦是南仁东的学生,岳友岭是南仁东的同事,他们更熟悉南仁东的生活、工作状况,引用他们的话更有说服力,更能体现南仁东制造“天眼”的不易和他精益求精、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

    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重要语句】

    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岳友岭的感慨侧面表现了南仁东为造“天眼”付出的艰辛之大。

    1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人物形象】

    ①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南仁东就提议“咱们也建一个吧”,体现了他胸怀祖国、敢为人先、具有远见卓识的优秀品质。②不辞辛苦,亲自到贵州大山里勘察;为了节省时间,中午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③汇报项目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对细节了如指掌,多次计算模拟,体现了他鞠躬尽瘁、科学严谨的优秀品质。

    04  综合性学习

    学习本文之后,遵义育才中学教务处准备在3月6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分班级开展“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4.【板报设计】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6年长征火箭“三代同堂”齐登场,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学校要编辑一期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校报,请你为校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示例】中国飞天梦的历程;探索与发现。

    15.下面是感动中国栏目组为“科学泰斗——钱伟长”写的颁奖词,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仿照这种写法,为邓稼先写几句颁奖词。

    【示例】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仿写: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邓稼先

    【获奖名片】爱国敬业

    【颁奖词】【示例】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16.请你以教务处的名义写一则通知,写明本次活动时间及内容,并请各班语文老师组织好活动。

    通 知

    学校将于3月6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分班级开展“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各班语文老师组织好活动。

    遵义育才中学教务处

    2018年3月4日

     


    image

    课时精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为人知(xiān)  (kān)  割(zǎi)

    B.鞠躬尽(cuì)  (tuò)  划(chóu)

    C.热泪盈(kuànɡ)  (xún)  (xiào)

    D.至死不(xiè  友(chì)  (huánɡ) 

    【解析】BA项,应读xiǎnC项,应读xūnD项,应读 zhì

    2.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彷徨  诞生  阔别  选骋

    B.谣言  戈璧  援助  逝世

    C.妇儒  癌症  决胜  胆识

    D.睿智  叱咤  氢弹  博士

    【解析】DA项中选骋应为选聘B项中戈璧应为戈壁C项中妇儒应为妇孺

    3.下列句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张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C.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D.他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

    【解析】D可歌可泣的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句中不是指悲壮的事迹,因此运用不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4.(2017·临沂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B.北京大学写给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未通过考生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感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

    C.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

    D.临沂市政府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2017年初,双岭高架路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东西方向的交通问题。

    【解析】BA项,成分残缺,应在收缩 后加的过程C项,语序不当,应为宣传、推广武术D项,搭配不当,应将问题改为压力

    5.(2017·遵义中考)综合性学习。

    文学采风的综合性学习中,学校组织活动小组到民间开展采风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三幅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

    【知识链接】

    字体指同一种文字的各种不同形体,如汉字手写的篆书、隶书等。

    after

    (2)请你从(1)题的作品中,选择两幅喜欢的,结合字体特点说说理由。(每幅作品的理由说明限10字以内)

    选择:第_____幅,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幅,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小组要举办一次民间艺术作品展,需向民间摄影爱好者刘青竹先生借本名为《苗家文化图鉴》的书用于展出,借期为一周,借出日期为2017年6月23日。如果你是活动小组组长李轩,请你写一张借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一幅字体:楷书,第二幅字体:行书(行楷),第三幅字体:草书。

    (2)示例:一  字体端庄,匀称工整;二  笔画连绵,灵活连贯;三  飘逸舒展,随性自然。(任选两个即可)

    (3)示例:

    借条

    今向刘青竹先生借到《苗家文化图鉴》壹本,于2017年6月30日前归还。

    此据。

    借书人:李轩

    2017年6月23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6.【写法借鉴】写文章时,引用诗句、格言、典故、古代典籍等,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加强真实性,使文章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文中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一文,表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其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片段仿写】请你用引用的方法写一段话。(引用古诗文、资料、格言均可)

    答案(示例)莲的美是庄重的,她不像牡丹,美得那般妖艳;她不像彩虹,美得那样虚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她廉洁无瑕、清丽纯真之魂的赞誉。杨柳枝头甘露洒,莲花池畔慧风生,是对她怜爱平和、吉祥美好之意的褒奖。

    能力训练·一课一法

    考点:人物形象

    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

    第一步:审清题干。人物形象+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第二步:梳理情节。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情节转换。

    第三步:具体概括。结合每个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按照情节顺序,组织语言。

    【中考连接】

    (2017·郴州中考)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隐隐作痛。

    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里,放入口中。

    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儿,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工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暗暗窃喜。

    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儿。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上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掰开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吃月饼;偷月饼;思念月饼。

    2.请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抓住关键词,判断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作用。

    答案(示例)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写出了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和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对点训练】3.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指导】

    第一步:审清题干。人物形象+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题干信息:母亲形象+结合相关内容概括。

    第二步:梳理情节。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情节转换。

    开头:第①②段关键句李白诗句与古语,第段关键词思念——引出对中秋节往事的回忆。

    故事情节:

    (1)第段关键词祭拜月亮,第段关键句分给每人一块——吃月饼的甜蜜回忆。

    (2)第段关键词忆最深,关键句晚上放学回家……暗暗窃喜——段关键词句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我不爱吃沙甜的——偷月饼事件。

    结尾:第段关键词三十五年”“无私的宽容的爱——点明主题,照应开头。

    第三步:具体概括。结合每个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按照情节顺序,组织语言。

    (1)母亲分月饼给孩子——关爱孩子,

    (2)不责怪偷吃月饼——有教育智慧,宽容;捡月饼屑子,说自己不爱吃沙甜月饼——无私。

    答案:文中刻画了一位关爱孩子、有教育智慧、无私、宽容的母亲。相关内容:母亲分月饼给孩子,不责怪偷吃月饼,捡月饼屑子,说自己不爱吃沙甜月饼等情节。

    4.一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香甜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父母的情感,与《背影》中心进行比较。

    答案:相同点:两文作者都抒发了对父母的思念、牵挂和感激之情。

    不同点:《背影》一文中作者还抒发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阅读全文

    精品成套资料

    七年级下册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