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01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02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2020年春,“新冠病毒”肆虐,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下列行动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分发口罩B.消毒杀菌
    C.测量体温D.排查统计
    2.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不仅易引发火灾,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还带来了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问题,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下列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B.C.D.
    3.2020年3月30日,四川凉山西昌市突发森林大火,由于风向突变,18名专业扑火队员和1名向导牺牲在火场之中,让我们向这些奔赴一线的“逆行者致敬”。人类用燃烧产生的热量改造自然,但燃烧一旦失控就可能造成巨大灾难。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B.为扑灭森林的火灾设置隔离带是为了移走可燃物
    C.森林着火时用水枪灭火,是利用降低着火点的原理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4.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清水
    B.加油站加油时,严禁吸烟和拨打电话
    C.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D.夜间闻到煤气气味,立即开灯检查泄露原因
    5.如图是小科完成CO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
    A.气密性检验B.添加试剂C.制取并收集气体D.气体验满
    6.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B.①③⑤⑥C.①②⑥D.②③⑤
    7.精美的雕花玻璃可以通过氢氟酸(HF)对玻璃的腐蚀作用制成。氢氟酸与玻璃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4HF= X ↑+2H2O,则X的化学式为
    A.F2B.O2C.SiH4D.SiF4
    8.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L氢气和1L氧气反应生成2L水
    B.10g食盐溶解在40g水中,形成50g食盐水,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与氧气的质量总和。
    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了,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9.鉴别CO2、O2、空气三瓶气体时,最简便且可行的方法是
    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B.分别加入石灰水并振荡
    C.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D.分别加入水并振荡
    10.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紫色石蕊变红色
    B.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熄灭
    D.杠杆左高右低
    二、多选题
    11.从2H2 + O22H2O 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B.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C.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12.构建模型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丙、丁都是氧化物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2
    D.生成的丙、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7:22
    13.如图所示CO2的制备装置中,可以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的是
    A.B.C.D.
    14.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点燃可燃性气体有可能引发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气体纯度
    B.因为CO、CO2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C.含碳元素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D.CO2能使燃着木条熄灭,所以二氧化碳的检验就用燃着的木条
    15.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取生石灰,发生反应 为CaCO3CaO+CO2↑。把 6.0gCaCO3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3.8g。下列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生成 CO2的质量是 2.2g
    B.生成物中 CaO 的质量是 2.8g
    C.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52.6%
    D.剩余固体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 3:32
    三、填空题
    16.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厨房里的化学。
    ①“加碘食盐”、“强化铁酱油”中的“碘”、“铁”指的是______(填“单质”或“元素”)。
    ②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可以压缩在钢罐中贮存,液化石油气具有可压缩性的微观原因是______。
    ③厨房中做饭时不慎油锅着火,你采取的合理措施是______,利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
    ④水壶用的久了会产生一层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你可以选用厨房中常用的一种调味品______来进行去除。
    (2)碳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
    ①煤气的主要成分______易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甚至致死。
    ②在燃烧煤发电时,通常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__。
    ③“低碳生活”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直接或间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从而降低______(填化学式)排放量,写出一条你做到的“低碳生活”的例子______。
    ④蜡烛在燃烧时,在火焰的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壁上有黑色的物质生成,而且有水珠出现,由此说明蜡烛中一定含______(填写元素名称)元素。
    17.下图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下图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括号内含有碳元素物质的化学式:______。
    (2)写出转化关系图中由C→CO2,CO2→CaCO3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金属镁不但能在氧气中燃烧,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MgO)和碳单质,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由此你对燃烧或灭火有什么新的认识:______(答一项即可)。
    (4)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B.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气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四、实验题
    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丰富多彩的实验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独特的魅力,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下面是教材中我们做过的实验
    (1)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验装置如图A所示,观察到实验现象为:
    A.烧杯中白磷不燃烧;
    B.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铜片上红磷不燃烧。
    ①由现象A和B得到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②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③要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④烧杯中水的作用是______(填序号)
    A 做反应物 B 隔绝氧气 C 升高温度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如图B所示,将二氧化碳缓缓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的化学性质。
    ②如图C所示,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放在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该实验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③如图D所示,当看到______现象时,可以证明通入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19.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制备的学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如何检查该装置气密性______
    (3)若要用E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则气体从______(填“m”“n”)导管通入,如何用该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______。
    (4)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验满 ③加入大理石 ④加入稀盐酸 ⑤收集 ⑥组装仪器
    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______
    A.⑥①③④⑤② B.①⑥④③⑤②
    B.⑥④③①⑤② D.⑥③④①⑤②
