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八年级语文《社戏》课堂同步练习

    2022-03-21 19:34:50 430次浏览 作者:语文资源组

    image

    《社戏》复习要点及练习

      《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关于社戏:

      演社戏是我国浙东一带农村集镇过去的一种民俗。旧时乡村里分为一个一个的,每个社有社庙。社庙大多临河而筑,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对面临河筑一个永久性的戏台。台柱用石头做的。戏台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戏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戏时间一般在丰收后的农闲季节,各社出钱请戏班演戏,一连演好几天,非常热闹。

      一、字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撺掇      慢      蕴  纠

            潺  漂  家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乐 ___(     )   哄 ___(     )

        ___(     )     ___(     )

      喝 ___(     )   壳 ___(     )

        ___(     )     ___(     )

      3、区分形似字(注音组词)

      掇  ___(     )   惮  ___(     )

      缀  ___(     )   蝉  ___(     )

      辍  ___(     )   婵  ___(     )

      翘  ___(     )   楫  ___(     )

      翅  ___(     )   辑  ___(     )

      二、词

      1、解释下列词语(包括词语本身和解释都要抄写一遍)

      乐土:快乐自由的地方。                         

      撺掇:劝诱,这里是鼓动别人去做的意思。                                       

    怠慢:待客态度冷淡而考虑不周。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朦胧:月光不明。本文中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2、积累(抄写一遍)  舒展  怠慢  朦胧  絮叨  漂渺

     

      【讨论课文内容】

    1、课文题目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思考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村是的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小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本篇小说内容可分为三段。

     

    2、课文写乐土平桥村,乐土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平桥村是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的村子。

    在偏僻的平桥村;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每天可以钓鱼、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平桥村既然是乐土,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的不乐?

      因为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很不乐。

      的不乐,作者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接着是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的不乐,文章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4、去赵庄看戏,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景状物的?

    嗅觉(清香、水气)、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5、在作者笔下,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

      一是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二是想看到蛇精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 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7、本文用抒情诗的笔调,刻画了一群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这一群农村少年都是可爱的。他们拔篙、点船、架橹的动作熟练,摇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技巧高超,能干得令人羡慕。他们偷豆时的天真烂漫的内心世界,纯真可爱。最叫人喜欢的是双喜。他主意多,找不着船的关键时刻是他一句话令大家大悟。他机灵,是他发现了大人们的疑惑,来写包票,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三条令人折服的理由,得到了大人们的信任。他知识丰富,铁头先生翻八十四个筋斗啊,晚上懈了不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啊,比谁懂的都多。他很会办事,回来时船还未进平桥,他就先大声喊着:都回来了!安慰桥上的人们。特别是偷豆后和六一公公的谈话。六一公公指责他时,他先大胆承认说:是的,表现了他的勇敢纯真。又用我们请客的正当理由堵住六一公公的嘴,很机智。接着说: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马上转守为攻。最后又下逐客令说: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四句话显出了聪明智慧是别的孩子比不了的。阿发,桂生的朴实、厚道、纯洁、无私,也很可爱。这些小朋友在整日背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眼里,实在是一群少年英雄。

    (回答出一个并作具体分析即可。)

     

      【深入探求】

      1、本文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如,急切地想看戏而看戏时却失望、厌烦。又如,对六一公公说豆好吃,可六一公公送来同样的豆,吃了又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作者有意构成这些矛盾想说明什么?

    统观全文,作者有意用这些矛盾暗示我们,不能忘怀的不是那夜的豆和戏,而是一起看戏、吃豆的一群农村少年,是他们美好的品格和真诚的友谊;还有那使人陶醉的夏天江南农村富有诗情画意的夜景和古朴的民俗。

     

      2、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此文的结尾。罗汉豆和社戏,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吃和好看,是记忆中旧来的意味蛊惑人去反顾儿时的有趣的生活。这旧来的意味充满了对农村的爱、对农民的爱。《社戏》一文的结尾不但暗示了全文的主题,而且也能勾起读者的同感。谁都有童年,自来也都能哄骗一生的旧时的意味。因而也会追忆童年,寻出真的,一直到现在实在再没有那么的美感来。(简要回答,还要具体才可以!!)

     

    你有过和鲁迅相类似的感情经历吗?读完这篇文章,你越想自己有过的感受,就越会觉得《社戏》是真实的,美的。

     

      【学习本文语言】

      1、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自失是指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2、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而不用呢?

    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3、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而不用呢?

    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而不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社戏》测试

     

    1、文中对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对这样的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烘托出看戏时兴奋的心情。         B、点出豆麦,为下文偷豆埋下伏笔。

      C、表现出对江南农村自然景物的热爱。 D、为描写后面精彩的社戏作铺垫。

     

    2、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fú    xù               B、不dàn   chán

      C、家quàn   jǐ               D、jiǎo  gé

     

    3、下列哪组词语填在空白处最合适(  )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_____下船,双喜_____前篙,阿发______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舱尾。

      A、跳  拔  拔   B、走  拿  拔   C、走  拔  拿   D、跳  拿  拿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寻夜似的好戏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对六一公公的豆的深深怀念之情。

      B、表现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乡村老人、孩子的热爱。 这是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很少见后到的。

