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展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2、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理解文章中疑难字词,多种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语汇,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重点)
4、结合写作背景,体会鲁迅先生文章中内涵的复杂感情,并结合自己成长过程获得感悟。(难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抓住学习目标,反复研读课文,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圈画关键内容,。
2、借助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疑问,在课文中划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并写在“我的 疑问”中。
3、认真研读导学案,积极思考,自主完成。
4、阅读“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见教材 P56 页。
【知识链接】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 1926 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书。《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在烦扰的生活中,心情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 来写的 ,鲁迅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
“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
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写作背景:篇散文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此时由于北洋军阀迫害,鲁迅被迫于 1926 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预 习 案一、 预习自学
默读过程中,在课文中找出下列字词,标出加点字注音并在冒号后进行词语解释
轻捷.():
臃.肿.()():
人声鼎.沸():
攒.():
倜.傥.() ():
肿胀.():
狼狈.():
麻渣.():
骊.歌() :
瞬.息():
讪.笑() :
来势汹.汹():
沮.丧():
嫉.妒.()():
伫.立() :
涉.足():
荒草萋.萋():
幽寂.():
质.朴() :
缝隙.():
秕.谷()桑葚.()
鸡毛掸子()脑髓()
人迹罕.至()
文章主要分为哪两个部分?分别是哪些段落?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他小时候玩些什么?学些什么?
在初读课文后,请你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 …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 说出来。
请把文章中关于私塾老师外貌描写的句子写在下面,你觉得他是什么样的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
二、我的疑惑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导学一知识卡片,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目标导学三阅读感知,目标导学一赏析语言,目标导学二探究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课文导读,达标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16 猫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16 猫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课堂导学,课堂达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