    (5)小资料: “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温下释放164立方米的甲烷和0.8立方米的淡水,被认为是一种潜力较大的能源之一。
    通常情况下,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难溶于水,很容易燃烧。甲烷的实验室制法是: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态药品,经研磨均匀混合后装入试管中,加热产生甲烷气体。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甲烷的一种装置组合是______,由于甲烷很容易燃烧,所以点燃甲烷前一定要先检验甲烷的______,写出甲烷(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6)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学习,你认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共同点是______(填写序号)
    a.需要加热
    b.需要催化剂
    c.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参加
    d.反应物中必须含有要制取物质的元素
    五、科学探究题
    20.小明同学围绕“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展开以下探究:
    探究一:欲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1)根据实验目的,小明应该测量的数据是______(填“只有反应前”“只有反应后”“反应前、后”之一)整个反应装罝(包括锥形瓶、气球和药品)的质量。
    (2)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如图方式放好仪器,使天平平衡,记录称量数据。
    ②将石灰石全部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锥形瓶中液体里出现的现象之一是______
    ③当反应结束时,气球已经完全鼓起,小明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右偏了。小明又重新称量,记录了数据。
    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为何与预测结果不符?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最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______(填序号)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变少
    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C.空气的浮力作用干扰了实验结果
    D.生成气体的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二:探究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小明准确称取12.5g石灰石样品,研碎后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1)将石灰石样品研碎的目的是______。
    (2)12.5g样品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______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m=______g。
    (3)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分发口罩,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故A项错误;
    B、消毒杀菌,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故B项正确;
    C、测量体温,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故C项错误;
    D、排查统计,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2.B
    【详解】
    A、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禁止燃放鞭炮”,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回收利用标志,不符合题意;
    D、该图标表示禁止放易燃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
    A、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说法正确;
    B、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说法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改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说法错误;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说法正确。
    故选:C。
    4.B
    【详解】
    A、煤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与水不反应,所以在室内放一盆清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此选项错误;
    B、加油站加油时,严禁吸烟和拨打电话,以防发生爆炸,此选项正确;
    C、电器着火,立即切断电源,再用水扑灭,此选项错误;
    D、煤气具有可燃性,泄漏后遇明火、静电、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夜间闻到煤气气味,立即开灯检查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此选项错误。
    故选B。
    5.D
    【详解】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不漏气,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正确;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正确;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错误。故选D
    6.B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也可能改变;元素的种类一定不变;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故选B。
    7.D
    【详解】
    原子的个数在化学变化前后不发生变化。
    所以一个X分子中应含一个Si原子和4个F原子。D项符合要求。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推出未知物质中所含的原子种类及个数。
    8.C
    【分析】
    【详解】
    A、质量守恒定律是指质量守恒,而非体积守恒,故A不符合题意;
    B、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铁丝与氧气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故C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使固体质量减少,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9.A
    【详解】
    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后,若木条熄灭,说明气体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气体是氧气;若木条照常燃烧,说明气体是空气,因此可以鉴别,A选项正确;
    B、加入石灰水并振荡后,若溶液变浑浊,说明气体是二氧化碳,但装氧气和空气的两瓶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鉴别,B选项错误;
    C、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气体是二氧化碳,但装氧气和空气的两瓶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鉴别,C选项错误;
    D、三种气体加入水都无明显现象,无法检验,D选项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蜡烛熄灭,是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既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杠杆左高右低,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ABC
    【详解】
    从该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参加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故选ABC。
    12.AC
    【详解】
    A、甲和丁都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都属于氧化物,丙中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所有的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此选项表述正确;
    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即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丙和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2×2+1×4):[2×(12+16×2)]=7:22,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AC。
    13.ACD
    【详解】
    A、球形干燥管,关闭出口气体无法排出,气压增大,液体被排出球形干燥管,固液分离反应结束,打开出口气体排出气压减小,液体流入干燥管,固液接触反应发生,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正确;
    B、分液漏斗只能控制反应的速率,不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C、铜丝可以上下移动,能控制固体和液体接触分离,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正确;
    D、有孔塑料隔板上放固体药品,关闭出口气体无法排出,气压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结束,打开出口气体排出气压减小,固液接触反应发生,此装置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正确;
    故选:ACD。
    14.ABC
    【详解】
    A、点燃可燃性气体有可能引发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气体纯度,A正确。
    B、因为CO、CO2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B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含碳元素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C正确。
    D、CO2能使燃着木条熄灭,但是能使燃烧木条熄灭的不仅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二氧化碳的检验用澄清的石灰水,D错误。
    故选ABC。
    15.ABD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 CO2的质量是:6.0g- 3.8g=2.2g,此选项正确;
