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综合能力测试题(一)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本册综合课后作业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3分,共35分)
1. 远古时期,半坡人从事的下列生活、生产活动中,一定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
A. 夯筑土屋 B. 结绳记事 C. 磨制石器 D. 烧制彩陶
2. 分类、归纳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下列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硫——单质 B. 纯碱——碱
C. 酒精——有机化合物 D. 生石灰——氧化物
3. 下列装置有误或不能完成对应实验的是( )
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禁放烟花爆竹 B. 废气达标排放
C. 工地洒水除尘 D. 秸秆露天焚烧
5.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 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 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6. 2020年突发的新型冠状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过氧乙酸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过氧乙酸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过氧乙酸分子的化学式为C2H4O3
B.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 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 : 4 : 3
D.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7.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 2NH4+:两个铵根离子
B. 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
C. Mg2+: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D. Ceq \(u,\s\up6(+2))O: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
8. 将一定量的丙醇(C3H8O)和氧气置于一个密封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表中a的值为2. 8
B. 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6 : 11
C. X 中一定含碳元素、氧元素
D.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9. 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硬水与软水——加入肥皂水
B. 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加水溶解
C. 氯化钾与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
D. 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直接闻气味
10. 分析下面实验内容和结论,正确的一组是( )
11. 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12.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H+、Cl-、OH-
B. Ag+、K+、Cl-、NO3-
C. Na+、H+、NO3-、CO32-
D. H+、Mg2+、SO42-、Cl-
13. 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
①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②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所以盐溶液一定都呈中性
③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④有机物都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都是有机物
⑤在一定条件下,饱和硝酸钾溶液不能溶解硝酸钾,也不能溶解硝酸铵。
A. 只有① B. 只有①②③ C. 只有②③⑤ D. ①②③⑤
14. 下列实验事实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常温下空气中镁能形成氧化膜,而银不能,说明镁的活动性强于银
②在等温、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锌比铁反应快,证明锌比铁活泼
③铜能与氯化铁反应,说明铜比铁活泼
④铜不能与氯化银反应,说明银的活动性比铜强
⑤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
⑥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在氧气中燃烧,说明铁比铝活泼
A. ①③⑤ B. ①②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15. 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 E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C. AB段有沉淀生成 D. F点溶液的pH>7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35分)
16. (4分)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1)赤铁矿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
(2)可用于调味的酸____________。
(3)含氮量最高的氮肥____________。
(4)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碱________________。
17. (7分)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只有金、银少数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火灾现场逃生时往往需要匍匐行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常用____________。
(4)大枣含有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等营养素,其中起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预防疾病作用的是__________。
(5)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为了补充人体需要的________元素,可以多食奶制品,虾皮等食物。
18. (7分)铝、铁、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铝、铜两种金属都能用于制导线,是因为它们都具有良好的________。
(2)铝在空气中不易被锈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铜锈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由此我们可以得到铜生锈是铜和氧气、水、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设计实验验证铝、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每步反应金属均有剩余)
若甲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乙试管中的金属b为______________时可以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丙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金属a、b、c依次为铁、铝、铜时,则无法比较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活动性强弱。
19. (11分)请认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能源问题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源的开采、开发、储存和综合利用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
(1)人类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天然气和________。
(2)天然气是常见的燃料,写出其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但含硫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会引起“酸雨”。为减少大气污染,某发电厂采用了“石灰固硫法”,即在一定条件下向煤中掺入生石灰,用来吸收二氧化硫,已知这一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写出“石灰固硫法”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预言,氢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试从氢气的性质分析氢气作为能源的主要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5)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t2 ℃时,甲、乙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 t1 ℃时,甲的溶解度为40
C. t3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甲析出的晶体的质量比乙多
D.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②将t3 ℃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6)下列都是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其中是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生活中要鉴别羊毛衫和合成纤维,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
①陶瓷杯 ②黄沙 ③羊毛衫 ④煤炭 ⑤玻璃茶壶 ⑥塑料盆 ⑦酒精
20. (6分)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D与E的组成元素相同,B、D、E在通常状况下是气体,F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M是一种黑色固体粉末。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________。
(2)物质M在反应①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③中伴随着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现象。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实验室制取气体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1. (9分)今天是实验室开放日,几位同学根据下列各实验装置图,设计和讨论了以下问题:
(1)李超同学说:“利用不同的反应条件,选择A与E或______(填装置序号)组合成装置可制取氧气。”
(2)文华同学说:“D装置还可以收集和储备氧气,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3)马阳同学说:“用锌和盐酸制取的氢气中含有HCl气体,用D装置除去HCl气体,D中应盛________溶液。”
(4)周琦同学说:“选B作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实验中我们要遵守实验规则。如使用A装置时应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条)。
22. (12分)某同学在学习了氢氧化钠的性质后发现,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对是否发生了反应产生了疑问。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②若发生反应,则可能生成什么产物?
