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届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专练之自然主义、魔幻、语言特色题型专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届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专练之自然主义、魔幻、语言特色题型专练第1页
    2022届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专练之自然主义、魔幻、语言特色题型专练第2页
    2022届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专练之自然主义、魔幻、语言特色题型专练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专练之自然主义、魔幻、语言特色题型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专练之自然主义、魔幻、语言特色题型专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火
    杰克·伦敦
    冰面上覆盖了几尺厚的积雪。视力所及,白茫茫一片。零下50°就是华氏冰点下80°.这并没有让他想到自己是个恒温动物,这是人类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只能在有限的温度区间内生存。零下50°,就只是零下50°.对他意味着什么,他从未想过。
    他继续行走,随意吐了口痰,却被一种尖锐、爆裂的劈啪声震惊。他又吐了一口,在空气中,在痰落到雪地上之前,就爆裂了。他的目的地是亨德森港附近的营地,朋友们正在那里等他。他在兜圈子,四下寻找利用溪流从河中的小岛运出木料的办法。他希望在6点赶回营地吃饭。
    他身后跟着一条狗,一条庞大的野狗,是狼和狗的混血品种,灰色的毛。它的本能比人类的判断更能告诉它真相。事实上,气温并不是只比零下50°低一点点,甚至达到了零下75°.野兽有它们的直觉,它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威胁。
    他注意冰面的变化以及那些弯道和拐角。他知道踩在什么地方才比较安全。他知道即便是极寒也没有办法把泉水冻住。他能感觉到冰面下流动的水,听见雪面下冰碎裂的声响。这么冷的天气,如果打湿了鞋,是很危险的事。
    突然冰面破了,狼狗掉进水里,它挣扎着爬上来,前腿和爪子全湿了,一瞬间,水就变成了冰。它立即咬掉了腿上的冰,然后躺在雪地上继续咬掉脚趾间的冰。冰留在脚上就意味着脚会剧烈疼痛,而它并不知道这些,只是遵循本能,但男人知道。
    实在太冷了!一个硫磺湾的老人曾经告诉过他这个国家的寒冷程度,真如他所说,而当时他居然还取笑那人。
    半小时了,他都没看到水洼的迹象。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在一个看上去雪比较结实的冰面,他掉进了水里,水并不深,但是一直湿到了膝盖。这让他很恼火,诅咒这坏运气。现在他不得不生火,花一个小时来烤干衣服和鞋子。在如此寒冷的天气,这极危险,他非常清楚这一点。
    火堆变旺了。他把粗细不同的树枝依次填到火里,火成功地烧起来了,他也安全了。回想起硫磺湾的老者,他说,没人可以在零下50°的严寒天气中独自旅行。但是现在他做到了。他独自一人,遇到了意外。他生起了一堆火,拯救了自己。
    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脸和鼻子这么快就冻僵了。他也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手指就僵死了。
    触摸到一根树枝时,必须看着才能确定自己是否拿住了,他却亲眼看到树枝从他的指尖滑落。
    火在燃烧,跳动的火苗,伴随着啪啪的声响,以优美的姿态舞出生命的希望。坏事发生了。
    他不应该在树下生火的,他头顶的树枝上已经压满了积雪,一个星期没刮风,树枝也到了承受的极限。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一大团雪掉下来,火被压灭了。刚才还燃烧的火堆顿时变成一摊碎雪。
    他惊呆了,坐在地上呆呆地看着火被压灭的地方,仿佛刚刚听到对自己的死亡宣判似的。
    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也许老人家是对的,如果有另外一个人和他在一起,他就不会处于如此危险的境地了。但是现在只能靠自己来生火,这次绝对不能失败。他又从洪水后的沉积中收集干草和小树枝。一切准备就绪,他把手伸向兜里去摸第二片白桦树皮。他知道它在哪里,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抓不住那片白桦树皮。他的脚冻得越来越僵硬。这让他有点恐慌,但他还是尽量控制住并冷静了下来。他用嘴把手套戴好,前后甩胳膊,用自己的全部力气用手在胸口上拍打。这个男人,在敲拳头、甩胳膊时,对那个畜生天生长着一身温暖安全的皮毛感到无比的羡慕。
    他拿出一把火柴,手指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他想到一个办法,用牙齿把火柴咬住,在大腿上摩擦,大约划了20次,火柴着了。他衔着这根点燃的火柴去引燃白桦皮,但燃烧的硫磺气体窜进他的鼻孔,引起他不住咳嗽。结果火柴掉到雪地上,熄灭了。