    B、设反应生成 CaO 的质量是x。
    ,x=2.8g,此选项正确;
    C、剩余固体是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则剩余固体中碳酸钙的质量为3.8g-2.8g=1g。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为2.8g×+1g×=2.4g,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3.2%,此选项错误;
    D、剩余固体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g× ):(2.8g×+1g×)=3:32,此选项正确。
    故选ABD。
    16.元素 液化石油气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隔 盖上锅盖 隔绝氧气 食醋 一氧化碳(或CO)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CO2 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符合题意即可) 碳、氢
    【详解】
    (1)①“加碘食盐”、“强化铁酱油”中的“碘”、“铁”不是以分子、原子、单质的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②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可以压缩在钢罐中贮存,液化石油气具有可压缩性的微观原因是: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③厨房中做饭时不慎油锅着火,可以盖上锅盖,隔绝空气灭火;
    ④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除去水垢,故可选择食醋;
    (2)①煤气的主要成分CO易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而使人中毒,甚至致死;
    ②在燃烧煤发电时,通常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③“低碳生活”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直接或间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从而降低CO2排放量;
    低碳生活,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等;
    ④蜡烛在燃烧时,在火焰的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壁上有黑色的物质生成,有炭黑生成,而且有水珠出现,说明生成了水,由此说明蜡烛中一定含碳、氢元素。
    17.CO C+O2CO2 CO2+Ca(OH)2=CaCO3↓+H2O 2Mg+CO22MgO+C 燃烧不一定都在氧气中进行(有些火灾灭火不一定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B
    【分析】
    碳在充足的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的氧气中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或氧化铁或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能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碳酸钙与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
    【详解】
    (1)括号内含有碳元素物质可与二氧化碳相互转化,且能由碳生成,是一氧化碳,故填:CO;
    (2)由C→CO2的反应是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故填:C+O2CO2;
    CO2→CaCO3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填:CO2+Ca(OH)2=CaCO3↓+H2O。
    (3)金属镁不但能在氧气中燃烧,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MgO)和碳单质,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故填:2Mg+CO22MgO+C。由此可以看出燃烧不一定都在氧气中进行,镁等物质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等,故填:燃烧不一定都在氧气中进行(有些火灾灭火不一定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4)A.二氧化碳不能是导致酸雨,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说法错误;
    B.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说法正确;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错误。故填:B。
    18.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4P+5O22P2O5 向水中通入氧气 BC 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紫色石蕊变红 试管内的液面上升 CO2+H2O==H2CO3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
    (1)①烧杯中白磷不燃烧,因为缺少氧气;铜片上白磷燃烧,达到了燃烧的条件;由现象A和B得到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②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③水中的白磷和氧气接触就会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是向水中通入氧气。
    ④烧杯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升高铜片的温度,故选BC。
    (2)①将二氧化碳缓缓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②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放在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中,二氧化碳溶于水、且和水反应,所以试管内液面上升,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了,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19.锥形瓶 集气瓶 B CaCO3+2HCl=CaCl2+H2O+CO2↑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两手紧握锥形瓶外壁,若导管口产生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m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导管口,若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A AC(或AD) 纯度 CH4+2O2CO2+2H2O cd
    【详解】
    (1)仪器a是锥形瓶,b是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两手紧握锥形瓶外壁,若导管口产生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若要用E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进入以后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被赶到上方空间而易从n端排出,所以二氧化碳气体从m导管通入,检验该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是否已收集满的方法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导管口,若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4)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步骤为: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入大理石、加入稀盐酸、收集、验满,故选A。
    (5)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态药品的方法制取甲烷,选择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A,甲烷极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选择收集装置C,甲烷比空气轻,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选择收集装置D。由于甲烷很容易燃烧,所以点燃甲烷前一定要先检验甲烷的纯度,甲烷(C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6)a.反应不一定都需要加热,此选项错误;b.反应不一定都需要需要催化剂,此选项错误;c.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参加,否则收集的气体不纯净,此选项正确;d.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反应物中必须含有要制取物质的元素,此选项正确。故选cd。
    【点睛】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及水溶性选择收集装置。用万用瓶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气体从长导气管进入。
    20.反应前后 产生气泡 C 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的进行 100 4.4 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x=10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详解】
    探究一:(1)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根据实验目的,小明应该测量的数据是反应前、后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锥形瓶、气球和药品)的质量。
    (2)②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液体中会出现大量气泡。
    ③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错误;
    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错误;
    C、空气的浮力作用使装置收到向上的浮力干扰了实验结果,正确;
    D、生成气体的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故填C。
    探究二:
    (1)由于石灰石样品研碎后碳酸钙和盐酸的接触面积变大,从而可以使碳酸钙反应完全。
    (2)由图像可知12.5g样品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100g,50g盐酸可以生成2.2g二氧化碳,则100g盐酸反应则会生成二氧化碳4.4g,故m=4.4g。
    (3)见答案。原子种类
    反应前原子个数
    反应后原子个数
    Si
    1
    0
    O
    2
    2
    H
    4
    4
    F
    4
    0
    相关试卷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