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多选题,单选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多选题
1.下列不属于自然发生论观点的是( )
A.腐肉生蛆 B.腐草化萤
C.母羊诞下小羊羔 D.植物是由彗星的尾巴形成的
二、单选题
2.下列化石能作为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证据的是:( )
A.鱼类化石 B.恐龙化石 C.始祖鸟化石 D.蕨类化石
3.在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和动物类群分别是( )
A.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 B.蕨类植物和爬行动物
C.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D.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
4.设计并完成“鹅颈烧瓶”实验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海尔蒙特 C.巴斯德 D.达尔文
5.科学家确定某化石是原始人类化石,而不是类人猿化石,其重要依据是( )
A.骨骼与现代人近似 B.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C.脑容量比森林古猿发达 D.能够使用工具
6.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 )
A.南方古猿和能人 B.能人和直立人
C.智人和能人 D.直立人和智人
7.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石是揭示生物进化趋势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的证据
B.化石可以揭示不同生物间的进化关系
C.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体型小到体型大
D.生物进化历程中发生过数次大变动,呈现大爆发和大灭绝相互交替的特征
8.下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示两个地层中曾发掘出物种A和物种B(A与B是各自地层中最高等的生物)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和物种B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②物种A比物种B结构简单 ③在Ⅰ地层中能找到物种A的化石 ④在Ⅱ地层中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 ⑤物种B的出现早于A ⑥物种B的出现晚于A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9.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是哪个时代( )
A.白垩纪 B.石炭纪 C.泥盆纪 D.寒武纪
10.经常刮大风的某海岛上,无翅、残翅昆虫比有翅昆虫多,这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遗传变异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期没使用的结果
11.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伸长脖子去吃高处叶子,因而脖子和前腿都很长
B.因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食蚁兽的舌头变得很长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进行着相互选择
D.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12.在农田中施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使用年数越长,效果越差。对这一现象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B.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C.害虫会自然发生并巩固农药的变异
D.农药质量越来越差
13.人类进化发展的大致历程是( )
A.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B.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C.南方古猿→能人→智人→直立人
D.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能人
14.下列有关距今6亿年左右地球上生物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海洋中出现了多细胞生物 B.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蕨类植物
C.海洋中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和藻类 D.陆地上还没有大量的动物
15.我国的金鱼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形成这么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 )
A.金鱼适应不同的环境 B.我国水域辽阔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16.长颈鹿的脖子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经常吃高处的树叶
B.生物的变异一般都是有利变异
C.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
D.环境对不同的个体具有选择作用
17.(2009山东菏泽学业)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
A.现代的猿也能进化成人
B.人是由猿进化来的
C.人和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D.人比猿高等
18.身体有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的动物是( )
A.扁形动物
B.腔肠动物
C.软体动物
D.节肢动物
19.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哪个阶段( )
A.南方古猿 B.直立人 C.能人 D.智人
20.某同学把7种动物分成狼、狮子、袋鼠和蟹、蝴蝶、乌贼、蚱蜢两类。他可能是根据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
①是否有口有肛门 ②是否有脊椎骨 ③卵生还是胎生 ④水生还是陆生
A.②或③ B.①或② C.③或④ D.①或④
21.大熊猫的学名是Ailuropoda melanoleuca,其中Ailuropoda称为( )
A.属名 B.种名 C.俗名 D.学名
22.下列有关藻类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藻类植物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褐藻呈褐色是因为在褐藻的植物体内含藻黄素较多
C.古代藻类植物埋藏在地层中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形成了今天大家燃烧的煤
D.藻类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及医药和工业等原料
23.如图所示的进化树,简要的表示了几种生物间的亲缘关系。我们可以推测( )
A.a、b、c、d四种生物的祖先是e
B.在地层中最早出现的生物是e
C.较a和d而言,a和b之间亲缘关系更近
D.a一定比c高等
24.下列关于猪带绦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身体分节无附肢 B.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C.身体仅由两层细胞组成 D.同蛔虫一样都属于线虫动物
25.下列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是( )①鱼类②无脊椎动物③两栖类④鸟类⑤爬行类⑥哺乳类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⑤④⑥
C.②③①⑤④⑥ D.④⑥②①③⑤
26.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27.“米猪肉”是指( )
A.含有猪肉绦虫卵的猪肉 B.含有猪肉绦虫幼虫的猪肉
C.含有猪肉绦虫成虫的猪肉 D.含有米粒的猪肉
28.下列关于原生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生生物个体微小,多数为单细胞生物 B.原生生物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自然界中的原生生物大约有11万种 D.原生生物的细胞中有真正的细胞核
29.一些大树的树干基部生长了许多绿色绒毯状的东西,这种“绿色绒毯”最有可能是( )
A.大树自身的绒状细叶 B.藻类植物
C.苔藓植物 D.真菌
30.下列关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错误的是( )
A.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假根没有吸收功能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C.蕨类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D.它们都靠孢子生殖
31.松树与桃树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A.松树的果实内有种子
B.松树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保护着
C.松树的球果包裹着果皮
