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用】第六单元 秋词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展开课程名称
年级
学科
授课教师
日期
时段
教学目标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时长
建议80分钟
知识导图
导学一 秋词
知识点讲解 1:重点字词
精准诊查
1:重点字词
秋词
2:作品学习
互动导学
(1)原文
(2)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春朝:春天。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碧霄:青天。
例题
1. [默写] [难度:★☆☆☆☆]
按要求默写。
(1)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以积极向上的豪迈之情赞颂秋天美好的诗
句: , 。
(2)《秋词(其一)》中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 ,
。
(3)《秋词》中表达诗人对秋天与众不同的感受的诗句是: ,
。
【参考答案】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知 识 点】 秋词
【学科能力】 识记理解
【题目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我爱展示
1. [默写] [难度:★☆☆☆☆]
请默写刘禹锡《秋词》全诗。
, 。
, 。
【参考答案】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知 识 点】 秋词
【学科能力】 识记理解
【题目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寥”“鹤”“霄”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知识点讲解 2:作品学习
(1)关于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贞元七年中进士。曾和柳宗元等 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
《刘梦得文集》40卷。
(2)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 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
贬 ,那时他三十四岁。
(3)内容分析
①为什么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②试赏析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排”有冲破之意。诗人借晴空一鹤 排 云直上的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开阔明丽、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直接抒写自己 对秋天的感受,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顽强的 精神,启示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百折不屈,勇于奋
斗。
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赏析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4)诗歌主旨
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抒发了旷达的 胸怀和奋发的精神。
例题
1. [单选题] [难度:★☆☆☆☆]
下列各组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其一)》——刘禹锡——宋代B.《夜雨寄北》——李煜一一唐代
C.《峨眉山月歌》——李白——唐代D.《行军九日想长安故园》——李益——唐代
【参考答案】 C
【知 识 点】 秋词
【学科能力】 识记理解
【题目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知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然后再根据本题要求答题。A项,刘禹锡——唐代;B项,《夜雨寄北》——李商隐一一唐代;D项,《行军九日想长安故园》——岑参——唐代。
2. [诗歌鉴赏] [难度:★★★★★]
比较阅读下面古诗与散曲,按要求完成小题。完成后面小题。秋词 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
(2)《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3)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参考答案】 (1)秋景(2)豪放,热情 凄愁(3)《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知 识 点】 秋词
【学科能力】 鉴赏评价
【题目解析】 (1)注意题目和诗歌语言,他们描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2)从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秋词一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而秋思则是一种思乡的哀愁。
(3)从表达方式看,《秋词》中兼有议论和抒情。《秋思》是借景抒情。我爱展示
1. [诗歌鉴赏] [难度:★★★★★]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苍的秋野图画。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2)《秋词》与《天净沙 秋思》写的是同样的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 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3)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 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参考答案】 (1)C;
(2)《秋词》抒发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豪放、热情) 《天净沙 秋思》思乡心切
(凄愁、悲凉);
(3)甲诗议论兼抒情,乙诗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知 识 点】 秋词
【学科能力】 鉴赏评价
【题目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写作特色的理解判断,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理解判断。第一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第二首诗是借景抒情,借秋景抒发羁旅之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抒情形式。
(2)此题考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对比,作答时要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加以理解。《秋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独特的感受,表达了一种豪迈乐观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则借景抒情,借秋日凄凉、萧索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不同之处。第一首诗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
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而第二首诗则借用秋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前者议论中有抒情,后者是借景抒情。
2. [诗歌鉴赏] [难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词(其二)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释)①嗾:sǒu,指人在指使狗时发出的叫声。
(1)一、二两句描写了秋天怎样的画面?
(2)题目为《秋词》,末句为何要写春色,是否离题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幅明净、高远、色彩鲜艳的迷人的秋天画面。或秋高气爽的天空下青山绿水颜色更加分明,到了晚上也开始降下白霜,这个季节,很多树木的叶子都开始变为红色或转为黄色。
(2)没有离题。这里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用春天的使人发狂反衬出秋天的清淡高雅,表达了作者对秋的赞美之情。
【知 识 点】 秋词
【学科能力】 鉴赏评价
【题目解析】 (1)诗人一反悲秋的传统,为秋天唱赞歌。这首诗中以“明”“净”、“深红”和“浅黄”等词描绘出了秋色的美丽。一二句意思是:秋高气爽的天空下青山绿水颜色更加分明,到了晚上也开始降下白霜,这个季节,很多树木的叶子都开始变为红色或转为黄色。山明丽、水清澈、霜清白、树多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技巧的理解把握。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品味诗歌的手法技巧;最后结合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诗句分析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即可。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最后一句运用反衬、对比、拟人的表现手法,用春色的艳丽反衬秋色清明深沉的风骨,表达了作者对于秋天的喜爱及对秋天风骨的赞赏。抒发诗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所以这里不是离题。
限时考场模拟 分钟完成
能力展示
【机构专用】第六单元 潼关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这是一份【机构专用】第六单元 潼关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共5页。
【机构专用】18、狼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这是一份【机构专用】18、狼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共6页。
【机构专用】16、猫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这是一份【机构专用】16、猫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