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地球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灾难。在灾难事故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1~2题。
1.生活中一旦灾害突然发生,不应该做的事情是( )
A.择机逃离现场
B.保持清醒的头脑
C.立即乘电梯逃生
D.切断电、火、煤气等灾源
2.汛期郊游时,避开山洪的正确做法是( )
A.迎着山洪流动方向前行
B.选择山谷、植被好的地方宿营
C.遇雷雨天气务必带好雨具
D.选择地势高、较平坦的地方宿营
【解析】 第1题,灾害发生时,立即乘电梯逃生是不正确的。第2题,汛期郊游,要选择地势高且平坦的地方宿营,以避开山洪。
【答案】 1.C 2.D
某中学地理小组到某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夜晚,学生们宿营最为安全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4.f地发生泥石流时,①~④逃生路线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3题,由各处等高线分析可知b、c两处为山谷且较为陡峭,d处海拔高、风力较大,而a处位于山脊,地势较高,且地形平坦开阔。第4题,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等高线垂直方向向高处跑。
【答案】 3.A 4.C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
材料二 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1)解释导致泥石流爆发的自然条件。
(2)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解析】 第(1)题,泥石流发生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分别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第(2)题,泥石流发生时伴随有巨大的声音,所以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应快速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逃跑,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答案】 (1)地势陡峭,山高沟深,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植被稀疏等。
(2)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应快速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逃跑,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能力提升]
6.由于灾难事故而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 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第(2)题,结合图中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 (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③正确。发生火灾时近地面处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2)首先,用身边的木棒等坚硬物体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7.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救助措施,其救助措施主要包括: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图示内容完成下表。
图 | 所属救助过程 | 具体方法 |
A |
|
|
B |
|
|
C |
|
|
【解析】 从图中的信息提示可以看出,此图反映的是洪水救助措施,此措施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如何抢救溺水人员。其中A图展示的是向落水者抛救生圈,救人上岸,B和C图展示的分别是科学控水和人工呼吸,抢救溺水人员。
【答案】 (1)洪水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图 | 所属救助过程 | 具体方法 |
A |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 | 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
B |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 科学控水 |
C |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 拉直喉管做人工呼吸 |
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是什么?
(2)1952年6月20日胜利竣工的荆江分洪工程,符合我国对付灾害的方针“________________。”
(3)在荆江河段还采取了哪些防洪措施?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长江荆江河段洪水多发的原因,由图中可以看出,荆江河段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淤积严重,导致洪水多发。第(2)题,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兴修的第一个大型防洪工程,1952年6月20日胜利竣工;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对荆江河段的治理措施,主要有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兴修分洪区、退田还湖等。
【答案】 (1)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弯道多;荆江位于由山地进入平原地段,流速变缓、泥沙沉积,成为“地上河”,易发生洪涝灾害。
(2)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裁弯取直;加固荆江大堤;退田还湖。
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达标测试,共6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5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5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同步练习题,共4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课时练习,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