D.松树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32.关于软体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软体动物身体柔软
B.河蚌、田螺是软体动物
C.软体动物全部都有贝壳保护
D.大多数生活离不开水,也有生活在陆地上的
33.蝉和水蛭的共同特征是( )
A.具有外骨骼 B.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C.具有贝壳 D.足分节
34.有关于生物分类叙述正确的是( )
A.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B.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C.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是完全一样的
D.分类单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界、门、纲、科、目、属、种
35.我们吃的海参和海蜇分别属于哪类动物( )
A.原生动物和腔肠动物 B.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
C.软体动物和腔肠动物 D.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
36.蝙蝠和猫头鹰都能飞翔,且都是喜欢夜晚出来活动,但他们是不同类的动物,其最主要的区别是( )
A.都无脊柱 B.生殖方式 C.呼吸器官不同 D.飞行方式
37.铁线蕨比葫芦藓的结构复杂,最突出的表现是( )
A.具有根、茎、叶、花和果实 B.具有根和输导组织
C.具有叶和输导组织 D.具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
38.下列不属于爬行动物特征的是( )
A.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 B.体温恒定
C.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D.体内受精
39.具有根、茎、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产生孢子的植物是( )
A.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藻类植物 D.种子植物
40.葫芦藓植株矮小,并适于生活在阴温环境中是因为( )
A.根吸水力不强 B.喜阴怕阳
C.生殖过程离不开水,茎叶无输导组织,吸水力不强 D.蒸腾作用旺盛
41.下列有关脊椎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鱼类的种类在所有脊椎动物中是最多的 B.两栖动物的皮肤外被有鳞片
C.爬行动物的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 D.所有的鸟类动物都能在空中飞行
42.“四大家鱼”是我国优良的淡水鱼品种,下列不属于“四大家鱼”的是( )
A.青鱼 B.草鱼 C.带鱼 D.鲢鱼
43.下列有关哺乳动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的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
C.哺乳动物的食性都是肉食性 D.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体表被毛
44.下列关于环境和生物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且可以影响环境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45.“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46.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下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②表示呼吸作用
B.乙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丙数量的多少
C.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
D.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在丙这一级积累最多
47.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的体重增加10克,则最少需消耗蝗虫( )
A.25克 B.50克 C.100克 D.125克
48.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由此,可推定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
A.水蚤、鱼 B.鱼、水蚤 C.藻类、鱼鹰 D.鱼鹰、藻类
49.管理不善的小麦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小麦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
A.杂草寄生在小麦上,影响小麦生长 B.杂草使小麦的品质受到影响
C.杂草和小麦竞争有限资源的结果 D.杂草与小麦共生的结果
50.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卧龙山公园里的所有生物 B.涪江中的鱼类和水
C.我们的学校 D.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
三、实验探究题
51.图是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等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模拟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A装置里的气体模拟的是______,与现在大气相比较,主要区别是不含游离的______。
(2)B装置中的沸水模拟的是______。
(3)此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类似原始地球条件下,______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4)持化学进化论观点的科学家认为:生命诞生的“摇篮”是____,生命发生的开端是______的形成。
四、综合题
52.以下是大家所熟悉的几种动物,请你结合所学分类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可以根据身体里有无脊柱把他们分为两类:______和____。(填字母)
(2)G草履虫是动物界中最古老.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它应该属于______。(填动物类群)
(3)B与A所代表的动物类群比较起来,B在生殖发育方面的显著特点是______。
(4)______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填字母)
53.在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在生态系统中,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结构基础是______。
(2)碳元素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碳主要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碳主要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3)分析上图可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
(4)分析如图能量传递的过程,可以推测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5)假如图中的狐狸被全部捕杀,兔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加,主要原因是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54.如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根据达尔文进化理论回答:
(1)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____学说。
(2)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了__作用。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__。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害虫种群中的个体抗药性的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普遍存在的,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是__(“定向的”或“不定向的”)。
(3)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______实现的。
55.在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中,玉米、鸡、猪、人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可以做肥料。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 ______ 固定太阳能开始。
(2)在此生态系统中能将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______ 。
(3)玉米作为生产者是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图中鸡与玉米间的关系是 ______ 。
(4)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共有 __ 条,其中人获取能量损耗最少的食物链是 ______ 。
