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展开主备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重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难点)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出示目标 明确新知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掌握“邪”“耳”“乎”等语气助词的用法。
2.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预习反馈 检查新知
1.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文中所叙故事发生在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死,鲁肃接替周瑜统领军队。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后刘备又取得益州,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
3.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卿 (qīng) 孰(shú) 涉猎(shè) 为博士(wéi) 遂(suì) 更( gēng) 邪(yé)
4.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5.指名读、齐读
四、整体感知 感受新知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再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
(2)学生反馈,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3)学生回答解疑。
(4)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 孰若孤:谁,哪个。 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5)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3.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合作探究 深入新知
小组合作:读出孙权、吕蒙、鲁肃的语气,互相评价。揣摩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小组展示,其它组评价,教师评价。
2.教师引导: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 严格要求 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 (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 爱才 吕蒙:听劝 好学
六、拓展延伸 运用新知
师旷问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味行乎?④”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善弹琴,精于辨音。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④孰与昧行乎:点亮蜡烛的光亮,与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阅读问题
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欲学,恐已暮矣 欲:想,想要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为:为了
C.臣闻之 闻:听说
D.如日出之阳 如:如同,像
2.填空。
(1)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 )
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 )。
3.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七、总结反思 升华新知
1.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品德,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习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启示:①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③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④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八、当堂训练 夯实新知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权谓吕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 )猎,见往事耳。
(1)给粗体字注音。
(2)解释语段中画线的词语。
①谓: ②博士: ③涉猎: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孙权劝吕蒙遠书的原因是“ ”。而吕蒙却以“ ”为由推托了。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 ”。
(2)孙权指出的读书办法是“ ”。
(3)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 ”。
3.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见: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当:①但当涉猎 ②卿今当涂掌事
D.今:①卿今者才略 ②卿今当涂掌事
九、布置作业 巩固新知
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善劝 循循善诱 关爱部下 勤奋好学
吕蒙就学 肯学 虚心听劝 学有所进
鲁肃赞学 爱才 敬才
十一、教学反思
初中人教部编版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孙权劝学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预习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关于读书,写作背景,知识链接,检查字词,全文分析,合作探究,探究人物形象,本文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