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jiaoxi.com/banner/article_img.png)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可爱的家教案设计及反思
《可爱的家》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音乐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演唱这首歌曲,感受歌曲中表达的家的温暖与和谐,并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本教案设计注重音乐与情感的结合,通过歌曲的学唱,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和价值。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表现力。
《可爱的家》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作品分析
《可爱的家》选自歌剧《克拉丽》,也译作《甜蜜的家》,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英国歌曲。很多人以为它是一首民歌,实际上它是十九世纪英国作曲家亨利.罗里.比肖普和美国诗人、剧作家佩恩合作,于1823年为歌剧《克拉丽》写的主题歌。
歌曲为降E大调4/4拍,一段体结构,除第五乐句外,每一乐句的开头均为弱起小节,并且第一、二乐句旋律基本相同,第三、四乐句也基本相同,只在乐句最后一个音下移了一个三度(mi变为do)变化,第六乐句旋律则是第四乐句的完全重复,学生歌唱时很容易就记住这悠扬流畅、略带伤感的曲调。歌曲表现了作者对家的怀念,对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用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可爱的家》,体会家庭的温暖与温馨,激发热爱自己家庭的情感。
2. 体会弱起小节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能准确地演唱弱起部分。
3. 能够听辨乐句的相同与不同,并在老师引导下划出歌曲旋律线,分出乐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能用柔和饱满的声音表现歌曲,体会家庭的温馨。
2. 唱准歌曲当中的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1)幻灯片播放视频,教师提出:“同学们,0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歌曲曾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今天,我将它带来了,与大家一起分享。”(开始播放《让爱住我家》的MTV)
提问:这一家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一个词语表述。
学生活动:交流感受
(2)你能说说自己家人间一些幸福的事情吗?
2. 学习歌曲
(1)通过听辨、分析乐句的不同,学唱歌曲曲谱。
要求学生只单纯听辨,要看曲谱。
①听辨第一、二乐句。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只有最后一个音不一样,前面都一样……
教师:如果请同学们将这两个乐句用两条线来表示,你们觉得应该怎样画?
学生自由回答。
跟着音乐哼唱第一二乐句。
②听辨第三、四乐句。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第一二乐句的听辨来总结第三四乐句,这两句也是只有最后一个音不一样,前面都一样。
先随着音乐哼唱第三四乐句,再连同第一、二乐句一起唱一唱。
③听辨第五、六乐句。
学生回答:完全不一样……
同样方法,哼唱第五六乐句,重点学习第五乐句。
教师:通过分析大家会发现整首歌曲一共划分为6句,大家觉得我们重点学习哪几句?
(引导学生发现歌曲学习只要重点掌握了1、3、5句就等于掌握了全曲,通过乐句的分析掌握学习的窍门,还可以轻松地掌握换气点。)
学生回答问题,音乐完整哼唱。
(2)解决歌曲的弱起节奏。
①出示《可爱的家》歌曲学习,观察第一句开头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出:“请你观察一下乐句的开头,是一个完整的小节吗?”
学生活动:观察后回答
教师总结:这种不完整的小节我们叫它“不完全小节”,一般乐曲开头的不完全小节会和乐曲结尾的不完全小节组成一个完全小节,来保证歌曲的完整性。
②根据4/4拍的强弱规律,体会弱拍起乐句的特点。
请你把前两小节的曲谱划拍视唱,注意视唱不完全小节时要把前面几拍空出来,按照强弱规律来唱。
学生视唱体会。学生再视唱。
③分析歌曲中各乐句的弱起。
找一找歌曲各乐句的弱起
教师:弱起拍之后就是下一小节的强拍,由于前面的弱拍作用,使这个强拍更加突出,就好像波浪一样推动着乐曲向前发展,这就是弱起拍的作用。
④完整地演唱歌曲曲谱。注意乐句之间的换气以及弱起小节。
3. 学习歌词
(1)播放歌曲《可爱的家》,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
提问:通过歌词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歌曲表现了家庭的温暖,对家的热爱与依恋。
(2)学生自己试着唱一唱。
全曲一字一音,很好唱。但还是要求学生唱好弱起和在每个乐句间的换气。
(3)学生齐唱歌词。
教师在学生唱歌的时候随时注意学生会出现的问题,之后加以解决。巩固上节课四四拍知识,指导学生划拍演唱歌曲。
(4)随歌曲《可爱的家》伴奏发自内心地用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
4. 拓展
欣赏萨克斯管独奏曲《回家》
听赏萨克斯独奏曲《回家》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美,同时也很好地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听赏中再次地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5. 课堂小结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唱歌曲《可爱的家》,同学们表现很棒!你们的歌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幸福。有家真好!让我们一起用歌声表达对家的热爱。
《可爱的家》教案
教学目标:
1、听唱法学习歌曲《可爱的家》,能够用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够听辨乐句的相同与不同,并在老师引导下划出歌曲旋律线,分出乐句。
3、体会弱起小节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能准确地演唱弱起部分。
4、通过对歌曲的演唱,体会家庭的温暖与温馨,激发热爱自己家庭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准确演唱弱起节奏。
2、用柔和饱满的声音表现歌曲,体会家庭的温馨。
教学难点:
唱准歌曲当中的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聆听歌曲《小船》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学习《可爱的家》歌曲曲谱
1、通过听辨、分析乐句的不同,学唱歌曲曲谱。
教师在C大调上逐句弹奏歌曲曲谱,学生听辨。
要求学生只单纯听辨,不要看书。
(1)听辨第一、二乐句。
学生回答:只有最后一个音不一样,前面都一样……
师:请同学们与老师合作,一起来唱这两句曲谱,老师唱前面的音,请同学们帮我唱最后一个音。
师生合作唱第一、二乐句,学生只唱最后一个音。
师:如果请同学们将这两个乐句用两条线来表示,你们觉得应该怎样画?
