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2017部编)语文八上《与朱元思书》优质教案与反思

    2022-03-21 04:19:53 464次浏览 作者:语文资源组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下载地址:人教(2017部编)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与反思



    【教材解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 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目的。

    【学情分析】

    对富春江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位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

    2、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 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展示达标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品位山水意境。  

    难点: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怀和对朋友的劝导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俊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山水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二、 资料助读:了解本文的体裁,写作特点.

       资料助读:1、这是一篇山水小品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资料助读2、小品:两种解释一指文艺节目,一指散文的一种,以生动活波的文笔写景、说明、抒情。模山范水:制作器物的模型,这里是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山水。


    三、 学习指导

    1、 吟诵课文

    ① 正确、流利的吟诵

    ② 有层次的吟诵

    ③ 有感情的吟诵

    2、 欣赏课文

    ① 结构之美

    ② 表达方式之美

    ③ 修辞之美

    ④ 景物描写之美

    ⑤ 动静结合之美等

    ⑥ 谈谈你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3、 穿插趣味活动


    四、课堂展示

    (一) 吟诵课文之前先做一个趣味活动,请结合本文内容,说出一个四字词语,里面含有“山水”二字。﹙以组为单位,每组派一个同学来说,这个活动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由本组的学困生展示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青山绿水   奇山异水   依山傍水    山光水色   高山流水  山静水动  千山万水  山清水秀等。

    (二) 吟诵课文﹙朗读层次由浅入深分别由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进行朗读展示

    1、 正确流利的吟诵﹙主要由学困生展示,其他同学可以点评或补充。

    a、我想正确流利的吟诵_段,本段有_生字,大家用笔画起来,请给它们加上正确的读音,跟我读两遍或者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学生可能会强调:缥、湍、邈、鸢、戾等,强调不到的其他同学或老师补充。﹚

         1、文中的字应引起大家的注意,它是一个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它的意思是_ ﹙东西:古义向东向西,今义物品。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等。此项内容要详尽,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和文言词语﹚

    2诵出文章的层次感。﹙主要由中等生展示,学困生理解,优秀生点评

     我想读出_段的层次感,我认为应在_停顿,前者写_,后者写_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第一段在“任意东西”和“自富阳至桐庐”之间停顿,前者写感受,后者写评价。第二段在“直视无碍”和“急湍甚箭”之间停顿,前者写水清,后者写水急。第三段五句话,可按①∕②③∕④∕⑤分开,先写山之形,接着写山之声,然后写感受,最后又写山上的树﹚

    3有感情地朗读第_段,此段通过_词语表现了作者_的情感。﹙主要由优秀生和朗读较好的同学展示﹚

    ﹙第一段通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达了作者“悠然自适”的感情。第三段通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不求荣华富贵、不于世俗同流合污、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

    (三)趣味活动二 在欣赏课文之前,我们再做一个趣味活动,试将课文最后一句挪动一个地方,使其形成完整的“描写——议论”结构。﹙此项活动主要对课堂内容的延伸,激发优秀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移动并说明理由。

         师评:放在 “千百成峰”后,“夹岸高山……千百成峰”远望写树,通过树写山的形态;然后视觉转换近看“横柯上蔽-----有时见日。”写树。接着通过“泉水”、“好鸟”、“蝉”、“猿”写山上的各种声音;最后议论,抒发感受。为什么这句话摆在最后,是一个谜,我们调整结构,使其更像“描写——议论”.

    (四)欣赏课文《美点寻踪》﹙使课堂展示达到巅峰,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都可以自选美句进行欣赏。要求每个同学写出发言提纲﹚

    学生回答可能是:

         1、 我认为本文的结构很美:总分的结构。第一段: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为总写  第二、三段 :分写水异、山奇

      2、修辞手法之美

    拟人: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突出了树旺盛的生命力,给山增添了无限的活力。

    对偶:泉水激石------或韵。蝉叫---绝。音韵和谐。

    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生动形象地写水之急。

    夸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水之清。

    3、表达方式之美

    叙述、描写、议论。尤其最后一段描写中穿插议论,使文章波澜起伏。

    4、动静结合之美

    第一段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背景之静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小船的自由飘荡相结合

    第二段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水之清、静与“游鱼、如箭若奔之水”的动相结合。

    第三段中“高山寒树”之静与“泉水、好鸟、蝉、猿”之动相结合。

    5、景物描写之美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第二段中写水,先用“水皆缥碧”进行正面描写,再用夸张手法突出水之清。然后写游鱼,其实是在间接写水清,最后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水之急。                 

    6、语言运用很美。 偶句、 叠词的运用很美。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概括:①本文美在脉络清晰,②美在情景交融,③美在音韵和谐,   ④美在对山水的描写(一实一虚,一动一静)  ⑤美在疏密有致,局细相映,喧寂互补,高低有致,有描写有议论)  ⑥美在自抒胸臆。﹙课余自选角度给文中美命名。 如:运用夸张手法的美句,画面明丽的美句  ,比喻的美句, 叠式的美句等等。﹚

      7、学完本课后,我最想说……﹙学生各抒己见﹚


    五、达标测试

       1、填空:

     _      _     _       鸢_       _   _谷忘反

        2、释义

            势竞上   负:                   

            轩邈       轩:                 邈:       

    窥谷忘反   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鸢飞戾天,望峰息心:

    3、本文总写富阳至桐庐山水景色的语句是__,然后写富春江水的特点_  、_  。再用___一句将原本静止的崇山峻岭之伏写活。在文中流露出__的情感。


    课堂小结

    山川景色,古往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万物之理,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七、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奇山                     望峰息心

           独绝

                       异水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本文在教学时有几个方面还是实施得不错的

    1、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因是这四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2、疏通文章,讲求学生自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讲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的注释又比较详细,再加上网页中的注释,翻译文本的任务可以交给学生们。

    另外,有些资料,我也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此时,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也就体现了出来,也避免了教师强行要求学生识记的状况的发生。

    3、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4、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现在喜欢用电脑,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脑,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采用“疏”的形式,而不应当采用“堵”的形式。这个经验,我国远在大禹时期就已经知道了,可是现在我们教师为什么却还是做不到呢?

        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应用,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语文教师的“全才性”越来越突出:

    语文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可以说是各个学科都有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应当都有所知。另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文章所包含的音乐美、美术美、知识美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否则,只是单纯地拿个音乐,找张图片,然后做成课件,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而将会误人子弟。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点尤其重要。

    3、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库,至少应当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不同,带来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信息。

     

    下载地址:人教(2017部编)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与反思



    相关推荐:

    人教(2017部编)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同步授课设计 

    11《与朱元思书》 课件 

    人教(2017部编)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说课课件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