    那位老者的话是对的,绝望再一次让他想到这点:零下50°的天气里确实应该结伴而行。
    突然,他用牙齿把手套咬掉,露出双手,然后用双掌夹着这一束火柴,他的胳膊还没有冻僵,
    还能夹住火柴,在腿上划。点燃了,70支火柴一下子全点燃了,他这样拿着火柴,手上又有了知觉,他闻到自己的手被烧焦的气味,才感觉到疼痛,他忍着痛,笨拙地夹着燃烧的火柴去点白桦皮,却没法引燃,他的手掌挡住了火焰。他实在忍受不了,手猛地抽搐,燃烧着的火柴都掉在了雪地上,一股青烟升起,火柴熄灭了。
    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向他袭来。这种恐惧使他深刻认识到,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他陷入恐慌,跳起来开始沿着古老的河床往前跑。狗跟在后面,很快就追上了他。他疯狂地跑着。在他的生命中,从未有过这种恐惧。奔跑让他感觉好一些,也不再颤抖了。好几次,他都失足摔倒,最后只能蹒跚地坚持着,他已经无法感觉到自己的鼻子、手指、脚。寒冷正在全面入侵他的身体。如果他跑得足够远,还可能跑到营地。但他脑海中另一个声音却说:“你到不了营地,那太远了,你会很快冻僵死去。”这种想法促使他站起来,可是跑不过100步,又摔倒了。太可怕了,一旦他停下来,这种想法就会促使他开始奔跑。
    他想不停地跑到营地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他没有那么大的耐力。
    这是他最后一次惊慌了。
    他又想到了那个老人。他能清晰地看到老人的模样,暖和、舒服地抽着一支雪茄。他闭上眼睛,进入了生平最舒适的梦乡。
    狗就坐在他对面,等着他起来。短暂的白天就要被漫长的黑夜取代,却没有一点火的影子,
    它从来没见过一个人那样在雪地上坐着却不生火。他一动不动,最后,狗靠近他,闻到了死亡的气息。它扭过头,向着黑夜中寒冷的星空发出了一声悠长又深沉的嚎叫。然后,掉过头,朝着它所知道的营地的方向跑去,因为它知道那里有食物和火的提供者。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一个男人不听劝告,固执地在零下七十多度只身一人穿越冰天雪地的旷野去营地与同伴会合,但因生火失败而在低温中冻死的故事。
    B.作者以传统小说中的冲突为线索,将两条冲突线索交叉迂回,一条是主人公与冷酷大自然的冲突,另一条是主人公的理智与狗的本能的冲突。
    C.小说中男人多次回起硫磺湾的老者,每一次想起老人的话语或者形象的情境都不一样,反映出他自信-焦虑-恐惧一失望一绝望的心理变化。
    D.作者以一个旁观者,观察家以及过来人的身份,用一种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平静语气详细描述了人在严寒的天气中行进生火求生至冻死的过程。
    8.小说用“他”和“男人”来指称小说的主人公,没有确切的名字,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6分)
    9.“自然主义”是一种展现真实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的悲惨命运的文学创作倾向。《生火》蕴含了浓厚的自然主义,请据此谈一谈小说中作者如何表达自然主义观。(6分)
    答案
    7.B(另一条是主人公理智与本能的冲突,而不是与狗的本能的冲突,文本中并没有呈现出人与狗的冲突,)
    8.“他”是第三人称,利于作者以旁观者上帝视角叙述故事,将人物经历讲述得自然,真实,冷静且客观,“男人”意蕴着这个人是人类群体的象征,利于突出主旨,这个男人不仅仅是一个遭遇意外个体,更指向所有人类盲目无知和狂妄自大,(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作者通过对北方雪原寒极寒天气和环境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漠视自然法则和基本的生存之道,狂妄无知,最后丧生于极寒的自然环境中,警醒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小说通过对狗的本能优势和生存技能的描写,以及最终结局与人类形成对比,阐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观,(环境、人物(男人和狗)、主题,每点2分,答案组织可以灵活,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照章办事
    [德]拉里夫·维内尔
    夜,我走进车站理发店。
    “非常抱歉,”理发师殷勤可亲地微笑着,“按照规定我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服务。”
    “反正现在你们店里连一个顾客也没有,”我试着提出异议,“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
    理发师朝我这边稍稍转过脸:
    “尊敬的先生,要知道现在是夜里,我们得遵守规定。一切都应照章行事。只有旅客才能在这儿刮脸、理发。”说完,他又把脸扭过去了。
    于是我走到售票窗口。
    “请给我一张火车票。”
    “您上哪儿?”
