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共3篇)

    2023-08-01 16:03:52 447次浏览 作者:小学数学组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为学生打开了数学乐园的大门。通过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掌握数学基本概念与技能,以及激发数学兴趣,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享受到了数学的魅力,真正做到了“从一年级开始喜欢数学,一生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乐园中,孩子们将会探索更多未知的数学奥秘,拓展思维的视野,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2例1、P3例2、例3。

    教学目标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

    1.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3. 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课时导入

    1. 问题导入。

    师:你能说一说你的身高吗?生活中你是怎样描述长度的?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描述一下课桌的长吗?(学生自由回答)

    2.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古时候人们所用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请你水平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庹”。

    请你张开手掌,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大距离就是“1拃”。

    一个脚的长度就是“1个脚长”。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探究点1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师: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认识的拃量一量课桌的长吧!有几拃长呢?

    预设1:有4拃长。

    预设2:有5拃长。

    师:老师量的有3拃长。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得的结果不一样呢?

    预设:因为老师的手和我们的手的大小不一样。

    师总结:因为每个人的“拃”不一样长,所以为了便于交流,需要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这在生活中是很有必要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拃的过程,推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探究点2 认识厘米

    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拿出让大家准备的尺子,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认真观察你的尺子,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1:尺子上有很多数,例如0、1、2、3……

    预设2:尺子最左端的数是0,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预设3:尺子上还有字母“cm”。

    预设4:每相邻两个数之间隔得一样远。

    师总结:这是我们常见的厘米尺,“厘米”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长度单位之一,“厘米”可以用“cm”表示。

    2. 认识1厘米的长度。

    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学生拿着尺子独自找,并汇报找法)

    预设:0~1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1~2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2~3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

    师总结: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板书)

    3. 生活中的1厘米。

    师:(出示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5例6、P6例7。

    教学目标

    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案

    1. 能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带刻度的尺子、一根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如何量这条绳子的长度?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出示课件)


    

    第2课时认识米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4例4、例5。

    教学目标

    第2课时认识米教案

    1.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 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3.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长度单位厘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预设:厘米。

    师:举出3个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

    (学生自由回答)

    师:估计一下手里的铅笔有多长。

    (学生自由回答)

    2.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探究点1 认识长度单位“米”

    认识米尺。

    师:用你们手中的尺子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尺子量一量?并说说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量边说)

    师: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米尺试试。

    (学生上台量一量,很快量出)

    核心点总结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的过程,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探究点2 认识1米的长度

    师:1米有多长呢?

    预设1:我两只胳膊打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预设2:从地面到我的肩膀,高度大约是1米。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基础。

    探究点3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 生活中的1厘米和1米的比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

    预设: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师:比一比1厘米和1米,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得多。

    2. 在米尺上寻找1米和1厘米的关系。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预设1:10厘米、20厘米、30厘米 …… 100厘米。

    预设2:1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即100个1厘米。

    核心点总结 1米=100厘米。(板书)

    小试牛刀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对比、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三、当堂练习

    1. 课件出示

    2. 课件出示教材“做一做”的题目。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出示)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

    五、课后作业

    请完成教材练习一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并能运用新知灵活地、有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节课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足之处

    对于本节课设计的估测练习,学生完成得不好,估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的方法来完成估测练习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

    预设:这条绳子是弯的,先把绳子拉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了。

    师揭示课题: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这条绳子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量绳子的长度这一场景引入课题,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提高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探究点1 认识线段

    1. 对线条分类。

    师:把下面的线条分类。(出示课件)


    (1)            (2)            (3)


    (4)           (5)              (6)

    预设:图(1)(3)(5)是一类,图(2)(4)(6)是一类。

    师: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按照线条的弯直来分,图(1)(3)(5)的线条是直的,图(2)(4)(6)的线条是弯的。

    师:图(1)(3)(5)这样的图形叫线段。

    2.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师:你能在教室中找到线段吗?

    预设1:黑板的边。

    预设2:桌子的边。

    预设3:书的边。

    ……

    3. 探究线段的特点。

    师:请你观察一下上面的三条线段,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预设: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有两个端点。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图形,发现线段的特点,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探究点2 线段的画法

    师:你们能用尺子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说说你们的画法。

    (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1:在纸上画一个点,让尺子的刻度0与该点对齐,从尺子刻度0的位置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再画一个点,就画出了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预设2:先在纸上对应尺子的刻度0和刻度3的地方各画一个点,再用尺子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

    核心点总结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一般方法:从尺子刻度0的位置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小试牛刀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画指定长度线段的方法。

    探究点3 认识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1. 认识测量工具。

    师:厘米尺和米尺都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

    预设:皮尺、软尺、卷尺……

    2. 小结: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很多种,实际测量时,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

    小试牛刀

    设计意图 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认识到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很多种。

    三、当堂练习

    1. 课件出示

    2. 课件出示教材“做一做”的题目。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线段的特点,能用尺子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出示)

    1. 线段的特点: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有两个端点。(板书)

    2. 指定长度的线段的画法:从尺子刻度0的位置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板书)

    五、课后作业

    请完成教材练习一第7、11题。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线段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通过拉一拉、找一找等体会线段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总结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在画线段这一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画出的线段没有体现线段的特点,教师应加强相关指导。

    预设:我发现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便利贴宽大约是1厘米。

    核心点总结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 通过认识厘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探究点3 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1. 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我们认识了厘米尺,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大家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就一样了呢?

    预设:是,因为统一了长度单位。

    师:如何测量纸条的长度呢?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并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

    预设1:把尺子的刻度1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预设2: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预设3:把尺子起始处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师:同学们,这三种测量方法哪种正确?你测量纸条的长度时,纸条的左端是与尺子的哪里对齐的?除此之外,尺子与纸条要紧贴,不能歪斜,你做到了吗?

    (学生交流汇报)

    2. 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讲解: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板书)

    小试牛刀 课件出示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三、当堂练习

    1. 课件出示

    2. 课件出示教材“做一做”的题目。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刻度0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出示)

    1.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要测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要测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五、课后作业

    请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6、10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

    成功之处

    1. 教学例1时,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拃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 在例2教学中,利用学生身边的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3.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师生共同探究,最后课件演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课时的重难点。

    不足之处

    在当堂练习中,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刻度0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学生有了疑问,我发现后及时指导,并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总结出“用物体右端对着的刻度数减去物体左端对着的刻度数等于物体的长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阅读全文

    精品成套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