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PPT
2020-2021学年9 桃花源记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9 桃花源记课文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桃花源记,文章结构,品读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赠汪伦 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题都城南庄 唐代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译文: 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论诗三十首·其四【作者】元好问 【朝代】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译文】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1、掌握作者及作品简介,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一、走进作者—— 了解作品
41岁那年,适逢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夹带 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困中交迫中死去,享年61岁。
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等为代表作。今存《陶渊明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 通过记事、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碑记:游记:杂记:笔记:
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古代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默读课文——放飞想象的翅膀
1.晋太元中( ) 2.缘溪行( )3.便舍船( ) 4.豁然开朗( )5.屋舍俨然( ) 6.阡陌( ) 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 )9.遂与外人间隔( ) 10.此中人语云( )11.不足为外人道( )12.及郡下,诣太守( )13.刘子骥( )
晋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浓。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用在名词后,是“这一类”“等等”的意思。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词,指桃花源中的问话人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问 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位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他们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
【译文】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 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指渔人去过桃花源这件事
【译文】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节):第二部分(第2~3节):第三部分(第4~5节):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绮丽的景色。
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和社会风尚。
渔人离开桃源以及探访桃源未果。
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7.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答案应是两方面: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到离开桃花源、然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描写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足、民风淳朴、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作者虚构了这么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消极意义)。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1、以虚讽实:虚构“世外桃源”以寄托政治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2、虚实结合:真实的人物(刘子骥)和虚构的故事,准确的朝代、年代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地点,使得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若虚若实、扑朔迷离、奇趣无穷3、语言生动简洁又含蓄隽永,看似轻描淡写,却使人物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4、详略得当
一、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是 , 时著名诗人。 课文以 为线索,写渔人 、 、 、 桃花源的情形。 二、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A、渔人 B、桃花源人
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 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找出本文当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并理解其意思。
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1.形容环境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2.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一下子转为明朗; 3.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便要还家 ( 要,通邀,邀请 )
(具,通俱,全部,详尽。)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
为交错相通;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其:他的,代渔人的)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他们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假如桃花源真的存在,你愿意 做一个桃花源中人吗?为什么?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教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知识链接,检查预习,课文朗读,整体感知,内容探究,品味赏析,写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9桃花源记ppt、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桃花源记》同步检测doc、《桃花源记》导学案doc、9桃花源记朗读wmv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9 桃花源记背景图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桃花源记,合作探究,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