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课件 考前6天 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66张PPT).pptx
展开鉴赏诗歌形象之人物形象
关注要点:(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中描写的人、事、物、情、理、志等方面,去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通过语言、动作、肖像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衬托主人公的特点。(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的经历、诗歌的标题和注释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典型意义。
答题规范:(1)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
关注要点: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描写雪、竹、梅、松、荷、金风玉露等景物,来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4)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5)景物描写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
答题规范:(1)联系主旨,明确指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的作用;(2)对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一定要与“作用”对应;(3)若“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按题干要求逐条亮明观点并具体分析。
关注要点:(1)选准关键词,如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词、色彩词、拟声词等;(2)联系语境,品味妙处。
答题规范:(1)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并简述其内容,指出其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关注要点:(1)关注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2)着眼全篇,根据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含意。
答题规范:(1)解释该句的意思;(2)展开联想,并简要分析该句所表述的内容,指出其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关注要点:(1)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①描绘组,如比喻、比拟、夸张、摹绘(形、色、声)等;②结构组,如排比、对偶、顶真等;③表达组,如反问、双关、反语等。(2)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光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注意多种修辞手法叠用现象。
答题规范:(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阐述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塑造、意境营造、情感主旨表达的作用)。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关注要点:(1)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渲染、衬托、象征、移情、抑扬、对比等;(2)结论要有具体的论据做支撑,做到以理服人。
答题规范:(1)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关注要点:(1)了解常见的描写方式,如虚实,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手法(工笔、白描、烘托、细节等);(2)了解常见的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答题规范:(1)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2)结合诗句阐述这种表达方式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3)简析这种表达方式在人物塑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主旨
关注要点:(1)诗歌常见的情感概括,如忧国忧民之悲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愤慨、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惜别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悠闲、黑暗官场之苦闷、蔑视权贵之高洁、离别相思之无奈、贬官谪居之愤懑、时光易逝之感慨。(2)思想情感类试题“三抓”:抓住诗题,确定诗歌题材;抓形象,借助描写的景物和典型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抓抒情方式,领悟诗歌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答题规范:(1)先概括。指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如果题干只要求“概括”,就不必有以下的步骤了)。(2)联系诗歌内容,摆出之所以是某种思想感情和主旨的依据(这是一个分析过程)。(3)如果要求鉴赏评价,可在分析之后进行具体评价。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刘长卿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刘长卿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在今湖北武汉。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B.颈联虚实结合,诗人沉醉在音乐中,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
解析▶ “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错误,全诗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主要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如“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等。
2.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6分)
答案▶ ①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景象:一是漂泊的诗人,一是战马的出塞。前者是诗人自身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杜诗也描写了两种景象:一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前者是诗人的想象,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②情感: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漂泊之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身在洞庭,内心却装着整个天下。他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解析▶ 题目要求从表现手法和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答题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答。从表现手法来看,杜甫身在岳阳楼,心却在边关。刘长卿身在鄂渚,心却在边塞。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实一虚。从情感来看,杜甫颠沛流离,漂泊到岳阳。刘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渚,都有漂泊之苦。结合注释,两首诗都指向安史之乱,自然可以得知两位诗人虽然都在漂泊,但是都心系国家。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羌村三首(其二)①杜 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②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注】①757年,诗人为左拾遗时,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写下《羌村三首》。②糟床:榨酒的器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被逐,不能为朝廷效力,虽与家人团聚也缺少欢乐。B.娇儿缠绕膝下的细节,写出了诗人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情状。C.粮食喜获丰收,新酒已从榨酒床流出,令诗人倍感欣慰。D.诗人无力改变现实,内心苦闷,只能暂且用酒安慰晚年。