【查阅资料】①将二氧化碳缓慢地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后发生如下反应:2NaOH+CO2===Na2CO3+H2O Na2CO3+H2O+CO2===2NaHCO3
②NaHCO3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Ba(HCO3)2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实验Ⅰ:将二氧化碳气体缓慢地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实验Ⅱ:取Ⅰ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实验Ⅲ:再分别取Ⅰ中溶液少许于A、B两支试管中,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Ⅳ:为了进一步确定溶质的成分,将Ⅰ中剩余溶液低温蒸干,得到白色固体,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与结论】
实验Ⅱ中:该同学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确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Ⅲ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验Ⅲ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Ⅳ中:涉及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2+Ca(OH)2===CaCO3↓+H2O。综上实验探究可知,实验Ⅰ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通常检验二氧化碳时,常选用澄清石灰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9分)
23. 往80 g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加入的镁粉的质量与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试分析计算:
(1)a→b段表示镁粉与混合溶液中的________(填化学式)反应。
(2)原混合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 1%)
答案
一、1. D 2. B 3. D 4. D 5. B 6. C 7. B 8. D
9. D 点拨:鉴别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需采用点燃闻气味的方法,D错误。
10. D 11. A 12. D 13. D
14. B 点拨:铜能与氯化铁发生反应,但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不能证明铜的活动性比铁强;铜不能与氯化银反应,是因为氯化银难溶于水,而不是因为铜的活动性不如银。
15. A 点拨:向等质量的氧化锌和氢氧化锌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开始酸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锌的质量相同,最后酸过量,同质量的氧化锌比氢氧化锌生成的氯化锌多,A正确;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B错误;温度相同时,压强越大,气体物质的溶解度越大,C错误;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发适量水,溶液始终是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错误。
二、16. (1)Fe2O3 (2)CH3COOH (3)CO(NH2)2 (4)Al(OH)3[或Mg(OH)2]
17. (1)金、银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有害气体和烟尘因受热,密度变小而上浮
(3)肥皂水 (4)维生素 (5)钙
18. (1)导电性 (2)4Al+3O2===2Al2O3 (3)二氧化碳
(4)铁;2Al+3FeCl2===3Fe+2AlCl3;铁;铜
点拨:(1)金属能制导线利用了它们的导电性。(2)铝在空气中与氧气缓慢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3)根据铜锈的元素组成可以判断,铜生锈需要与氧气、水、二氧化碳接触。(4)若甲中无明显现象,则金属a是铜。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则试管乙与试管丙中都有反应发生,则金属b是铁,乙中的反应为Fe+2HCl===FeCl2+H2↑,金属c是Al,丙中的反应为2Al+3FeCl2===3Fe+2AlCl3。若金属a、b、c分别为铁、铝、铜,则甲中的反应为Fe+2HCl===FeCl2+H2↑,乙中的反应为2Al+3FeCl2===3Fe+2AlCl3,丙中AlCl3与Cu不反应,只能得出金属活动性:Al>Fe,Al>Cu,不能比较Fe与Cu的活动性强弱。
19. (1)石油 (2)CH4+2O2eq \(=====,\s\up7(点燃))CO2+2H2O
(3)CaO+SO2===CaSO3
(4)生成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合理即可)
(5)①C ②加入甲物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6)③⑥;燃烧闻气味
20. (1)H2O2 (2)催化作用 (3)放热 (4)3CO+Fe2O3eq \(=====,\s\up7(高温))2Fe+3CO2 (5)CaCO3+2HCl===CaCl2+H2O+CO2↑
点拨:依据M是一种黑色固体粉末,A和M混合反应后仍有M,则可知M是二氧化锰(该反应的催化剂),D与E的组成元素相同,且D在赤铁矿和高温的情况下能够生成E,则可知D是一氧化碳,E是二氧化碳,故B是氧气,F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则F是氢氧化钙,G是碳酸钙,C是水。
三、21. (1)B、E(或B、G) (2)a (3)NaOH
(4)固体(或液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
(5)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或导管伸入试管内不能太长等,答案合理均可)
22. 【实验分析与结论】不能;Na2CO3+BaCl2===BaCO3↓+2NaCl;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2NaHCO3eq \(=====,\s\up7(△))Na2CO3+H2O+CO2↑;Na2CO3、NaHCO3
【反思交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
四、23. 解:(1)AgNO3
(2)设原硝酸铜的质量为x。
Mg+Cu(NO3)2===Mg(NO3)2+Cu 溶液减轻的质量
24 188 64 64-24=40
x eq \a\vs4\al(60.8 g-56.8 g,=4 g)
eq \f(188,40)=eq \f(x,4 g) x=18. 8 g
原混合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是eq \f(18.8 g,80 g)×100%=23. 5%。
答:略。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 分
物质
丙醇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6. 0
14. 8
0
0. 4
0
反应后质量/g
0
2
7. 2
9. 2
a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结论
A
带有火星的木条置于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氧气有可燃性
B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色
二氧化碳有酸性
C
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二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
氯化钙溶液滴入某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
选项
分类
应用
A
化学与生活
①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②用燃烧的方法区分羊毛和涤纶
B
化学与环境
①使用化石燃料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②PM2. 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
化学与安全
①图书、档案着火,要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②在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D
化学与健康
①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
②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本册综合随堂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本册综合综合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5 Ca—40 Cu—6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下册本册综合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5 K—39,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下列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