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学设计
下载地址:《散步》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散步》通过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来体现浓浓的亲情。文章篇幅短小,意蕴却十分深刻,从中可以领悟到正确处理家庭关系,使一家人和和美美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惜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语句。
2.难点:理解作者对生活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热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往往也渗透着深情的爱,即使产生了分歧,其解决的过程也体现着温馨、和谐。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却喜欢看言情故事和武打片,遥控器在爸爸手中,他会怎么办?如果在你手中,你又会怎么办?
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看看作者是怎样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分歧的,并从中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莫怀戚(1951—2014),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当代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诗礼人家》《隐身代理》等。
此文写于1985年,最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他的母亲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身体状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的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因此在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熬(áo) 咕(gū) 嫩芽(nèn)
分歧(qí) 粼(lín) 霎时(shà)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用来表现田野充满生机活力的情景。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并思考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散步的分歧是什么?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理清本文的脉络。(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叙述,同时要注意“我”的孝)
明确:①“我”劝母亲散步;
②全家一起散步;
③因选择大路还是小路产生了分歧;
④“我”决定委屈儿子准备走大路;
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选择走小路;
⑥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步骤二: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学生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明确:“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很信服“我”。
2.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明确: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的叙述埋下伏笔。
3.第6段中,“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明确: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的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交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听从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4.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老人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无法兼顾时,应该先顾及老人。这正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体现。
5.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意。
明确: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本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想说的话大有深意,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是害怕他们摔着。从中更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美德。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步骤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结构精巧、语言朴素、意蕴丰富的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你觉得这篇散文美在哪里?
明确:1.尊老爱幼的人性美。(举例说明分析)
文章开篇写一家人去散步,母亲本不愿出来,但在“我”的劝说下,同意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绝对的信任,一个真诚的理解,这种良性的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如在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同她的机会已逐渐减少;儿子尚年幼,伴同他的机会还很多,来日方长。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做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的美德。
2.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如对南方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有浓有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新绿”、这“嫩芽”、这“水泡儿”,透露着春的气息,它显示出了勃勃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如描写母亲所看见的小路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应该抖擞精神,以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这节课上,我们于自然美景中受到熏陶感染,感悟到了亲情的珍贵、生命的宝贵。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毕淑敏的散文《孝心无价》。
2.请将本文朗读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听读文章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因为本文比较短,设计教案时,按照我们读文的思路,采用问答形式,由“感知”而至“品味”,让学生掌握欣赏美文的基本方法。
不足之处:在“再读课文,提高升华”部分,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所以今后在备课、设计教案时,要尽可能考虑到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尽力做到既备课又备人,多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下载地址:《散步》教学设计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