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社戏》同步训练
社戏
第二课时课后作业
1. 根据拼音写出本文出现的词语。
Xùdāo( ) dàimàn( ) cuānduo ( ) jiǎojié ( )
yōuyáng( )piāomiǎo( ) yīxī ( ) yǒngyuè ( )
2.填空。
本文作者是 ,原名 , 省 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本文体裁是 ,文中的“社”原指 ,在绍兴,“社”是 ,“社戏”是指 。
3.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是( )
A.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B.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C.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D.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4.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然而又自失起来。( )
(2)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 )
(3)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4)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
(5)黄牛水牛都欺生。 ( )
(6)几个到后舱去生火。( )
课内语段阅读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5.文中写山“踊跃”地向后“跑”,表现了什么?
6.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方面表现了这种心情?
7.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给所选文段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
A.赵庄看戏 B.月夜抒怀 C.月夜行船 D.水乡美景
参考答案
1.絮叨 怠慢 撺掇 皎洁 悠扬 漂渺 依稀 踊跃
2.鲁迅 周树人 浙江 绍兴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小说 土地庙或土地神 一种区域名称 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3.C
4.(1)忘了自己;(2)跳跃;(3)笼罩,辉映;(4)微弱,不明亮;(5)生人;(6)使柴火燃烧起来。
5.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
6.急切而陶醉 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
7.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8.C
2017-2018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 第一单元 第1课 社戏
同步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偏pì( ) dài( )慢 欺wǔ( )
絮叨( ) 撮( ) 凫水( )
2.多音字注音、形近字组词。
哄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深沉诚挚 耐人寻味 热情洋溢 五彩斑斓
《社戏》是一幅________的风情画;
《社戏》是一曲_________的人物赞歌;
《社戏》是一首___________的童年抒情诗;
《社戏》是一个饱经生活沧桑的人,回忆童年生活时讲的一个美丽的童话
;是看倦了都市尘嚣的人回归自然,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动人心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
B.通过哈桑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使我懂得了朋友间友谊的珍贵。
C.航天员举着国旗,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了节日的问候。
D.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5.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6.品味下列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内容。
2月10日,元宵节临近,位于北京昌平长峪城村的村民在该村的永兴寺排演社戏,《香山》《斩龙袍》等曲目将轮番上演,一直持续至正月十七。长峪城村有唱社戏的传统,表演者及伴奏队伍均为本村村民,自明代成村以来,已唱了近600年。
阅读课文“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完成题目。
8.“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9.选文中能表现出阿发憨厚无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选文中双喜的所言所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少年。
11.针对选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12.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国人引以为豪。请你写一段文字,使暑期来威海参加夏令营的外国中学生朋友,既能简单了解中国的戏曲、书法、诗词(任选一种),更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限80字以内)
1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大抵(dǐ) 踱步(duò) 行辈(hánɡ)
B.潺潺(chán) 怠慢(dài) 不惮(dàn)
C.凫水(fú) 桕树(jiù) 旺相(xiānɡ)
D.皎洁(jiǎo) 归省(shěnɡ) 晌午(shǎnɡ)
14.下列各组词语中均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
(1)殆慢 屹立 舒展 扫兴 缝隙 _____
(2)呼吁 豆壳 踊跃 蕴澡 家眷______
(3)蚯蚓 乌篷 纠葛 船篙 郊洁 ______
(4)聚笼 作揖 钳子 朦胧 竭力_______
社 戏(前文节选)
鲁 迅
第二回忘记了哪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款而谭叫天①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是不可不看的,非要去。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惶惶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
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②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在我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③!”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侯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惶惶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已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注释】①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②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③龚云甫(1862-1932):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
15.【整体感悟】“我”本不愿意看戏,可为什么又买了一张票?由此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16.【问题探究】当“我”向挤在“我”左边的一位胖绅士问那位名角是谁时,那位胖绅士为什么斜瞥了“我”一眼?从这件事中说明了什么?
17.【词语精析】第一段最后一句一连用了六个“看”,这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和状态?而罗列了四组时间又意在说明什么?
18.【写法探究】“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真的是第一遭吗?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9.【文本比较】鲁迅的《社戏》总共写了三次看戏的经过。选文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北京看的京戏,课文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家乡看的社戏,请找出这两次看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昔有一人,先①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①先:先前。②瓮(wènɡ):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③以为忧:为此事忧虑。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有一老人来语之( )
(2)既杀驼,而复破瓮( )
(3)即用其语( )
(4)如此痴人( )
2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2)既杀驼,而复破瓮。
2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3.“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试概括寓言中的“一人”与“老人”的可笑之处。
答案:
1. 僻 怠 侮
xùdɑo cuō fú
2. hòng 撺掇 皎洁
hōng 点缀 绞刑
hǒng 辍学 狡猾
3. 五彩斑斓
深沉诚挚
热情洋溢
4. C
5. D
6. (1) 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2) 比喻、拟人;景物描写;以动衬静,衬托“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7. 北京京郊村民唱社戏迎佳节
8.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及侧面(间接)描写,表明船行驶之快,突出孩子们驾船技术之高。
9.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10.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
11. 选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12.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凭借演员虚拟的表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13. B
14. (1) 殆—怠
(2) 澡—藻
(3) 郊—皎
(4) 笼—拢
15. 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为灾区捐款。启迪: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爱心,为贫困地区和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爱心。
16. 因为“我”连龚云甫这样的名角都不知道,因而那位胖绅士是在嘲笑“我”,瞧不起“我”,对“我”是一种蔑视的心理。从这件事中说明“我”对戏根本不感兴趣,不喜欢看戏。
17. 因为“我”连龚云甫这样的名角都不知道,因而那位胖绅士是在嘲笑“我”,18. 瞧不起“我”,对“我”是一种蔑视的心理。从这件事中说明“我”对戏根本不感兴趣,不喜欢看戏。
19. 相同:两场戏都枯燥无味,两场戏都没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两次都中途告退。 不同:两场戏发生在两个地点,都市和乡村;看戏的内容不同,一次是京戏,一次是社戏;最主要的是心情意绪不同,一种是热闹中的凄凉,拥挤中的孤独带来的沉重的压抑感,一种是沁人心脾的温馨的柔情。
20. (1) 告诉
(2) 已经
(3) 采纳
(4) 像这样
21. (1) 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办法,你应该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2)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
22. 遇到问题,不可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否则会把事情弄糟;应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将事情考虑周全再去做,效果会更好。
23. “老人”的可笑之处:盲目自信,不懂装懂,庸俗无知;“一人”的可笑之处:不动脑筋,迷信盲从。
精品成套资料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