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
2、知道如何使用打点计时器
3、能通过纸带上点的位置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会用打出的纸带求平均速度、加速度
重难点
根据纸带上点的位置,进行数据处理,求解物体运动
知识点梳理
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1)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分别如下图甲、乙所示:
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利用电磁原理打点计时的一种仪器,它的工作原理可以用图1-4-2甲、乙来说明.当线圈中通人的交流电为正半周时,设电流方向如图1-4-2甲所示,则线圈中被磁化的钢制簧片左端为N极,永久磁铁使簧片受到一个向下的力;当交流电转为负半周时,电流方向如图1-4-2乙所示,簧片左端变为S极,永久磁铁使簧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随着交变电流方向的周期性变化,簧片周期性地受到向下、向上的力就振动起来.位于簧片一端的振针随簧片的振动而在复写纸上打点.如果在复写纸下有运动的纸带,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了一系列的点.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时,它每隔0.02 s打一个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02 s.
(3)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原理
电火花计时器的原理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相同,不过在纸带上打点的不是振针和复写纸,而是电火花和墨粉,它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使用时,墨粉纸盘套在纸盘轴上,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当接通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放电针、墨粉纸盘到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行点迹.当电源频率是50 Hz时,也是每隔0. 02 s打一次点.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实验步骤
①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让纸带穿过两个限位孔,压在复写纸的下面.
②把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柱用导线分别与电源接线柱相连接.
③打开电源开关,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下了许多小点.
④取下纸带,关闭电源.从能看得清的某个点数起,数一数纸带上共有多少小点.如果共有N个点,那么点的间隔数为(N-1)个,纸带的运动时间
=0.02(N-1)s.
⑤用刻度尺测量一下从开始计数的一点到最后一点间的距离.
⑥利用公式计算出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6个点,用刻度尺量出相邻两个点间的距离,判断纸带的这段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判断依据是:若连续两点间的距离相等,则物体做匀速运动;反之,则做变速运动.
实验数据处理
①根据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平均速度
A、在纸带上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均为0. 02 s(电源频率为50 Hz ),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小.
B、根据,求出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 02 s的乘积.这里必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
②粗略计算瞬时速度
某点E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E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如图1-4-3所示,或
【说明】在粗略计算E点的瞬时速度时,可利用公式来求解,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取离E点越接近的两点来求平均速度,这个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但是距离过小会使测量误差增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3、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实验原理
把纸带跟运动物体连接在一起,并穿过打点计时器,这样纸带上的点不但记录了物体的运动时间,而且相应地表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这些点的情况,就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实验步骤
①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台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2-1-1所示.
②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面挂上合适的钩码.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衡地加速滑行,然后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车的后面.
③使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取下纸带,将此纸带记录为纸带I.
④增加一个钩码,按上述方法打出纸带II.
⑤在打纸带I时的基础上减少一个钩码,仍按上述方法打出纸带III.
⑥整理器材.
(3)实验数据的处理
①纸带的选取
从三条纸带上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来确定计数点.为计算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五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间隔,即T=0.1 s.
②采集数据的方法
如图2-1 -2所示,不直接测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而是要先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x1、x2 、x3、x4…然后再计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
③速度的计算方法
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用平均速度来代替,即
,…(为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将各计数点对应的时刻及瞬时速度填人下表中:
由纸带求加速度的方法
由图2-1-5所示的纸带各计数点1,2,3,4,5…所对应的速度分别是v1、v2、v3、v4、v5…, T为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
方法一:依各相邻计数点间的加速度求.
从结果看,真正参与运算的只有v1和,中间各点的瞬时速度在运算中都未起作用.
方法二:逐差法求
分别以1,4,2,5 ,3 ,6,…等点的速度计算加速度,即
这样可使各点的瞬时速度都参与了运算,可减小误差。比较两种方法,“方法二”比“方法一”好,一般不用方法一。
方法三:由图象求加速度
由多组数据描绘出v-t图象,v-t图象的直线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三种方法中,最准确,科学的是方法三,不过较繁琐一点.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1-4-13所示的四条纸带,是某同学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的纸带(纸带的左端先通过打点计时器).从点迹的分布情况可以断定:纸带 A、C 是匀速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 B 是越走越快的,纸带 D 是开始越走越快,后来又越走越慢的。若所用电源的频率是50 Hz ,图中D纸带,从A点通过计时器到B点通过计时器,历时
0.04 s,位移为 0.27 m,这段时间内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6.75 m/ s ,BC段的平均速度是 11.00 m/s ,AD段的平均速度是 7.88 m/s (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位移。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因此物体匀速运动时,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相等,所以A,C纸带是匀速通过打点计时器的;B纸带相邻两点间距离越来越大,则速度越来越大,因此B纸带是越来越快地通过打点计时器的;D纸带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先变大,后变小,说明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因此D纸带是开始越来越快,后来又越来越慢。所用电源的频率是50 Hz,则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 02 s,从A点到B点有两段时间间隔,所以时间为0. 04 s ,位移为0. 27 m,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代入数值得平均速度为6. 75 m/s. BC段的位移为22 cm,即0. 22 m ,所用时间为0.02s,代入上式得平均速度为11. 00 m/s,而AD段的位移为63 cm,
即0. 63 m,所用时间为0.08s,代入上式得平均速度为7. 88 m/s.
