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用】第六单元 夜雨寄北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展开课程名称
年级
学科
授课教师
日期
时段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
体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长
建议80分钟
知识导图
导学一 夜雨寄北
知识点讲解 1:重点字词
精准诊查
1:重点字词
夜雨寄北
2:作品学习
互动导学
(1)原文
(2)注释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却话:重头谈起。
(3)译文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例题
1. [默写] [难度:★★★☆☆]
默写。
(1)《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
(2) 《夜雨寄北》诗中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
。
【参考答案】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 识 点】 夜雨寄北
【学科能力】 识记理解
我爱展示
1. [默写] [难度:★☆☆☆☆]
默写。
(1)何当共剪西窗烛, 。
(2)君问归期未有期, 。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并秉烛夜谈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1)却话巴山夜雨时。(2)巴山夜雨涨秋池。(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 识 点】 夜雨寄北
【学科能力】 识记理解
知识点讲解 2:作品学习
(1)关于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2)写作背景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 淡,未免纤弱。
(3)内容赏析
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首句设问点题,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间,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人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把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出来。’’涨”字富有动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将人的情感波动融人其中,表现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中的巴山夜雨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对未来相聚的设想,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的心情。“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力。哨p话”意为“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凸显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
(4)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抒发了诗人在他乡对妻子或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在巴山的孤寂之感和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例题
1. [单选题] [难度:★★★☆☆]
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参考答案】 B
【知 识 点】 夜雨寄北
【学科能力】 整体感知
【题目解析】 第二句是写实的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2. [单选题] [难度:★★★☆☆]
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参考答案】 D
【知 识 点】 夜雨寄北
【学科能力】 整体感知
【题目解析】 巴山夜雨正是诗人羁旅之愁下看到的景象,所以不是异乡奇景,而是愁思之下的哀伤之景。
我爱展示
1. [单选题] [难度:★★★☆☆]
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参考答案】 C
【知 识 点】 夜雨寄北
【学科能力】 整体感知
【题目解析】 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2. [诗歌鉴赏] [难度:★★★★★]
阅读赏析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 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 ;[话]: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 。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7)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 ”。
(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
(4)D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知 识 点】 夜雨寄北
【学科能力】 鉴赏评价
限时考场模拟 分钟完成
能力展示
【机构专用】第六单元 潼关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这是一份【机构专用】第六单元 潼关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共5页。
【机构专用】第六单元 秋词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这是一份【机构专用】第六单元 秋词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共6页。
【机构专用】朝花夕拾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这是一份【机构专用】朝花夕拾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范爱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