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同步学案+习题(全册)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节 平面镜成像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节 平面镜成像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平面镜成像基础巩固练习---doc、平面镜成像基础知识讲解---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4.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及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5.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猜想或假设:像可能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关于镜面对称等。
实验器材:白纸、玻璃板、蜡烛、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将纸对折,在对折处画一条直线段,把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立在对折线上;
(2)在白纸的一方任意位置放点燃的蜡烛,用笔记下蜡烛的位置,观察玻璃后面的像;
(3)用手在玻璃后面摸一摸是否有蜡烛存在,再拿一张白纸在像的位置附近移动,观察白纸上是否有蜡烛的像;
(4)拿另一支蜡烛(未点燃)放在玻璃后像的位置处,移动这支蜡烛,再左右移动头部,从不同位置看上去蜡烛和像完全重合;
(5)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再做一遍。
结论:
(1)像、物大小相等;
(2)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要点诠释:
实验中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中平面镜要和桌面垂直,否则怎么移动蜡烛都不能和像完全重合;
实验中如果用的玻璃板太厚就会看到两个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上都发生反射形成的;
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
用一张白纸(光屏)放到玻璃板后面,白纸(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证明成的像是虚像。
要点二、平面镜
1、平面镜: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
2、平面镜的符号:
3、平面镜的作用:
(1)成像如:水中的倒影、练功房的镜子等。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
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如下图所示,平面镜前的物体射到平面镜的光线,被平面镜反射,
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视觉会逆着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方向看,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点。
5、【高清课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作图
如图MN表示平面镜,AB表示镜前的物体,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步骤:
第一步:分别过A、B点做垂直于平面镜的垂线(用虚线表示);
第二步:在垂线和平面镜的相交处标出直角;
第三步:在平面镜的另一侧找到A′点,使A′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A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同理找B’。
第四步:连接A′、B′画虚像(用虚线)。如下图所示:
要点诠释: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无论镜子大小,都能使物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且与物体等大的像。镜子的大
小只能影响观察到的像的范围。
2、站在平面镜前的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人们往往以为像“变大”了,其实改变的是视角,视角大感觉看到的物体就大。如图:甲、乙中树是一样大的,但是甲图中的人感觉树更大些,这跟人看远处驶近
的汽车感觉相似,这辆车的大小始终不变,但人以为汽车远小近大,驶近的汽车“变大”了。
要点三、虚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所以平面镜成的像只能用眼睛看到,无法用光屏承接,是虚像。
要点诠释:
1、实像: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经过光学仪器后,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如小孔成的像。
2、虚像: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过光学仪器后,进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找到交点确定为物体的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看到,如平面镜成的像。
要点四、凹面镜与凸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原理:光的反射。
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
原理:光的反射。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典型例题】
类型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如图甲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中的( )
【思路点拨】平面镜成像时,物、像以平面镜对称,根据对称可以确定D选项。
【答案】D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大熊猫通过平面镜成像,并且它的像与本身关于镜面对称,通过观察,只有选项D符合这一特点。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举一反三:
【变式】(2014秋•郸城县校级期末)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电子钟示数如图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应是( )
A.21:05 B.21:15 C.20:15 D.20:05
【答案】A
【解析】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20:15”与“21:05”成轴对称,这时的时间应是21:05,故选A。
2.(2015•肥城市校级模拟)把一个高0.6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A.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B.高度为0.6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C.高度为0.6m,以4m/s的度远离平面镜
D.高度为1.6m,以4m/s的速度靠近他
【答案】D
【解析】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已此人身高1.6m,所以他在镜中的像高也是1.6m.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那么他在镜中的像以4m/s的速度靠近他,故选项ABC错误,D正确,故选D。
【总结升华】平面镜成像现象中,不论视觉上感觉像变大还是变小,事实上像的大小都没变,总与物大小相同。
举一反三:
【变式1】一人身高1.7m,他与在平面镜中的像的距离为4m,则人与平面镜的距离为 m,如果此人远离平面镜2m.那么镜中人像的大小 (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2;不变
【变式2】【高清课堂:《平面镜成像》例1】某人远离竖直悬挂的穿衣镜,他在镜中的像将( )
A. 变小 B. 变大 C. 先变小后变大 D. 不变
【答案】D
类型二、平面镜成像作图
3.(2016•宜宾中考)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作出经过P点的反射光线及相应的入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思路点拨】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首先作出像点S′的物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画出入射光线SO。
【答案与解析】作出像点S′的对称点,即为物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OP,画上箭头,SO为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需要注意的是哪些线是实线、哪些线是虚线,另外不要把方向标反了。平面镜成像特点与光的反射定律相结合来作图,比较直观、简捷、准确。
举一反三:
【变式】图中S为发光点,从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反射光线分别与虚线a′、b′ 重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作出这两条光线的光路图。
【答案】
类型三、实验探究
4.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选用了两只同样的蜡烛,玻璃板等器材。
(1)实验时,取一支点燃的蜡烛A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支蜡烛B的作用是 ;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 (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2)请在下图中画出一条眼睛能看到蜡烛S点的像S′的光路图。
【答案与解析】(1)在实验中,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发生反射,所以像会更不清晰。故答案为: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不能。
(2)s′是s点的像,看到s′是因为看到了由s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发射后的反射光线。如右图: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实验,要掌握实验中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技巧,此题巧妙的运用了转化法。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第3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运动的快慢基础巩固练习---doc、运动的快慢基础知识讲解---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平面镜成像学案,文件包含平面镜成像提高巩固练习--doc、平面镜成像提高知识讲解--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第2节 光的反射学案,文件包含光的反射基础巩固练习---doc、光的反射基础知识讲解---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