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等奖教案+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亲历语文情景和语文活动,以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本课是一篇语言生动的科普作品,将植物传播种子的自然知识寓于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之中,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强调读的作用,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在师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的兴趣,培养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相关课件。
2.搜集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2.在父母的帮助下观察一些植物的样子,了解它们传播种子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你们是怎样旅行的?(生发言)你们知道吗,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的植物也很喜欢旅行,它们没有手和脚,是怎么去旅行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揭开植物旅行的奥秘。我们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文题目)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3.老师引导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引入新课,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过渡:文中都写了哪些植物妈妈?她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送孩子去旅行的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把课文读一读。
2.出示读书要求。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情况。
①读课文中的生字,其他同学正音:“植、如、炸、察、识”是翘舌音;“刺、粗”是平舌音。
②小老师教大家认字并组词。
③借助字典,学习多音字“为”和“得”。“为”在本课中读wéi,“得”在本课有两个读音,在“就得”中读děi,在“得到”中读dé。
(3)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①会认字组成词语识字:“植物、如果、四海为家、旅行、准备、纷纷、带刺、底下、炸开、离开、观察、知识、粗心、得不到”,练习认读。
②在新语境中认读生字:“非得、可得”;“得到、得意”;“跳得高、写得好”;“备课、备用”;“察看、察觉”。读准轻声词语“知识、认识、见识”。
3.检查反馈。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2)把生字上的拼音去掉,开火车读。
(3)指名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进行归类整理,肯定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到课文里读,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在语境中要着重区别“她”和“它”。
提示歌诀:女生“她”,动物“它”。
4.检查读文情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指名分小节朗读,师生评议。
5.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6.学生交流。
7.出示这三种植物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这三种植物。
8.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练写的生字:法、如、脚、娃、她、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如、娃、她”都是带女字旁的字。)
2.课件演示书写动漫。
3.教师范写。
“如、娃、她”都是带女字旁的字,可集中指导。
法:左窄右宽,“去”的竖靠近竖中线,第二个横靠近横中线,撇折向右斜写出尖。
如:女字旁的撇点收在竖中线上,撇压竖中线起笔,提压横中线起笔。
脚:“月”居左中,“去”居中上,单耳旁居右下。
娃:左窄右宽,左低右高。右侧上面“土”小,下面“土”大。
她:左窄右宽,左右同高。竖弯钩起笔在竖中线上。
知:“口”写在“矢”的中下方。
识:左高右低。第一笔点的位置稍高,在竖中线左侧。
4.学生先按照正确的笔顺进行描红,再在田字格中各写一遍,要求做到正确、端正。
5.交流反馈。
(1)教师选择书写较好的作品进行投影讲解。
(2)学生评价。
(3)根据反馈情况,学生在田字格中把每个字再写一遍。
设计意图:规范、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比较有特点,这样有重点地选择有相同部首的字进行示范教学,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字的
正确书写规则。学生在规范地书写中增强了练字的意识,提高了练字的效果。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免费下载(新用户注册即可免费下载10份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本课的词语,学生开火车朗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3.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填空: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__________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蒲公英 苍耳 豌豆 传播种子)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填空练习,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联系生活,理解词句
1.指名读第1小节,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1)“孩子”指的是植物的种子。“长大”指的是种子成熟了。
(2)孩子们为什么告别妈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四海为家”在本课指的是种子到处生根发芽。
理解“四海为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带有数字的成语。
(3)这里植物的种子去旅行是出去玩吗?(不是。是种子被传播到各个地方。)这些孩子远行前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3.指导读好最后一个疑问句。注意最后的标点符号是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4.教师范读第1小节。
5.引导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有感情地齐读第1小节。
朗读时,指导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出疑问的语气。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的,在第1小节中的几个词语上有所体现,如“孩子”“四海为家”“旅行”等。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目的就是避免机械生硬地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想象,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创设情境,理解内容
1.自由读第2~4小节,思考: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分别是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旅行的?你最欣赏哪个妈妈的办法?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教学。(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教学内容。)
3.第2小节:蒲公英妈妈的好办法。
(1)过渡:我们一起来看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
(2)从课文插图中找到蒲公英妈妈,并说说她的办法。
(3)出示生活中的降落伞图片和蒲公英种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降落伞”在文中指蒲公英的种子。
(4)课件演示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扬的情景,理解“纷纷”的意思。
①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你出发我出发,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出发了。
②请几个同学合演“纷纷出发”。
③“纷纷”就是接二连三的意思。
(5)指导朗读、背诵。
4.课件出示第3、4小节:苍耳、豌豆妈妈的好办法。
(1)复习认读词语:带刺、挂住、炸开、离开。
(2)学生按照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自主阅读。
自学提示:
①从插图中找到苍耳妈妈、豌豆妈妈,并讲讲她们的办法。
②说说孩子们是怎样出发的。
③演一演。
理解“挂住”。(实物演示:教师一只手拿着一株苍耳,另一只手拿着一只毛绒玩具兔从苍耳旁边经过。)
理解“炸开”。(教师播放豆荚在太阳底下炸开的情景。)(“炸开”是一下子全开了。)
④读一读第3、4小节。
(3)组内自学,班上交流、汇报。
(4)小结:请大家想一想: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的妈妈是靠什么送自己的孩子去旅行的呢?(板书:风、动物、自身。)
(5)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课文中提到的这三种植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不是很熟悉。因此,要力求通过图片、动画等途径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四、拓展资料,继续学习
1.说说读了这小节你知道了什么。(板书:了解奥秘)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3.指导学生找出文中形容知识很多的词。(许许多多)
(1)比较“许许多多”和“许多”,体会叠词的妙处。
(2)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4.说说怎样才能了解这些知识。(板书:仔细观察)
5.课件出示资料,进行资料扩展。
(如椰子树利用自己的位置优势,果实成熟后靠流动的海水传播种子;柳树的絮状种子也是靠风来传播的;荷花是靠水来传播种子的,荷花的种子莲子就是坐在莲蓬上顺水漂到别处去安家的……)
6.齐读第5小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进行仿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拓展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练写的生字:它、毛、更。
2.指导观察,说说写这些字时的注意点。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特点。
“它”,上下结构,5画,上宽下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毛”,独体字,4画,最后一笔竖弯钩要伸展开。
“更”,独体字,7画,第一笔横短,第六笔是竖撇。
4.课件出示书写动漫。
5.教师范写,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描红。
6.指导学生分别练写两遍。要求学生注意写字姿势,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7.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书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力求使学生通过写字练习,增强书写意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课外拓展,学习延伸
1.阅读关于种子的书籍。比如,《一粒种子的旅行》,作者是德国的安妮·默勒,书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多种植物的种种“旅行”手段。
2.根据课后的选做题,引导学生选用下面的词语,试着仿照课文第2~4小节的形式写一小节,介绍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乘着风 纷纷出发 炸开 蹦着跳着
设计意图:语文课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中有限的阅读,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阅读关于种子的书籍,目的就在于扩大阅读范围,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和语言的迁移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我以“书中写到了哪些植物妈妈有办法?她们分别是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旅行的?你最欣赏哪个妈妈的办法?”为主线,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观察大自然的欲望,并采用多种方法鼓励、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及时进行评价,通过换位理解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蒲公英、豌豆、苍耳长大后离开妈妈的心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精品成套资料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