    “哪儿都行,反正对我都一样。”
    “别装疯卖傻了!”
    年轻的女售票员发火了。
    “我一点儿也没装疯卖傻,”我平心静气地说,“您只要卖给我一张离本站最近的那一站的票就行了。”
    “您指的哪一站?”
    “可爱的姑娘,我已经说过了,随便哪一站都行。”
    女售票员显然焦躁不安了:
    “您起码应当知道要上哪儿去呀?”
    “我根本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女售票员十分好奇:
    “既然您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干吗买票呀?”
    “我想理个发。”
    砰的一声,小窗子关上。我等了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敲了敲窗玻璃。
    “姑娘,”我竭力使自己的语气和缓一些,“好了,请给我买张票吧。”
    她像瞅一个疯子似的打量着我。然后开始翻一本书。
    “是理发店问我要车票!”我朝紧闭的小窗子喊起来。
    女售票员把窗子打开了一条缝:
    “理发师要什么?”
    “他要车票。他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我重复道。直到这时,女售票员似乎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好吧,卖给您一张去莱布尼茨车站的票。您付1欧元吧。”
    我手里攥着买到的火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店:
    “请看,这是我的车票。现在我想刮一下脸。”
    然而,理发师的头脑并不那样简单。
    “您不打算乘车上路?”他问。
    “可我已经给您看过这张到莱布尼茨的车票了呀,难道这还不够吗?”
    “非常抱歉,”理发师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如果您只是为了刮脸才买车票,那么在我们理发店您就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这儿只为有车票的乘客服务。”
    我艰难地喘了一大口气。
    “可是劳驾!”我大喊起来,“我只要有这张车票,就可以上莱布尼茨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乘客!”
    “但是您并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理发师冷淡而有礼貌地反驳着,“这样一来,尽管您手里有车票,也不能算是乘客。因此,我劝您放弃这种打算吧!”
    我只好又来到售票窗。
    “姑娘,”我对女售票员说,“车票也不顶事,请给我退掉吧。”
    “不能退。”她遗憾地把两只手一摊。
    “为什么?我还没有用它乘车旅行啊!”
    “如果您是为旅行而买的车票,结果没有乘车,我可以把票钱退给您。”女售票员笑容可掬地解释,“一切都应照章办事。刚才一开始您宣称并不打算旅行,因此您就无权退票。您是不是再找一下那个理发师?要知道您是为了他才买的车票呀……”
    “也许您能代我为这张票付款?”我又找到了那位和蔼可亲的理发师。
    “请等一下。”理发师放下手里的报纸说道,然后拿起桌上的电话。“好了,”打完电话,他说,“您现在可以刮脸了……”
    “总算可以了!”我高兴地喊出了声。
    “…不过,不是在这儿,”理发师说,“而是在那儿——在莱布尼茨车站。”.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发生在深夜,顾客稀少,但理发师、售票员仍然严格照章办事,说明他们高度重视纪律和秩序。
    B.我为了刮脸去买车票,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投机取巧钻空子。“我”是与“照章办事”者相对的另一类人。
    C.对于我的各种要求,理发师始终克制而有耐心,最后还打电话帮我寻求解决之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D.故事内容围绕“刮脸”展开,通过对不合理现象的描写,展现制度与人情之间的矛盾,发人深省。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别具匠心。以“照章办事”为题不仅凸显人物形象,更强化作品情感力量,深化文章主题。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如最后理发师打电话并引发“我”情感变化的设置,尺水兴波,极富艺术魅力。
    C.小说选材典型精当,以小见大。在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叙述之中展现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蕴深远。
    D.小说语言简洁而传神,描写丰富而生动,运用语言、神态、动作、肖像描写,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8.小说中理发师和女售票员在性格上有何共同之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4分)