(5)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此生态系统,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 ______ 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作用。
参考答案
1.CD
【分析】
自然发生论与神创论差不多同样的古老,人们根据自己双眼对许多表面现象的观察,如腐肉会产生蛆,久不洗澡会生虱子等,得出了低等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这叫做自然发生论或自生论。腐草化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是传统说法、腐肉生蛆:腐烂的肉能化为蛆虫是传统说法。
【详解】
A.17世纪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Francesco Redi)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而成的,A正确。
B.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传的理论,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古代中国人相信“腐草化为萤”(即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B正确。
C.母羊诞下小羊羔属于动物的有性生殖,C错误。
D.宇生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间其他星球,某些微生物孢子可以附着在星际尘埃颗粒上而落入地球,从而使地球有了初始的生命。牛顿认为植物是由彗星尾巴形成的,D错误。
故选CD。
【点睛】
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多积累相关的知识。
2.C
【详解】
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3.D
【分析】
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据此解答。
【详解】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今天的煤炭石油绝大部分是中生代时期的裸子植物埋藏在地下形成的。因此,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和动物类群分别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故选D。
【点睛】
知道中生代时期的动植物特点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4.C
【分析】
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鹅颈瓶(曲颈瓶),现称巴斯德烧瓶。烧瓶有一个弯曲的长管与外界空气相通,瓶内的溶液加热至沸点,冷却后,空气可以重新进入,但因为有向下弯曲的长管,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不能与溶液接触,使溶液保持无菌状态,溶液可以较长时间不腐败。如果瓶颈破裂,溶液就会很快腐败变质,并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现。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的结果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
【详解】
A.牛顿( 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
B.自然发生又称“自生论”或“无生源论”,认为生物可以随时由非生物产生,或者由另一些截然不同的物体产生。17世纪初,范·海尔蒙特把小麦苗、被人汗水浸湿的衬衣放入一个容器,经过21天,老鼠“自生”出来。他提出了生命起源的“自生论”,故B不符合题意。
C.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鹅颈瓶(曲颈瓶),现称巴斯德烧瓶。烧瓶有一个弯曲的长管与外界空气相通,瓶内的溶液加热至沸点,冷却后,空气可以重新进入,但因为有向下弯曲的长管,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不能与溶液接触,使溶液保持无菌状态,溶液可以较长时间不腐败。如果瓶颈破裂,溶液就会很快腐败变质,并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现。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的结果使人们坚信:生物只能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故C符合题意。
D.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科学家的成果。
5.B
【分析】
南方古猿,约600万年前,现代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即人类的起源。最早出现在非洲大陆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动物。
【详解】
南方古猿能两足直立行走,却不能制作工具,而区分人与猿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否两足直立行走,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制造工具。其实不能制作工具,并不是完全形成的人。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南方古猿朝着人的方向进化,所以归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中的人科。总的来说,其主要依据是应是,南方古猿能两足直立行走。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进化阶段与其主要特征。解答时可以从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方面来切入。人类的进化主要分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6.D
【分析】
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详解】
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北京猿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应属于直立人阶段。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人类的进化经历。
7.C
【分析】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对研究生物的进化非常重要。
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
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正确。
B.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科学家在地层中相继发现了一些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这些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正确。
C.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错误。
D.演化和气候剧变,生物在其进化历程中发生过数次大变动,呈现出大灭绝和大爆发相互更替的特征,即在生物大规模灭绝后,往往又会有适应新环境的生物迅速繁衍 和发展,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化石的形成原因,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8.D
【分析】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科学家们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证明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
【详解】
1.Ⅱ地层是晚近的地层,物种A较高等、复杂、陆生可能性大;
2.Ⅰ地层是古老的地层,物种B较低等、简单、水生可能性大;
3.物质A高等晚出现,物种B低等早出现。物种A化石不可能在Ⅰ地层找到,因为它是后进化出来的物种,但是在Ⅱ地层可以找到物种B的化石。
综上正确的说法有①④⑤。
故选D。
【点睛】
掌握不同地质条件下化石的进化顺序是解题关键。
9.D
【分析】
“三叶虫时代”其实就是寒武纪时代。寒武纪在前6~5亿年,历时一亿年。这个时期地球的统治者是三叶虫,因此人们又将这个时期叫“三叶虫时代”。
【详解】
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进化的历程。
10.C
【分析】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环境对这些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适应环境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否则就被淘汰。
【详解】
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少数能飞行的昆虫翅异常发达。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自然选择的概念。
11.C
【分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
A.现在的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长,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可见长颈变异的产生和逐代积累是长颈形成的原因,A错误。