解析▶ “新酒已从榨酒床流出”错误,“已觉糟床注”为作者想象之景,是虚写。
2.请简要分析“萧萧北风劲”在诗中的作用。(6分)
答案▶ ①借景抒情,北风呼啸,营造了凄冷的氛围;②与前两句往昔在树下乘凉散步的悠闲形成对比;③表现出作者的痛苦焦虑之情。
解析▶ 解答此题应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句意思是说一阵强劲的北风吹来,触动了诗人的情感,百感交集,特别是自己如今报国无门,并为之备受煎熬。诗人面对这萧瑟之景,触景生情,各种思想和情感萦绕不绝,使诗人倍感痛苦。所以,“萧萧北风劲”中的“北风劲”有其寓意,暗示了朝廷中的小人得志而不做正事,还陷害人,用今昔对比来寄托胸中苦闷,叙事中穿插写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有美堂【注】暴雨苏 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注】有美堂:现在位于浙江杭县吴山最高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开篇写一声惊雷和漫天乌云的景象,烘托了阴沉压抑的气氛,为后文描写暴雨蓄势。B.诗歌三、四句说天外之风掀起滔天巨浪,暴雨从江的对面飞扑而来,想象奇特,用语夸张。C.暴雨如倾,诗人并不感到惊惧与焦虑,反而意兴勃发,在有美堂举起金樽饮酒,欣赏羯鼓表演。D.尾联场面瑰奇,描绘了飞泉如鲛室的琼玉倾泻而出,使诗人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飞泉洗脸。
解析▶ “从诗中看,“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两句,将巨大的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水几乎要满溢出来,将急雨比作羯鼓声,这两个比喻从画面和声音两个角度描写了大雨倾盆的景象,这并不是诗人喝酒赏乐的场景。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了风雨,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苏诗写出了暴雨之急促、声势之浩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壮美景象的赞美,也寄寓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怀。②杜诗写出了茅屋遭受风雨侵袭、床头屋漏,表达了诗人处境困窘的悲凉。“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句,写出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关怀,表达了诗人的悲悯情怀。
解析▶ 苏轼的诗展现了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首联和颔联重点描写暴雨来临前的景象,闷雷起自脚下,云雾绕座不散,天外黑风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画面雄奇壮阔;从第四句开始写暴雨降临,雨落在西湖里,水汽蒸腾,西湖像一只盛满水的金樽,几乎要满溢出来;雨声急促激切,又如羯鼓声,敲打着这世界,颈联两句从高处着眼,气势充沛,绘声状形,用夸张的手法,把巨大的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想象奇特,尾联转入观感。这样磅礴的雨景,令诗人震动不已,于是想让这满山飞漱的泉水唤醒沉醉的李白,让他看看如同倒倾鲛人宫室、洒下满天珍珠的奇景;同时,又等于在说要唤醒李白,请他写出美妙杰出如同珠玉般的诗篇来。由此看来,诗人对眼前的自然壮美之景是赞叹的,而诗人自此流露出的情怀也是豪迈的。再看杜甫的诗,这首诗先写屋破,接着写屋破又遭连夜雨,“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写布被又旧又破,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可见处境悲凉。“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句,写出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关怀,表达了诗人的悲悯情怀。而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则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比较两首诗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思王逢原①(其二)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注】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质:美的资质、才德。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好友去世一年,诗人依然不能忘怀,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就更加悲伤。B.王令的才能不为世人所知,唯有诗人真正理解和欣赏他,暗含知音难见的感慨。C.往事随故人而去,再找不到像王令一样的知心朋友,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D.诗歌有回忆,有议论,有抒情,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写作技巧。
解析▶ “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曲解文意,“想”,看似“遥想”,实为怅望和思念。一个“想”字,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不能亲自去祭奠,有以诗代祭的意思。
2.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高耸的庐山正对着书桌,滔滔湓水流进酒杯。诗人回忆了和朋友相聚读书、饮酒的场景。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夸张和比拟的修辞手法,想象奇特,流露出豪情逸兴,气势壮阔。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前半部分的观点,即“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考生在分析的时候要具体分析颈联写了哪些景,叙述了什么事,哪些字词营造了壮阔的意境。颈联虚实结合,运用对偶、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写出对往事的回忆。二人相聚谈书饮酒是实事,但写诗时偏不用实写,一味夸张,渗透着豪情逸兴,气魄宏壮,语语精练。出句用“南堕”“当”写出山势,对句用“东来”“入”形容水流与饮酒的豪情,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性格融合成一体,一方面展现了二人当年的友情至深,另一方面表达了王安石对故友的深切思念。庐山倾倒当书案,湓水入杯作美酒,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想象奇特,表现了友人豪迈的胸襟,意境阔大。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观 田 家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①不自苦,膏泽②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注】①劬(qú):劳苦。②膏泽:滋润农作物的及时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开篇扣住诗题中的“田家”二字,运用白描手法,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B.诗歌三、四句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运用反问语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C.诗歌卒章显志,层层铺叙之后在结尾揭示出农民对当权者的仇恨。D.本诗自然质朴、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与白居易《观刈麦》颇为相似。
