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2篇)
1、北京的春节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与学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3、 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4、师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出课件生齐读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 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 (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现在回忆回忆上节课所讲的内容,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接着上节课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4)、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5)、 指导朗读: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
2.品读“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 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3.品读“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 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2、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四、作业布置:
引导学生仿写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今天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写一篇本地的春节习作)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恭喜恭喜》、谈话引入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一岁除。”寒假里我们刚过完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你们喜欢春节吗?说说理由。
2.现在,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3. 出示新字词,开火车认读:
旬、熬、蒜、醋、翡、榛、栗、筝、鞭、逛、腊八粥、蜜饯、掺和、黏、通宵、娴熟”
4.理解词义:
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呢?
腊月、正月、初旬、空竹、天桥、元宵、小年、庙会、截然不同、万象更新、残灯末庙、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划出来,并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怎样分段?
板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可以分成三段,也可分成六段。
2.在这些日子里,有哪些风俗习惯呢?请仔细读课文,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这张表格。看哪一组写的语言最简洁,概括最全面。开始吧。
腊八 |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
腊月二十三 |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
过了二十三 |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
除夕 |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
正月初一 |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
正月十五 |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
正月十九 | 春节结束 |
3.根据表格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热闹、喜庆、忙乱、祥和、团圆)(板书)
四、重点段品读,读中感悟。
1.通过阅读填表,我们对北京的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认真地品读品读。并想想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开始。
2.预设:“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师:还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热闹呢?谁来补充一下。
师:这一段在写作方法上采用了我们以前所学的先概括描写,后具体描写。你能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吗?( )
师:是啊,除夕可真热闹啊,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如果把这种欢乐体现在我们的朗读中,那将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有谁能大胆地读读这一段呢。
学生朗读后,学生互相评价。
师:你会读了吗?就像刚才我们说的那样读,你自己试试吧。齐读课文(除夕一段)。
预设2 “除夕”--------热闹、喜庆
师:我们这儿过春节最热闹的就在除夕这天,而老北京的春节高潮不止在除夕,还有两个高潮呢?在什么时间呢?(初一和元宵节)为什么说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呢?下面请各小组的在一起研究研究,是怎么回事?
生: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自由回答。
师:灯,数量多,体现在-----,不但数量多,样式也多,有--------。真是“各形各色,有声有光”,多热闹,多璀璨啊!
师:(小结)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头顶明月当空,地上灯火通明,太美了。
师:这么美的景象,你们想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师:太美了!老师仿佛随着画中的人群去游览了一圈,真是恋恋不舍啊!那各式各样的灯,五光十色,看得我眼花缭乱。同学们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会是什么心情?
生:谈感受。
师:灯美,文中的语言也很美。让我们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吧。
师:二个排比句,把花灯的数量多,样式多形象具体地写了出来,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把这两段再读一遍,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
【作业布置】
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时间关系,我们留待下一节课再学习。请同学们课后,用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品读,想象,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年味儿。一定要反复朗读,读出年味儿,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团圆祥和
精品成套资料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