学生自由回答。
(2)听辨第三、四乐句。
学生回答:只有最后一个音不一样,前面都一样。
同第一、二乐句一起唱一唱,师生接唱,画出旋律线。
(3)听辨第五、六乐句。
学生回答:完全不一样……
同样方法,发现不一样后,重点练习第五乐句。
师:通过旋律线大家会发现整首歌曲一共划分为6句,大家觉得我们重点学习哪几句?
(引导学生发现歌曲学习只要重点掌握了1、3、5句就等于掌握了全曲,通过乐句的分析掌握学习的窍门,还可以轻松地掌握换气点。)
学生回答问题,随琴哼唱曲谱。
2、解决歌曲的弱起节奏。
(1)出示《可爱的家》歌曲学习,请同学们一起来划拍视唱曲谱,观察第一句开头有什么特点。
师:请你观察一下乐句的开头,是一个完整的小节吗?
生:不完整,只有一拍……
师:像这种不完整的小节我们叫它“不完全小节”,那么完整的小节呢?
生:完全小节……
师:一般乐曲开头的不完全小节会和乐曲结尾的不完全小节组成一个完全小节,来保证歌曲的完整性。
(2)根据4/4拍的强弱规律,体会弱拍起乐句的特点。
师:我们都知道4/4拍歌曲的强弱规律,它是怎样的呢?
生:强、弱、次强、弱……
师:请你把前两小节的曲谱划拍视唱,注意视唱不完全小节时要把前面几拍空出来,按照强弱规律来唱。
学生视唱体会。教师示范,学生再视唱。
(3)分析歌曲中各乐句的弱起。
根据我们刚才的乐句划分,两个同学一组,把每一句的弱起部分两人互相唱一唱,体会弱起节奏给歌曲带来的“推动”作用。
师:弱起拍之后就是下一小节的强拍,由于前面的弱拍作用,使这个强拍更加突出,就好像波浪一样推动着乐曲向前发展,这就是弱起拍的作用。
(4)完整地演唱歌曲曲谱。注意乐句之间的换气以及弱起小节。
三、学习歌词
1、播放歌曲《可爱的家》,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
提问:通过歌词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歌曲表现了家庭的温暖,对家的热爱与依恋。
2、学生自己试着唱一唱。
全曲一字一音,很好唱。但还是要求学生唱好弱起和在每个乐句间的换气。
3、学生齐唱歌词。
教师在学生唱歌的时候随时注意学生会出现的问题,之后加以解决。(投影出歌篇,在上面标出同一韵母的几个字。)
(1)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唱的时候容易把字咬得太死,要注意口腔放松,长音要唱得平直。咬字要圆润,学生会注意到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归韵在同一个韵母“ang”上,祥、康、香、堂、凉、长,要把这个韵重点咬清楚,唱圆、唱饱。最好找学生做示范,因为学生的音色、状态更容易让他们自己接受。
(2)要把歌曲唱美。
歌唱中要做到准、轻、圆、美几个字。即:音要准,声要轻,字要圆,表情要美。
尤其启发学生表情美,不只是面带微笑,而是真正从内心体会到歌唱是幸福的,要表达歌曲中的意境,就要自己有体会。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庭,讲讲家里最温馨的场面。
4、 随歌曲《可爱的家》伴奏发自内心地用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拓展
1、给学生讲一讲关于词曲作者的轶事。尤其是词作家佩恩对家的热爱与感恩,对家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2、四川大地震后无数无家可归的人,在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重建了家园。请举例说明。
3、如果要送给四川人民一首歌,同学们最想送哪首?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请同学们把这首歌唱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听。
《可爱的家》教案
教学目标:
1、本课中的中外歌曲,反映以 “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身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
教学重难点:
1、小切分音的演唱要准确
2、能听出两首歌曲之间情绪的不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聆听器乐曲《可爱的家》
2、演唱时表达出对这是一首叙述歌曲。
教学重点:
节奏的掌握和切分音演唱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
发声练习
1、连音练习
1=D→G 2/4
5 4 ∣ 3 - ∣ 3 2 ∣ 1 - ‖
lü ya
li la
要求:声音连贯,圆润,流畅,甜美,呼吸要有支托,初步体会头声(声音的高位置)的感觉.