B.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伸长,可以使舌变长,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因此食蚁兽的长舌不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伸长所致;食蚁兽长舌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取食,B错误。
C.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鹿跑的不快、转弯不灵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获食物(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鹿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C正确。
D.生活在地穴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2.B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
【详解】
A.在使用农药之前,害虫已经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错误。
B.首先害虫存在两种变异品种:抗药能力强的害虫与抗药能力差的害虫。农药使害虫中抗药能力差的害虫死亡,而抗药能力强的害虫活了下来。这样控制抗药能力强的基因得到积累与加强,使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是因为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正确。
C.抵抗农药的变异积累是经农药选择的结果,错误。
D.不是农药的质量越来越差,而是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越来越多,错误。
故选B。
【点睛】
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害虫抗药性增强的原因。
13.B
【分析】
人类的进化历程主要经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
【详解】
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人类的进化。
14.B
【详解】
距今6亿年左右海洋中出现了多细胞真核生物以及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和藻类植物,陆地上还没有大量的动物,A、C、D正确。
蕨类植物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所以陆地上不可能有许多高大的蕨类植物,B错误。
15.D
【分析】
(1)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2)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
【详解】
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作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观赏鱼,它在国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国鱼之尊贵身份。所以产生这么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金鱼体态臃肿,行动缓慢,难以逃避天敌的捕杀以及捕到足够的食物,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16.D
【分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据此答题。
【详解】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现代长颈鹿的脖子很长,是环境对不同个体的选择作用。
故选D。
【点睛】
长颈鹿的进化过程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典型例证要理解掌握。
17.C
【详解】
人和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差不多完全相同,内脏结构也非常相似,人和类人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几乎完全一样,等等这些事实说明人和猿的共同特征多,亲缘关系近,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18.D
【分析】
节肢动物具有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特征,据此答题。
【详解】
A.扁形动物的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错误。
B.腔肠动物的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错误。
C.软体动物的特征:软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错误。
D.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节肢动物的特征。
19.B
【分析】
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分析解答。
【详解】
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并开始狩猎,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最早使用长矛和标枪捕猎。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人类进化的几个阶段,以及不同阶段中人的特点。
20.A
【分析】
题目考查动物分类的依据,据此答题。
【详解】
狼,脊椎动物,哺乳动物,胎生,陆生动物;
狮子,脊椎动物,哺乳动物,胎生,陆生动物;
袋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胎生,陆生动物;
蟹,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卵生,水生动物;
乌贼,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卵生,水生动物;
蚱蜢,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卵生,陆生动物;
以上生物均是有口有肛门的生物,有口无肛门的生物是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故其分类依据按是否有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或者,按卵生还是胎生,也可分为两大类。
故选A。
【点睛】
掌握各动物类群的特征才能更好的分类动物,明确动物的地位及它们的亲缘关系。
21.A
【分析】
双名法又称二名法,是林奈提出的,以拉丁文表示,通常以斜体字或下划双线以示区别。第一个是属名,是主格单数的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常为形容词,须在词性上与属名相符。
【详解】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极其繁多,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名称。由于世界上各种语言之间差异很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往往有不同的叫法。名称不统一,常常造成混乱,妨碍了学术交流。1768年,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这本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例如,大熊猫的学名是Ailuropoda melanoleuca,其中 Ailuropoda 表示属名,melanoleuca表示种名。
故选A。
【点睛】
注意理解掌握双命名法的内容。
22.C
【分析】
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空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详解】
A.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藻类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A正确。
B.褐藻大都生活在海水中。褐藻的细胞里面,除了含有叶绿素以外,还含有大量黄色的藻黄素。由于黄藻素将叶绿素遮盖,所以褐藻呈现出褐色,B正确。
C.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蕨类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C错误。
D.海带、紫菜等藻类植物可以食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和琼脂等,可供工业和医药上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
掌握藻类植物的特征和用途是解题的关键。
23.C
【分析】
分析进化树可以得出,f是a、b、c、d、e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在地层中出现的最早;a和b在同一分支上,a和c不在同一分支上,所以较a和d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c一般应该比a高等。
【详解】
A.进化树表示几种生物的进化过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得出f→b→a;f→e→d→c,因此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f,A错误。
B.从图中得出f最古老,因此在地层里出现最早的生物是f,B错误。
C.从图中得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f→b→a,f→e→d→c,因此,较a和d而言,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C正确.
