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优秀教案_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6《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一、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通过研究鸟类化石和恐龙化石,提出一种假说:鸟类很有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的发现,为人类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欣喜若狂、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品味词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而语文重在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四、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说学法。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词句品读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
课件展示恐龙图片,谈谈对恐龙的了解,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恐龙化石的相关资料。
2.边板书课题,学生边自由轻声读课题,再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见一见昨天认识的生字朋友)
3.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①读准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②文中有大量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读准这些词语。③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感悟。
1.轻声的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介绍恐龙和鸟类的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关系吗,找到告诉了人们重要信息的一句话,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语,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再读,体会
4.寻找依据。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寻找依据。
(2)学生交流。
①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②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的发现。
(3)课文中是怎么描述辽西的发现的?
①读句子。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②“点睛之笔”什么意思?
(四)总结全文。
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么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呢?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方面:我们要学习作者写作时的用词准确性,在习作中我们要认真斟酌词语,使我们的文章语句更加精准。同时也要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态度。
内容感悟:激发了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次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五)拓展。
1.把自己了解到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家长听。2.继续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出一张手抄报。
板书设计:
6《飞向蓝天的恐龙》精彩片段
走进恐龙,探究演化。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找到答案?
好,谁来说?
生:(读相关段落。)
师:找得又快又准,读得很流利。谁与他的答案相同?让我们用最美的姿势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师: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恐龙的形态各异;我知道恐龙的形体变化;我知道恐龙是怎样学会飞翔的……(学生自由交谈)
师: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姿态。
师:恐龙到底有哪些形态呢?(学生齐读投影)有些( ),有些则( )
师:你知道了恐龙的哪些形态?(指名回答后,再次齐读投影。)
师:有些恐龙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则”是什么意思?
生:不一样
师:对,不一样,就用这个“则”字强调。比较不同,会用“则”强调,也可以用自己的语气,语调来强调(谁来读)这句话介绍了恐龙的哪种形态?( 行走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两类。
师:谁来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身材、性情)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书要把书读薄,看,课文介绍了恐龙的六种形态,我们通过分析给概括成了三类,一下子变薄了,也好记了。有这种能力的同学请大声朗读。(自由背诵)会背吗?(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表格。)我们知道恐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难道只有这些形态吗?
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回答)有些恐龙( ),有些恐龙则( )(提醒学生仿照文章的格式说一说其他的形态)
(设计意图: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由轻声读课文再至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练习默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的知识可真多。请看(课件播放:在《爱不会绝迹》的音乐中观察恐龙的形态)你看到了什么?是呀!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又有什么变化呢?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请接着读)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动画片主题曲《爱不会绝迹》,勾起学生对恐龙的记忆,同时在轻松的音乐中进行课间休息。)
生:齐读
师:恐龙的形体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师:这是恐龙的形体变化(板书)骨骼( ),身体( );脑颅( ),行动( )(填空练习)
不仅如此,它们还学会了飞翔。
生:齐读相关段落。
师:不管怎样,有一点(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师:毋庸置疑,什么意思?
生:不用怀疑。
师:毋庸置疑,就是不用怀疑。为什么我们能这么肯定地说,有证据吗?
生:有
师:那是什么?
生:化石。
师:是呀。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与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找到。直到20世纪末期
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齐读。
师:(投影出示再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化石是首次发现,是在辽西发现……(学生交流)
师: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生:高兴到了极点,就要发狂了。
师:研究者们为什么会如此地高兴?
(设计意图:由点带面,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感受科学家的艰辛与执着。)
生:自由交谈。
师:同学们,一个世纪多少年?
生:一百年。
师: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接近2个世纪,他们找了近200年时间。在这200年的时间里,科学家们在干什么?
生:寻找证据:化石。
师:那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会到哪些地方?他们会到( ),会到( )还会到( )
师: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想象交流)时间之久,困难之多,怎能不让他们欣喜若狂。带着这种感觉再读?
生:齐读: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师:看,这就是辽西发现的化石。如果你是研究者你会大声的向世界宣布( )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家你会( )如果你是古生物学者你会( )这一切太让人激动,太让人欣喜若狂,所以辽西的发现,齐读二段最后一句(理解“点睛之笔”)此时此刻你想对那些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们说些什么?
生:你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感动……
师:是呀,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投影出示语文园地八的日积月累)
生:学生齐读。
师:这就是科学工作者的精神,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宇宙的奥秘,恐龙的奥秘还有很多,如果你想对恐龙有更深的了解,你可以看《恐龙的世界》(介绍书),此外在许多电影中也会发现恐龙的足迹……
精品成套资料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