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 语文 七年级上册第14讲-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预习之诫子书-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0389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 语文 七年级上册第14讲-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预习之诫子书-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0389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 语文 七年级上册第14讲-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预习之诫子书-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0389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 / 语文 七年级上册第14讲-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预习之诫子书-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 / 语文 七年级上册第14讲-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预习之诫子书-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例题精讲,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六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时 间
A / B / C / D / E / F 段
主 题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预习《诫子书》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含义。
2、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内容
上次课后巩固作业复习;
复习七年级《狼》的重点文言知识+上次课后作业订正
互动探索
你知道他是谁吗?你知道有关于他的那些故事呢?
你认识他吗?你能说出有关于他的故事吗?
知识名称:文言文预习《诫子书》
【知识梳理】
作者档案
人物
诸葛亮
生卒年
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号
字孔明,号卧龙
籍贯
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人物简介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作品介绍
《诫子书》概况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书,书信。
原文讲解
夫1君子2 之行,静3以4 修身,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
俭以 养 德。非淡泊5 无以6 明
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
志7,非宁静8无以致远9。
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 须静 也, 才 须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
学也,非学 无以 广才10, 非志11
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没有志
无 以 成 学。
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淫慢12则不能
放纵懈怠就不能
励精13,险躁14则不能冶性15。
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 与 时 驰16,意 与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同岁月
日17 去,遂成枯 落18,多不 接世19 ,
而消失, 最终枯败零落,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等到那时
悲 守 穷 庐20, 将 复何21 及!
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志]志向。这里指立志。
[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日]日子,岁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何]怎么。
句解: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了要“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这是一句富
含哲理的名言,千古流传。
句解:这句话道出了才与学的关系。
句解:“学须静”,讲了学习的最佳境界是静心专一,不受外界干扰。“学以
广才,志以成学”是又一至理名言,学习才能增长
才干,而有志向和毅力则是学有所成的前提条件。
句解:从反面入手,劝勉
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淡
泊宁静中提高自我修养,
最忌“淫慢”“险躁”。
句解:对爱子反复告诫,人生短促犹如
白驹过隙,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
段解: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精心养德,保国爱民。
字词句式
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今义:只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学
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
结构图解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勤学励志
修身养性
珍惜年华
诫子书
主题归纳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写作特色
文章短小,说理透彻。
本文短短86字,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因此,他告诫儿子:“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诸葛亮提出了静与俭相结合的道德修养论,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成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问题探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无关?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心。诸葛亮提出了“俭以养德”的主张,就修身而言,不要刻意追求锦衣玉食;就治国而言,则应约己爱民。那么,如何培养俭德呢?这就要求自己能在思想上保持宁静,在生活上甘于淡泊。其实儒家也是重视节俭的,“一箪食,一瓢饮”,不以为苦。《论语·述而》说:“奢则不孙,俭则固。”将奢与俭进行对比,强调戒奢崇俭。因此,所谓“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之上的美德。
读后感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确实,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诱惑,我们切不可所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视的功利而积极与功名富贵。它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但对于后人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
知识拓展
鹅毛扇的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黄月英并非丑陋不堪,而是一个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拜名师学艺。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她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汉丞相诸葛亮。成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诸葛亮视鹅毛扇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可以熟练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扇不离手。
与诸葛亮有关的诗作——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例题精讲】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问题。(10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对下列句子画出句读。(2分)
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
2、解释词语。(2分)
(1)广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2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2分)
5、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分)
2、解释词语。(2分)
(1)广才:增长才干.
(2)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3、翻译句子(2分)
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4、淡泊 立志 惜时(2分)
5、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2分)
【巩固练习】
【甲】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
①行:操行。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非学无以广才( )
悲守穷庐( ) 又相天子( )
2、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
夫君子之行( ) 险躁则不能冶性( )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参考答案】
(甲)周公诫子
1.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扩展 屋子 辅佐
2. 在 因为 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 就
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要立德、修身
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甲)周公诫子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是_诸葛亮___,字_孔明_,__三国__时期著名的__政治__家、_军事_家。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夫君子之行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三、翻译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7、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1、本文就体裁而言,属于__议论文_,论点是____静以修身,俭以养德___
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从____做人____和____学习_____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2、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3、《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志、学、才。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
互相联系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6、本文作者主要从___做人 __和__ 学习___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
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____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示例: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8、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本文论述了三层关系,分别为:
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10、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总结了一生经历,表达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是: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
《论语》《诫子书》片段比较阅读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传不习乎:
(2)曲肱而枕之:
(3)夫君子之行 :
(4)意与日去: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
②
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
4.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参考答案
1.(1)老师传授的知识 (2)胳膊 (3)品德 (4)意志,志向
2.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②学习需要(内心)宁静,才能靠学习获得,不学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享乐便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则不能陶冶品性。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4.重视品德的修养;排比、比喻;对比(或对偶)。
【二】
【甲】陆游的家训 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乙】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锋芒毕露。②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③淫漫:荒淫,怠惰④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不 可 以 为 喜 也
(2)吾 此 言 后 人 之 药 石 也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夫君子之行( ) (2)险躁则不能冶性( )
(3)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 (4)毋贻后悔(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6分)
(1)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非学无以广才
4、陆游和诸葛亮在家训中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选用原文回答)(5分)
陆游的观点:
(2)诸葛亮的观点:
5、他们都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1)不 可/ 以 为 喜 也(2)吾 此 言/ 后 人 之 药 石 也2.(1)操行,品行,行为(2)陶冶(3)这样(4)留下3.(1)不要让他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2)不学习就不能增广才能4.⑴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⑵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5.都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阐述其意义及其办法如:“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然后从反面阐述其危害,如:“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突出强调了家训中的观点。
下节课主题:作文之人物描写
《天游峰的扫路人》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jiǒng)炯有神。
如果让你来写一写你生命中令你难忘的人,你会怎么写呢?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一·朗读家风名篇,活动二·录制家风视频,学生分享,活动三·制作家风石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宁静的力量,节俭的力量,明志的力量,学习的力量,毅力的力量,速度的力量,性格的力量,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