D.据图f→b→a比f→e→d→c的进化历程短,因此可推测,c比a高等,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历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可结合生物进化树进行记忆。
24.B
【分析】
猪带(肉)绦虫属于扁形动物,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出现了中胚层。
【详解】
A.环节动物身体分节,猪带绦虫属于扁形动物,身体不分节,A不符合题意。
B.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属于扁形动物的特点,猪带绦虫属于扁形动物,B符合题意。
C.猪带绦虫属于扁形动物,体壁具有三胚层,C不符合题意。
D.蛔虫属于线形动物,猪带绦虫属于扁形动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熟知猪带绦虫的形态结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B
【分析】
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是由原始生命逐渐进化而来的。其中,动物由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生物,逐渐进化成为无脊椎动物,后又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进化成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为: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
【详解】
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是②无脊椎动物、①鱼类、③两栖类、⑤爬行类、④鸟类和⑥哺乳类。故选B。
【点睛】
26.D
【分析】
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详解】
A、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生物化石不能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
B、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这说明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但生物化石不能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B不符合题意。
C、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可反映出古生物的某些形态结构,但是不能证明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C不符合题意。
D、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因此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理解掌握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是解题的关键。
27.B
【分析】
人体吃了含有猪肉绦虫幼虫的猪肉后,猪肉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继而引发猪肉绦虫病。
【详解】
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猪的体内,寄生的部位为运动较多的肌肉,以股内侧肌多见,这样的猪肉俗称“米猪肉”;人吃了这样的猪肉就会得猪肉绦虫病,在人体内生长为成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上段,以头节固着肠壁。所以卫生检疫部门对猪肉进行检疫,主要是查验猪肉中是否含有猪肉绦虫的幼虫。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关键要知道:“米猪肉”是指含有猪肉绦虫幼虫的猪肉。
28.B
【分析】
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
【详解】
A.原生生物个体微小,多数为单细胞生物,正确。
B.原生生物有的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如草履虫能净化污水;有的对人类有害,如甲藻、硅藻等单细胞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错误。
C.自然界中的原生生物大约有11万种,正确。
D.原生生物的细胞中有真正的细胞核,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原生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9.C
【分析】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所以无输导组织;②没有真正的根,只有短而细的假根。起固着作用,所以植株通常矮小;
③叶只有一层细胞,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④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详解】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只起到固着作用,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较矮小,苔藓植物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和树干上,常密集的生长着苔藓植物,它们就像毛茸茸的绿毯,常见的苔藓植物有墙藓、葫芦藓等。可见C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30.C
【分析】
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蕨类植物也生活在阴湿处,结构比苔藓植物高等复杂一些,因为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蕨类植物也有机械组织,能支撑地上部分,据此解答。
【详解】
A.苔藓植物有了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假根没有吸收功能,故A正确。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故B正确。
C.苔藓植物的叶片只有一层细胞,有害物质可以从被覆两面侵蚀细胞,所以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故C错误。
D.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靠孢子生殖,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熟练掌握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比较其在结构、生活环境、繁殖上的异同,结合题意答题。
31.D
【分析】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就是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着,据此作答。
【详解】
桃树和松树都结种子,都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但桃树的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因此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属于被子植物,松树的胚珠外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属于裸子植物。故选D。
【点睛】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
32.C
【分析】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种类繁多,约10万多种;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
【详解】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外壳,身度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硬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不分节,可分为头、足版、内脏团三部分,体外被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如河蚌,田螺,但也有些种类,外壳退化,如乌贼。有专门呼吸器官,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以外套膜形成的肺囊呼吸。故选C。
【点睛】
软体动物的特征。
33.B
【分析】
蝉属于节肢动物,水蛭属于环节动物,据此答题。
【详解】
蝉是节肢动物,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水蛭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相似体节组成。
两者均无贝壳,贝壳是大多数软体动物具有的结构。水蛭无外骨骼,两者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故选B。
【点睛】
掌握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是解题关键。
34.B
【分析】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详解】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可见B正确。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35.D
【分析】
棘皮动物身体不分节,无头部,体表具棘刺;腔肠动物结构简单、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详解】
海参生活在海底,是身体呈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身体不分节,无头部,体表具棘刺,属于棘皮动物。海蜇的结构简单、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属于腔肠动物。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棘皮动物与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36.B
【分析】
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详解】
猫头鹰属于鸟类,而蝙蝠属于哺乳动物。
A.猫头鹰属于鸟类,而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它们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错误。
B.猫头鹰属于鸟类,生殖方式是卵生;蝙蝠属于哺乳动物,生殖方式是胎生,正确。
C.猫头鹰属于鸟类,而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它们都用肺呼吸,猫头鹰还有气囊辅助呼吸,错误。