    9.这篇小说很荒诞,但荒诞的同时又给人以真实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6.(“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理解不当。理发师打电话并不能说明他通情达理,反而更能突出他思维僵化、机械呆板的特点。)7.D(没有运用肖像描写。)8.坚持原则但思维僵化。不管是理发、买票还是退票,理发师和女售票员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坚持原则。但他们不能考虑实际情况,不知灵活变通,实际上正是僵化呆板的教条主义的化身严守纪律但感情冷漠。对于“我”的困境他们始终无动于衷;对于生活小事、举手之劳,始终不肯给人方便,虽是严守纪律,但也足见其感情冷漠。(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小说情节是荒诞的:理发店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但“我”买了车票仍不能刮脸,因为“我”买了车票却并不打算乘火车出行;不打算出行所以也不能退车票因此“我”既不能刮脸,也不能退车票,除非乘车到达车票所指定的车站。这些情节都具有明显的荒诞性。(2分)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是真实的:理发师、售票员机械呆板照章办事,折射的是教条主义的工作作风以及专制僵化的管理体制。小说以日常小事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以小见大,意蕴深远,启发读者深刻的思考。(2分)第一人称叙述手法、丰富传神的人物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手法展开叙述,通过“我”和车站理发师、售票员之间的周旋与对话,展现亲历者的困惑,给人真实之感;丰富细腻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体而真实。(2分,第一人称、人物真实各1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见阿尔山
    梁豪
    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
    阿尔山有矿泉水,一瓶紧挨一瓶立在商场的货架上,晶莹剔透,气傲心高,你或被吓住,直接跳过。阿尔山有个所谓网红小火车站,听过的,不长记性,与宝岛的阿里山小火车相混。阿尔山是北国不可多得的度假地,多少广告,多少新闻,多少动人的画报大字等着撩拨你,你却一个不领情。
    此番去,都见识了。看到了具体的山、水,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山水间的人,似也与山水同调。当然,也看见了记忆里那些无视之见,悉数活络过来。
    序幕掀开是在一处花岗岩石林,独异而惹眼。当地人叫它红石砬子。当初地壳抬升,这些内含红色矿物的花岗岩得以蹿出地表,又经河流下切,劲风削割,修理出几分荒诞色彩,状貌多端。峰不高,登上去,讨一点开阔舒展胸臆。山道旁遇三两株当地人称马尿臊的红果灌木,气味当如马尿般烘臭。据说,马尿臊全身是宝,能治跌打损伤、风湿、骨折和出血,故又称接骨木。取名了当爽快,可见乡民本色。在山尖,看远天雾雨蒙蒙,时值夏末,草木尚且绿得磊落,风也柔和,雨也舒松,恍如身处南国闲远处。
    小雨乍歇,天空灰云游荡、集结,似乎不愿就此善罢甘休。地面微湿,清风过,倒是清凉安逸,带着柔柔的草香。驱车去到阿尔山-松贝尔口岸,国门当前,车子不能再开,众人下车观望。正前是两车道的水泥桥,是为界桥。桥栏杆刷成深绿,其上站立各具造型的金色骏马,动态十足,将口岸所处地带的特色交代无余。国北边陲,肉眼可见外蒙山川原野,鲁莽而生机。听同行的林人讲,蒙古国地广人稀,为了来年春天草势葱郁,常趁着西北风吹,人为把火一点,任其在原野上自燃自灭。火光滔天,早前试过烧到阿尔山的白狼一带,所以边境防火形势严峻。登高望远,细细搜寻一遍,群山起伏,茫茫无人,却又直觉人无所不在,你因而更能感受到某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互动以至博弈的微妙。雨雾管不得那么多,一整片游过对岸去,照着更远处发蓝的山岭,安然而又磅礴。
    界桥下,流水潺潺淙淙,是那哈拉哈河。河水过口岸,就此远别故国,继续逶迤复逶迤,像个童心未泯的大男孩,非要折磨自己,也是游戏人间。他日,又归转呼伦湖,方才消歇下来。在口岸处逗留良久,一行人改赴阿尔山火车站,一睹历史残片,该火车站为日据期建,躲过战火风云,褪下历史包袱,至今依然操用如初,小巧而温实。
    阿尔山散落着不少玛珥湖,是富含水蒸气的岩浆爆发所形成的小型火山口。口上积水成湖,即为玛珥湖。水窝在火山口上,日积月累,攒成平心静气的一面椭圆,压得火山没脾气。之后,那湖面便可雅兴大发地临摹高远的云天和近处的松林。阿尔山的天空本就用色豪放,几乎不遗余力,湖有所映,更加魔幻不清,似乎一切不能当真,此之谓梦。上下左右,得对称亭匀之美,加之水面低于地面,人在岸上如在山腰,另能感受到一股子以退为进的险峻气,也是聪明气、英俊气。水到底是老早便自修出灵性的,什么都奈何得住。
    在阿尔山逡巡三日,这下大体看真确了,阿尔山是地球把自己的内部翻出,献给当世的表层定居者的一份厚礼。阿尔山全名哈伦阿尔山,蒙语的意思是“热的圣水”,原先就跟山不挨着,是山偏偏贴着伊。而阿尔山的山,也不过是更为矫健、更为孤傲也更为冷酷的地下熔岩。此地确有四十余处温泉,富含矿物质,自是得益于地下的鬼斧造化。说到底,阿尔山其实是给地上的人看地下究竟长什么样的,也是给我们看人远未当家做主的那些光景,地球又有着怎样的气质和脾性。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
    我们平日津津乐道的看,通常是被过往看的理念、权力与意志、经验、意识磨蚀出来的看。对于阿尔山,你再怎么先入为主地、臆断武断妄断至极地“看”,它也能旁逸斜出自己的华章来。你捆不住它,它压根不受你的旁注、你的编译、你的观看法则之限制,也不怕你那一点点磨损,它就那么呆呆地懒在那里,自成一格,却是天资过人的眉目情态——自然,它也懒得管你如何去看。看过走过想过,私下佩服得一塌糊涂。阿尔山好样、好境界!