解析▶ “揭示出农民对当权者的仇恨”理解错误,“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2.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更能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6分)
答案▶ ①以“田家几日闲”与“仓禀无宿储”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批判。(2分)②以农民“饥劬”却“不自苦”,反而为雨润大地而“喜”这一对比,彰显了农民的勤劳质朴,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2分)③以勤劳的耕种者与食禄的“不耕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也表达了诗人的自责之情。(2分)
解析▶ 此题问题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情感”,已明确是对比手法,只需要在诗歌中具体找出对比之处,再结合诗歌含义具体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可。第一组对比是“田家几日闲”与“仓禀无宿储”,“几日闲”运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但是这样辛苦的劳作换来的结果是家无处储粮,徭役繁重,生活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批判。第二组对比是“饥劬不自苦”和“膏泽且为喜”,农民“饥劬”却“不自苦”,辛苦劳作却不抱怨,反而为天降膏泽,滋润大地而“喜”,在这“不自苦”和“喜”的对比中,突显了农民的勤劳质朴,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赞美之情。第三组对比是勤劳的耕种者与食禄的“不耕者”,田家终年辛劳却家无隔夜粮与作为朝廷官员的诗人自己不耕种却从田家获取俸禄,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也表达了诗人的自责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杂 诗曹 植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解析▶ “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错误。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
2.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练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
解析▶ 这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较之语言风格更不易把握。鉴赏整体风格可以从诗中塑造的形象、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语言特点这几个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出诗歌的整体风格。由题干可知,诗歌风格是“刚健之美”。从诗歌塑造的形象看,这是一个充满豪情、慷慨激昂的形象。“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诗人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他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可见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从思想感情看,这一首诗写出了诗人自己建功立业、殉国赴难的志愿。本诗可能作于黄初四年(223年)诗人辞别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前往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的淮泗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舟!”诗人表面上是惋惜无舟可渡,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被剥夺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蹈火!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从语言风格看,“将骋万里途”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赴”字写出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加上设问“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反问“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使得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登 缥 缈 峰吴伟业【注】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芳草青芜迷近远,夕阳金碧变阴晴。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注】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年)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等职,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上句写登上绝顶,看到太湖水耀眼明亮;句中的“江湖”是偏义复词,实为“湖”,称“江湖”暗指归隐,表明在野的游赏。B.首联下句写登山的感受,典出庄子的《逍遥游》,坐着竹轿上山,加上“虚无缥缈”的联想,所以有“御风行”的感觉。C.颔联上句写登上山顶好像仍然被太湖水气包围着,“鱼龙气”就是太湖水气,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极言太湖之广。D.颈联上句写眼前青草丛生,让人迷失登山的道路;颈联下句写由于夕阳移动,山壁上呈现出黛色和金色两种变化。
解析▶ “颈联下句写由于夕阳移动,山壁上呈现出黛色和金色两种变化”错误,颈联下句描绘了夕阳落山时,由于不同阶段色彩的差异而恍若天色产生了阴晴不定的效果。
2.这首诗的尾联特别为人称道,请从意蕴和表现手法方面加以赏析。(6分)
答案▶ 尾联的意思是吴王夫差的霸业消亡了,眼前只剩下枫叶芦花和钓船。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以景结情,以有写无,诗人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了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尾联的“夫差霸业销沉尽”表面是慨叹夫差的霸业已经随着时间而消亡了,只剩下枫叶芦花和钓船了,“枫叶芦花钓艇横”点明不变的只有这巍巍青山、浩浩江河。人之一瞬与自然的永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实际上是以景结情,借古讽今,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辛弃疾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①,工夫萤雪②边。曲生③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注】①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如同传灯。②萤雪:晋朝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借萤雪之光苦读。比喻贫士苦读。③曲(qū)生:指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阕前两句,词人感慨光阴易逝,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意。B.“一灯传”是说儒家精义薪火相传,体现了词人深谙文化传承精义,深通求学之道。C.下阕“西窗约”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D.下阕最后两句借用“沙岸”“片帆”“雁”等典型意象,点明送别之意,含蓄蕴藉。
