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0 短文二篇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0 短文二篇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字,号 。
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释下列加线词。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6.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写的角度是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10、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 (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答
7.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
8.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
三、课外古文阅读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 为:________
2.[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4.[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5.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1)书信 (2)消散 (3) 指人间 (4) 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4. (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C点拨:“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不是“繁多杂乱”。
6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月光 。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或月夜美景) 。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的角度是 侧面描写(或视觉描写)(如果学生前面只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则为正面描写或视觉描写)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0、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 (3分):① ② ③ | ④ | ⑤ ⑥ ⑦
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答:①作者描绘的世界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②作者的心境是: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或: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14、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15、 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二、13.(1)具备、具有 (2)做,此意为“画”
14.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或“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作画,写文章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
1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6.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7.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达标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翻译下列句子,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记”的要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时训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词,翻译句子,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