D.猫头鹰属于鸟类,而蝙蝠属于哺乳动物,两者都是飞行,但不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区别还有生殖方式、是否有膈等。
37.B
【分析】
铁线蕨属于蕨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蕨类植物也有机械组织,能支撑地上部分。
【详解】
A.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是通过孢子繁殖后代,没有花、果实等器官,A不符合题意。
B.铁线蕨具有真正的根,并且出现了输导组织;而葫芦藓只有假根,没有输导组织,B符合题意。
C.铁线蕨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葫芦藓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C不符合题意。
D.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都用孢子繁殖后代,不具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熟知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8.B
【分析】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都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详解】
A.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A不符合题意。
B.爬行动物体温随着周围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B符合题意。
C.爬行动物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起保护作用,C不符合题意。
D.爬行动物体内受精,在陆地上产卵,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熟知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9.A
【分析】
生物圈的绿色植物多种多样,根据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及生殖方式的不同,植物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据此答题。
【详解】
A.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一般有茎和叶,没有真正的根,有假根,体内无输导组织,属于孢子植物,不符合题意。
C.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属于孢子植物,不符合题意。
D.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不产生孢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要熟练掌握植物所属的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就能正确解答。
40.C
【分析】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详解】
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所以没有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大量的输送营养。它没有根,只有假根,只有固定功能,没有吸收水分、无机盐的功能,用孢子繁殖后代,生殖都离不开水,都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41.A
【分析】
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
【详解】
A.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多的一个类群,包括海水鱼和淡水鱼共有25000~30000种,如鲤鱼、黄花鱼等;两栖类有2000余种,如青蛙等;爬行类有3000余种,如蛇、龟、鳄鱼等;鸟类有9000种,如鸽子、麻雀,A符合题意。
B.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皮肤裸露,有黏液,B不符合题意。
C.爬行动物体温随着周围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C不符合题意。
D.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因此大多数鸟类能在空中飞行,但像企鹅、鸵鸟等就不能飞行,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熟知脊椎动物的类群的形态结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2.C
【分析】
四大家鱼指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详解】
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是中国1000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高产的鱼种,鲢鱼又叫白鲢,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的头部较大,俗称“胖头鱼”,又叫花鲢,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物,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这4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四大家鱼及特点。
43.C
【分析】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胎生、哺乳;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关键知道哺乳动物有胎生哺乳,大部分体表被毛覆盖等的特征。
【详解】
A.哺乳动物一般具有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的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A正确。
B.哺乳动物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B正确。
C.哺乳动物的食性有肉食性,如狼、虎等;也有植食性哺乳动物,如牛、马等,C错误。
D.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知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44.C
【分析】
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生存的生物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详解】
AB.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也会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AB正确。
C.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既有都是有利的,也有不利的影响,C错误。
D.生物会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D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生物与环境关系,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45.C
【分析】
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进行解答。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
A.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能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有机物,进行自养生活,不符合题意。
B.消费者主要指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不符合题意。
C. 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落叶”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因此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分解者,符合题意。
D.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主要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生物部分的组成及其功能,难度不大,属于简单题。
46.D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 、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
【详解】
A.分析图示,乙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①表示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②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A正确。
B.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了食物链,图示中乙→丙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食物链中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决定了下一营养级生物的数量,B正确。
C.由图可知,乙与大气之间是双箭头,说明该生物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产生二氧化碳,可判断乙是生产者;丙以乙为食,同时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可判断丙为消费者;乙和丙的遗体和排泄物都被甲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甲是分解者,C正确。
D.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并且是逐级递减的,因此丙这一级积累的能量最少,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对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解答时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明确物质和能量的方向是单向性的,另一个是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47.B