解析▶ “曲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这是词人劝友人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是劝其不要贪杯。“曲生”在这里指酒。言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但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那风味可够受的。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因此“西窗约”应该为告诫友人不要贪杯,不辜负亲人期望之意。
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君子应“德才兼备”,本词也有劝勉友人曹君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之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珍惜时间,立志建功立业。②继承儒家精义,努力学成本领。③修身洁行,不辜负家人期望。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送曹君之庄所,即去他的田庄或别墅。全词洋溢着词人对年轻后进的关爱之情。上阕前两句言人间岁月不管愿意与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时不我与,“劝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于青云之上,劝其珍惜时光,及早求取功名。接下来的两句指出要刻苦学习。词人认为,儒家思想的精义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大师传承下来的,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须要像“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一样下苦功夫才能掌握。“工夫萤雪边”五字,运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友人下功夫学习儒家精义。下阕前两句劝友人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劝其不要贪杯。“曲生”在这里指酒。言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那风味可够受的。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结尾两句总结,讽其来书。言其乘小舟离沙岸而去,寄书却“无雁来”,可谓语重心长!既有送别之意,也体现了词人对曹君的劝勉。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菩重阳日荆州作【注】吴 融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荆州的第二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万里投荒”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贬谪之地的遥远;“哀”字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B.第二句“徘徊”为动作描写,透露了诗人沉重愁苦的情绪;“更”与首句的“已”呼应,将这种情绪表达得更为浓重。C.颈联妙用意象,“戎马”写出了国家战乱不息的时局,“塞鸿”则寄托了身处异乡的诗人对朋友的思念。D.尾句中的“下楚台”与杜甫《登高》中的“独登台”都呈现了饶有意味的场景,蕴含着相同的情感。
解析▶ “都呈现了饶有意味的场景,蕴含着相同的情感”错误。“下楚台”蕴含着诗人落寞失意的情感,“独登台”蕴含的情感除了落寞失意,还有老弱多病的愁苦、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诗歌颔联“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诗歌颔联写诗人欲饮酒以自宽,但冷酒入愁肠难辞一醉;想佳节登高赏菊,但天气温暖,菊花未开不得观赏。②表现了诗人遭逢人生失意、漂泊异乡、遇佳节难以排遣的凄凉悲哀之情。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歌颔联‘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表面含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浊醪”,浊酒;“难辞醉”,难辞一醉;“暄”,(太阳)温暖;“未开”,菊花未开。诗人想要饮酒来宽慰自己,但冷酒入愁肠难辞一醉;想佳节登高赏菊,但天气温暖,菊花未开不得观赏。结合注释内容“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荆州的第二年”及前后内容分析,“万里投荒”写出了贬谪之地的遥远;“哀”字直抒胸臆,“徘徊”透露了诗人沉重愁苦的情绪。颔联表现了诗人遭贬、漂泊异乡、遇佳节难以排遣的凄凉之情。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小 桥 旅 夜吴敬梓客路今宵始,茅檐梦不成。蟾光云外落,萤火水边明。早岁艰危集,穷途涕泪横。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正面点题,一个“始”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无限伤痛,正因为内心伤痛,即将离乡漂泊的诗人躺在小桥边的茅店里思绪万千,辗转难眠。B.颔联写景虚实结合,将落月、萤火、夜色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苦的情怀。C.后两联言事抒悲,承首联“梦不成”进一步生发,追想从前,涕泪纵横;目及当下,事事伤情。“集”字写出了艰危之多,“横”字写出了伤痛之深。D.这首诗寓有深沉的忧伤哀痛,吐露了落拓者的悲苦辛酸。全诗语言简练质朴,笔力凝重,格调苍凉,颇有建安诗人慷慨悲凉的风格。
解析▶ “颔联写景虚实结合”错误。这里全是实写视觉所见,没有虚写。
2.全诗反复抒写一个“悲”字,请联系具体诗句,概括诗中写了哪几层“悲”。(6分)
答案▶ ①“客路今宵始”是第一层悲,诗人背井离乡,深感前途渺茫、吉凶难卜。②“早岁艰危集”是第二层悲,诗人在家乡遭受一连串的不幸,家世衰落,不得不离开家乡。③“苍茫去乡国”是第三层悲,诗人辞别故土,不由得黯然神伤。
解析▶ 首联大意:这次出去就再也不回来了,诗人住宿在小桥边的一家茅店里思绪万千,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这是一层悲,离别家乡的难舍,前途未卜的茫然。颈联大意:想到自己家中巨变,自己又一事无成,无立足之地,不得不离开家乡在外凄惨、无目的地漂泊,伤心之泪如泉水般涌现。这是一层悲,家道中落,人生巨变,遭遇困境的无助,一事无成的怅惘。尾联大意:诗人在遭到家中巨变后,不得不离开父母和养育自己的故乡,到天涯海角去流浪,是多么令人心酸悲苦的事。这是一层悲,诗人辞别故土,不由得黯然神伤。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训练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综合训练课件PPT,共60页。
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炼字课件(29张PPT):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炼字课件(29张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析景手法,答题步骤,方法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