    良辰美景,终有一别。飞机落降北京,回到家,歇坐下来,顿感气味动荡相撞,才意识到自己也是一身的草梗、羊膻、牛粪和泥腥味,虽自束于市朝高阁中,却俨然自在逍遥的绿林好汉。在城市放眼望去迹近雷同的水泥丛林里,这股味道显得如此冒失而率真、土气而可贵。借由它,我分明从那样的自己身上,再见阿尔山,芥子须弥间,恍同海市蜃楼,却真有了些难舍的滋味,实实在在。
    此刻,哈拉哈河依然在遥远的北方,不舍昼夜地奔流,经峭壁、石滩、草原、林地,终而归于悠悠呼伦湖。皆是屏障,又为依托,都是成全。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
    (摘选自《散文》2020年12月,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独异惹眼的花岗岩石林、流经界桥的哈拉哈河、火山口的玛珥湖等的描写,写出了阿尔山山水的特色。
    B.文章第段写界桥下的哈拉哈河流出国门又返回呼伦湖,似一位故人留恋故国,从而表现了阿尔山水的多情。
    C.文章第段写玛珥湖“压得火山没脾气”,突出了玛珥湖对火山日积月累的压力,致使火山没有再次爆发。
    D.这篇游记散文在主旨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并由此引发出作者对阿尔山“性格”的敬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思路明晰,围绕标题“看见阿尔山”,写出了从对阿尔山的“视而不见”,到“见山见水、见不见”,到“再见”的过程。
    B.文章开篇写“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未亲至之前,对阿尔山的种种无视,与后文写对阿尔山见之“多”形成对比。
    C.文章写山道旁的“马尿臊”,写物是为了写人,无论是“马尿臊”还是‘接骨木”,名字直截了当,作者借此突出了当地的山民本色。
    D.文章结尾“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暗指前文所写建于日据时期的火车站“褪下历史包袱,至今依然操用如初”一事。
    8.文章第段画横线的句子,“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请根据文意回答,“看见不见”的内涵。(4分)
    9.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答案
    6.C(“压得火山没脾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并不是火山没有爆发。)
    7.D(“哈拉哈河”虽是阿尔山的一部分,但此句是对阿尔山品格的一个总结,不仅限于指阿尔山火车站。)
    8.从表层含意看,“看见不见”指阿尔山本是地下熔岩喷出地面形成的,它让人们看到了人类远未当家作主时地下的光景。(2分)
    从内在精神的角度看,“看见不见”指阿尔山不管游人如何主观臆断地“看”,它自美它之美;这让人们看见了平日里那些“无视之见”一如阿尔山一般“无私奉献、不受拘束、自成一格”的精神品格。(2分)
    9.从修辞角度看,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如写哈拉哈河的“童心未泯”,使阿尔山的形象更生动,更有人情味,特色更鲜明。(2分,另举其他比喻、拟人、对比的例子均可参照给分)
    从句式运用角度看,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短句。如概写阿尔山山水“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运用对称句式,使文章声韵和谐、节奏分明,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抒情性。(2分,另举其他整散结合、短句的例子均可参照给分)
    从语言风格角度看,本文语言率性明朗、雅俗并重、富有哲理,如对阿尔山直接夸赞“阿尔山好样、好境界!”这种通俗的口语语言,使文章抒发的情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2分,另举其他或雅或俗、富有哲理的例子均可参照给分。)

    相关试卷

    专题19 现代文阅读Ⅱ专练一 李娟作品-2022年高考语文对点专练新题系列:

    这是一份专题19 现代文阅读Ⅱ专练一 李娟作品-2022年高考语文对点专练新题系列,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李娟作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新题型之填写成语专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新题型之填写成语专练

    2022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之散文专练 (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I之散文专练 (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