【详解】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的体重增加10克,则最少需消耗蝗虫50克。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点评:此题较新颖,解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
48.D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由于生物富集现象,一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害物质的浓度总是在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积累最多。在此藻类→水蚤→鱼→鱼鹰食物链内,藻类植物的级别最低,有害物质含量最少,鱼鹰是最高级消费者,含有害物质最多,故选D。
【点睛】
掌握生物富集现象是解答的关键。
49.C
【分析】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详解】
题目中的杂草和小麦共同争夺水分、阳光、生存空间等资源,杂草的生长会影响小麦的生活,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C。
【点睛】
理解竞争关系的涵义是解题关键。
50.C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详解】
A.卧龙山公园里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错误。
B.涪江中的鱼类和水,只包含了一类消费者和一种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错误。
C.我们的学校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正确。
D.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只包括了非生物部分,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错误。
故选C。
【点睛】
此题比较简单,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51.原始大气 氧气 原始海洋 无机小分子 原始海洋 有机小分子
【分析】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详解】
(1)米勒实验装置中A模拟的是原始大气,原始大气和现代大气的主要区别是原始大气没有游离的氧气。
(2)B装置中的沸水模拟的是原始海洋。
(3)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4)根据分析可知,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生命发生的开端是有机小分子的形成。
【点睛】
此题为基础题,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52.ABCD EFGH 原生生物 胎生哺乳 C
【分析】
动物的分类除了比较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
【详解】
(1)动物按照体内有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有脊椎骨的动物,是脊索动物的一个亚门,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形态结构彼此悬殊,生活方式千差万别。脊椎动物一般体形左右对称,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分,有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分为: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无脊椎动物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分布于世界各地,现存约100余万种。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题图中的A鸟、B兔、C青蛙、D鲨鱼分别属于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和鱼类,它们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故属于脊椎动物;E海蜇、F蜘蛛、G草履虫及H蜗牛分别属于腔肠动物、节肢动物、单细胞动物和软体动物,它们体内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故属于无脊椎动物。
(2)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因此也称为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细胞内有特化的各种结构,具有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一切功能,如行动、营养、呼吸、排泄和生殖等,如变形虫、草履虫等。
(3)B与A所代表的动物类群分别是哺乳类和鸟类。哺乳动物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所以称为哺乳动物,这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B兔在生殖发育方面的显著特点是胎生哺乳。
(4)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其背部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还离不开水,而爬行动物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因此,C青蛙属于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群。
【点睛】
熟知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3.食物链 二氧化碳 有机物 太阳能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减少 兔子还有其它天敌,兔子的食物草也会限制它的增长。
【分析】
题目考查生态系统能量输入和传递、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上物质和能量传递规律,据此答题。
【详解】
(1)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故在生态系统中,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结构基础是食物链。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碳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碳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3)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4)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光能从生产者输入,流动到消费者体内,并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
(5)假如图中的狐狸被全部捕杀,兔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加,主要原因是兔子还有其它天敌,兔子的食物草也会限制它的增长。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4.自然选择 定向选择 变异 定向的 生存竞争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详解】
(1)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达尔文提出的,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2)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甲虫杀死,抗药性强的甲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甲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对害虫起了定向选择作用。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产生一些微小的变异,即抗药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都是定向的。
(3)达尔文认为,生物存在着变异,而且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害虫的有些变异具有抗药性,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被保留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害虫抗药性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点睛】
掌握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55.玉米 分解者 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 3 玉米→人 食物链
【分析】
题目考查多个知识点:能量的流动特点,食物链的书写,分解者的定义,有毒物质的生物富集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
(1)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玉米固定太阳能开始。玉米能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
(2)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能将动物的尸体、植物的残枝落叶等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这些物质可供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在此生态系统中能将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3)鸡吃玉米,鸡和玉米之间是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
(4)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共有3条,分别是:玉米→鸡→人,玉米→人,玉米→猪→人。能量沿着食物链是逐级减少的,故食物链越短营养级越少,能量损耗越少。故人获取能量损耗最少的食物链是 :玉米→人。
(5)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
【点睛】
掌握食物链的书写规则很重要,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重难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射洪市太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我会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