[答案]A , C B D 0. 04 0. 27 6. 75 11. 00 7. 88
【例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的纸带如图2-1-8所示,其中,0,1,2 ,3 ,4 ,5 ,6都是计数点。
测得x1=1. 40 cm , x2=1. 90 cm , x3 = 2.38 cm,x4=2. 88 cm,x5=3. 39 cm,x6=3. 87 cm.
在打点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 16.50 cm/s,v2= 21.40 cm/s,v3= 26.30 cm/s,v4= 31.35 cm/s,v5= 36.30 cm/s;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
(3)分析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解析】(1)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T=0.02 ×5s=0. 1 s则
(2)以时间t为横轴,速度v为纵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根据以上计算出来的各计数时刻的速度值,用描点法即可作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如图2-1-9所示.
(3)由图可知,描绘小车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料的直线,可判断
小车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增加的.
【点评】(1)处理纸带时,一定要分清计时点和计数点的区别,搞清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
(2)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意味着其加速度恒定.
课堂练习
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如图1-11所示是一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6七个计数点,用刻度尺量出1、2、3、4、5、6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为1.40 cm、3.55 cm、6.45 cm、10.15 cm、14.55 cm、19.70 cm.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为v4=__________ 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图1-11
解析:v4=eq \f(x5-x3,2t)=eq \f(14.55-6.45×10-2,0.2) m/s=0.405 m/s
x1′=0.0140 m,x2′=x2-x1=0.0215 m
x3′=x3-x2=0.0290 m
x4′=x4-x3=0.0370 m
x5′=x5-x4=0.0440 m
x6′=x6-x5=0.0515 m
a=eq \f(x4′+x5′+x6′-x1′+x2′+x3′,9t2)
=eq \f(0.0370+0.0440+0.0515-0.0140+0.0215+0.0290,0.09)m/s2
≈0.756 m/s2.
答案:0.405 0.756
课后作业
1、如图是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研究某物体运动规律时得到的一条纸带.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物体在AB段、BC段、CD段和DE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判断物体运动的性质.
A
B
1.20
C
D
E
1.90
cm
2.40
2.38
【答案】物体在AB段、BC段、CD段和DE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别是19.0cm/s、60cm/s、60cm/s、59.5cm/s,物体运动的性质是先加速,后匀速.
【解析】AB段的平均速度为
BC段的平均速度为
CD段的平均速度为
DE段的平均速度为
在误差范围内,可认为,则物体先加速,后匀速
2、某次实验用打点计时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纸带的记录如图1-4所示,图中O点为纸带的第一个点,接下来的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推测纸带的运动是加速还是减速?在打出A、F这两点的时间间隔中,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B点的瞬时速度为多大?
O
A
B
1.30
C
D
E
F
G
3.45
6.34
10.08
14.40
19.55
单位:cm
图1-4
【解析】从A点开始每打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计数点间只有5个间隔,则计数点间运动的总时间为t=0.02×5s=0.1s,每隔0.1s纸带运动的位移分别是2.15cm、2.89cm、3.74cm、4.32cm、5.15cm,说明纸带作加速运动.
A、F间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B点的瞬时速度可以用AC、AD、AE或AF段的平均速度表示,其中AC段的平均速度最接近B点瞬时速度.
3、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F、G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0.1 s.
图 1-13
(1)在图1-14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小车的v-t图线.
(2)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 cm/s,此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应用vn=eq \f(xn+xn+1,2T),求出各计数点B、C、D、E、F对应的速度为vB=16.50 cm/s,vC=21.40 cm/s,vD=26.30 cm/s,vE=31.35 cm/s,vF=36.30 cm/s,在v-t坐标系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2)由图中可以读出,图线与纵轴交点的速度大小为11.60 cm/s,此速度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
答案:(1)见解析 (2)11.60 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必修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物理必修1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运动与计时互相干扰的排除,操作性能的改善,实验成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