      C、表现了对日后所吃的豆和所看到的戏的深恶痛绝。

      D、表达了的看法那夜的豆是最美味的食物,而那夜的戏是演得最好的戏。

     

    5、作者以《社戏》为题目,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体实在,点出了中心事件。        B、既可交代中心,又可暗示时代背景。

      C、文章是以看社戏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中心的。

      D、许多读者不明白什么是社戏,以此为题,具有吸引力。

     

    【参考答案】1、D 解析:本文虽以社戏为题,但社戏的内容和表演并不精彩。2、C解析:应读juàn。  3、A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动作描写方法的理解。4、B 解析: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作者对乡村的感受是快乐的。它们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D 解析:D选项的分析不恰当。

     

    【中 考 解 析】

     

    1、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是(     

      A.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B.诧异: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

      C.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D.肆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今春风沙肆虐,再次引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

      【考点】:词语的正确使用

    【分析】:本题通过辨析造句正误的形式考查词语的含义及用法。其中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是A项。和睦的意思是指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比如:家庭和睦,和睦相处。在句中用来形容笑容是错误的。根据句意可以改为慈祥和蔼的笑容

     

    2、改革开放以来,报纸、杂志、电视及其他媒体上出现了大量新的词语,例如希望工程炒鱿鱼电子邮件等,请你再举两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考点】:对新词语的接受能力

      【分析】: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的一大趋势,所以同学们应关注社会,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有了生活积累,解答此类试题就会轻而易举。

    参考答案:克隆  纳米  网吧  下载  素质教育……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用在句中形容卢沟桥桥面柱头上的石刻狮子雕刻得十分形象,如同真的一样。

      B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萧索:荒凉、冷落。

       用在句中描写了远处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反映出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状况。

      C 我欢悦,是因那时我已粗识文字,知道爱读书,接触了书,只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充盈:充满。

       用在句中写出了经过读书之后,知识日渐增长的喜悦心情。

      D 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用在句中形象地描绘出了彩霞色彩斑斓,绚丽耀眼的特点。

    【考点】: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分析】:答案为D项。D项对金碧辉煌的作用分析有误,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金碧辉煌描绘的对象不是彩霞,而是丝绣和头饰

     


    image

    第一单元第1课 《社戏》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本文出现的词语。

      dāo(     dài  màn(  )  cuān  duo(  )  Jiǎo  jié        

    yōu  yáng(    piāo  miǎo(     yī  xī(    yǒng  yuè(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组是(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怯    委屈

    C.叛徒    诚恳    鉴别    婉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  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由于……因为……如果……

    B.但…………因为……然而……即使……

    C.但…………由于……然而……即使……

    D.可…………因为……由于……因此……

    4.在下面句子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动词。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     )后几步,即又(    )前出了桥。

    5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通过回忆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6.给所选文段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

    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A.赵庄看戏   B.月夜抒怀   C.月夜行船   D.水乡美景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7甲段中加点的回望一词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8甲段文字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社戏,这段对戏台的描写表现的什么样的心情?

    1)所见:                                                    

    2)所闻:                                                    

    3对社戏的          之情。

    9乙段中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作用是(1         

    2           

    10乙段中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的作用是什么?

     

    (二)课外阅读

     

     阿庆

                                     丰子恺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惟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两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受,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上——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怪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感悟佛法而出家为僧者,亦犹是也。 

    选自《缘缘堂随笔集》

    11.根据上下文,解释第2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一句中佣钱的意思。

     

    12.第3段描写了许多人旁听留声机卖唱的场景,阿庆与一般旁听者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13浔阳江头的琵琶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美妙乐曲,作者为什么说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

     

    14.第4段写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的故事,用意何在?

     

    15.第4段写西洋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一段插话有何作用? 

     

    三、综合性学习

    16根据下面内容,仿照加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各接写一句话。

    例句: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校园里绽放着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________________;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团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特别关注》言论上有这么几句话,引起了你的兴趣,作家投笔从融,记者言为薪生,教师因财施教,医生精益求金。你发现这句语套用了四个成语,其正确的写法依次为                                                        ,讽刺了社会上              的不良现象。

    四、写作训练

    18.家是快乐的源泉,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疗伤的诊所,家是游子的牵挂……请以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参考答案

    1.絮叨 怠慢 撺掇 皎洁 悠扬 漂渺 依稀 踊跃

    2A 

    3B

    4.点    退   

    5B 

    6C

    7照应前文,引出下文,表达对社戏的情意依依。

    81)戏台在灯火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2)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 很悠扬

    3)留恋

    9比喻    作用:1)突出航行之快  2)表现孩子的欢快的心情

    10从侧面写归航之快,烘托孩子的驾船技术之高。

    11.买卖中付给出力的中介人的报酬(意思对即可)。 

    12.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 

    13.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容易打动听琴的人。(意思对即可) 

    14.反衬阿庆的心灵手巧,身心全在胡琴上。(意思对即可) 

    15.衬托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意思对即可) 

    16例如:白云如同点点风帆;团旗犹如我们庄严的誓言。

    17.投笔从戎、言为心声、因材施教、精益求精   一切朝钱看(金钱至上)  

    18.略。

     


    阅读全文

    精品成套资料

    八年级下册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