(2)顿音练习
1=#D→G 3/4
3 0 2 0 1 0 ∣ 3 0 2 0 1 0 ‖
mi mi mi ma ma ma
要求:声音明亮,集中,短促而富有弹性.
2、聆听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3、边听边体会歌曲的特点。
4、再次聆听《外婆的澎湖湾》,细细的品味。
5、教唱《外婆的澎湖湾 》.
6、对演唱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范唱。
7、师、生共同随琴唱旋律。
8、学生随琴唱歌曲旋律。(困)
9、聆听《回家》
10、讨论这首歌的情绪与《可爱的家》有什么不同。
11、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课后反思:这首歌曲同学们都很喜欢,学习情绪也很高,可以借着这点,多介绍歌曲中包含的乐理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聆听歌曲《可爱的家》,聆听器乐曲《让爱住我家》
2、感受两首聆听曲的异同之处。
教学重点:
1、感受两首曲子情绪。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导入新课:
1. 教师问:同学门刚刚看完这部MTV,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谈一下家庭生活,并给这部片起一个名字。
2. 学生发言后,教师作出小结,并引入今天的课题《可爱的家》。
三、 简介《可爱的家》的曲作者创作经过:
1. 利多媒体把英国作曲比肖普的肖像及英国的风光展示给学生看。
2. 放出《可爱的家》的音乐。
3. 给学生讲述它的创作过程:这首歌是作曲家比肖普为歌剧《克拉里——米兰姑娘》写的主题歌,并把这部歌剧的大概内容讲一下,歌曲采用英国西西里尼民歌的音调写成的。
四、 分析《可爱的家》的旋律线条及情绪:
1. 用投影仪把歌曲的旋律显现出并请一位同学上来用彩色的笔把旋律线条勾画出来,教师在旁边加以指导,然后请他回到座位上。
2. 教师问:这首歌的旋律线条是平淡还是起伏跌宕的?
学生回答:是平稳的。
教师问:我应以什样的情绪来演唱呢?
启发学生回答。
课后反思:通过欣赏,培养和激发出学生的内心感受。 学唱歌曲《可爱的家》,使学生能用情来演唱歌曲并了解英国歌曲的结构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歌曲《牧场上的家》的基本旋律
2感受歌曲中,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气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3、发声练习。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是我们生活的依托,在自己温暖的家里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在美国的乡村有个同样温暖的家庭,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这个美国小朋友家做客,老师也不知道他们家在哪儿?那我们就顺着导游去①看他们家到底在哪里?② 他们家有什么美景?
观看课件(一)
2、师生观后交流。(他们家在草原,他们家有水牛、小鹿、羚羊;那里是快乐的天堂)
3、是呀!这位美国小朋友的家真是快乐的天堂啊!瞧!他们还在小院里唱起了家乡的歌。我们和他们一起学吧!出示课题:牧场上的家
聆听范唱。老师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
〈一〉学习曲调。
1、观察曲调。向同学提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弱起小节、连音线、付点四分音符等)。
讲解不完全小节和弱起小节:第一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小节 不完全……..) 想想这样的小节应该弱唱还是强唱?它的不完全部分上哪儿去了?(末尾) 这样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
2、想想以前我们在音乐课中唱过或听过的歌曲、乐曲有哪些是从“弱起小节”开始的?举几个例子。如:(本期的〈晚风〉)
3、先学第一部分。
(1) 听琴、划拍、自学曲调。
(2) 老师有重点地辅导。
(3) 听一遍唱一遍。第一遍:听琴、划拍、心里唱;第二遍:听琴、划拍、唱出声。(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以听促唱)。
(4) 完整唱一遍。
4、 学第二部分。用同样方法学习。
5、 完整、准确唱全曲。
课后反思: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通过对歌词的学习,让学生说出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