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材分析】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了一种宝贵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相关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水循环的影响,来教会分析关于洪涝灾害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教材从陆地淡水资源分布的角度入手,讲述了地球上的水资源三大存在类型,以及通过若干个活动,意在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关影响。
本节课的重要知识为:1.地球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其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7%,陆地水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2.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得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课标内容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运用资料,说明洪涝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图像等资料,识别各个区域的水循环类型。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水循环的过程、意义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人地协调观: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地理实践力:调查分析某区域洪涝灾害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难点】
1.能够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水循环的过程、意义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预习全篇课文,教学教案,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程导入:
李白的《将进酒》说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意思是说黄河的水从天上来,流到海里再也回不来了。这句话对吗?
一、“水的行星”
地球为什么称为水的行星呢?观察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绝大多数都是水体组成的,通过预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地球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所谓“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那称地球为一个“水球”再合适不过了。
海洋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
1.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它们之前的组成:
河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
淡水的主要存在形式:占全球总量的2/3以上
陆地水(不足全球的3%)
水圈
两级地球
中低纬的高山髙海拔地区
分布:
冰川
2.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点拨:水资源的储存量这么少,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水资源呢?引导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培养节水习惯。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点拨: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三种水体状态之间在陆地海洋水体等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就是水循环。
【小组展示】利用投影展示小组预习成果,整理课本水循环内容,并解答P85活动:
2.水循环环节
只发生在陆地内部:
陆地内循环
只发生在海上:
海上内循环
在陆地和海洋共同参与的:海陆间循环
【整理并板书】水循环的环节共有水汽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植物蒸腾、地下径流、下渗
【探究1】分小组探究水循环的环节中的主要现实实例及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影响其环节:
理论蒸发量:人类不可干预
1.水汽蒸发:
蒸发
实际蒸发量:人类可干预:如兴修水利工程,引水灌溉等
2.降水:如人工降水。点拨:人工降水是有条件的,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如果这个地区的空气水汽含量不够的话,人类也是无法干预降水环节的。
3.水汽输送:如台风,风卷云舒。人类不可干预。
影响地表径流方向:跨区域调水
影响地表径流量:引水灌溉
地表径流
4.
5.植物蒸腾:如植物造林(增加),滥砍滥发(减少)
6.地下径流:如开采地下水,
7.下渗:硬化地面,海绵城市等。
【知识小结】
1.人类主要能够干预水循环中的哪几个环节?
答: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蒸腾
2.这几个环节中有什么联系呢?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不同水体相互联系、转化,水体得以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热量传输、基本气候特征、自然灾害。
3.促进了海陆、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4.改造着地表形态。
【注意】PPT中丰富图片加强记忆。
【探究2】水资源是通过水循环不断再生和更新的,是否可以说地球上的水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不可以。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的状态,从这一角度讲,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但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资源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
【知识补充】水质型缺水与资源型缺水的区别以及主要分布地区。
【课堂活动】判断正误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
2.植物蒸腾可以降低周边气温、调节气候。( √ )
3.因为水体可以源源不断地更新,所以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
4.河流水更新周期最短。( × )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
2.下列能表示图中②环节的是( )
A.长江径流
B.我国的夏季风
C.跨流域调水
D.植物蒸腾作用
3.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图中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及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换。对学生简单提问水循环的环节与水循环的意义,来把握学生对水循环基本环节的掌握情况的同时,也能够为本节课洪涝灾害做铺垫。播放洪涝灾害的视频,使学生明白洪涝灾害的状态以及吸引学生兴趣。
四、洪涝灾害的防治
1.概念(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
(1)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2)雨涝灾害:是指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
点拨:强调洪涝灾害的“洪”——自然界水循环中降水环节与“涝”——自然界水循环中地表径流环节两方面,便于学生理解概念,与接收下节新知。
2.防御: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精准监测,能够有效防御洪涝灾害。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点拨:通过对洪涝灾害的防御,使学生简单接触了解天气预报的过程。3S技术,RS技术等。
防御措施:需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点拨: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防御的具体措施进行整理总结。
2.积极自救:针对不同情境,要学会不同的自救举措。
【探究1】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
点拨:通过向学生展示98年洪涝灾害的详细数据,引领学生总结出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案例分析:
1998年洪水,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长江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据初步统计,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资料一: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汛期,长江流域的雨带出现明显的南北拉锯及上下游摆动现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6月12~27日,江南北部和华南西部出现了入汛以来第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总降雨量达250~500毫米。其中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南部、福建北部、广西东北部降雨量达600~9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9成至2倍。
第二阶段为6月28日至7月20日,降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汉江上游和淮河上游,降雨强度较第一阶段为弱。
第三阶段为7月21~31日,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北部和长江中游地区,雨量一般为90~300毫米,其中湖南西北部和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等地降雨量达300~550毫米,局部超过8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
第四阶段为8月1~27日,降雨主要在长江上游、清江、澧水、汉江流域,其中嘉陵江、三峡区间和清江、汉江流域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7成至2倍。
——气象因素
资料二:高原积雪偏多。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象因素
资料三:①1998年分蓄洪量与1954年相比大量减小,1954年长江中下游分洪溃口总量达1023亿立方米,而1998年只有100亿立方米;②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面积减少约1万平方公里,洞庭湖、鄱阳湖因淤积围垦减少容积180亿立方米以上。
——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发展占据河道,围湖造田,导致河流的泄洪能力降低
资料四:长江洪水泛滥是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带来的直接后果。长江两岸有4亿人口居住,50年代中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22%,由于不断进行的农地开垦、建厂和城市化,使两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四川省193个县中,森林覆盖面积超过30%以上的仅有12个县,一些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还不到3%。为此,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0%发生水土流失,每年丧失表土24亿吨,每年从上游携带下来5亿吨以上的土砂顺着长江流入了东海。由于年复一年的土砂淤积,长江的河床从多年前开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
——人为破坏,滥砍滥发,泥沙淤积,入海口淤积
资料五:长江中下游平原(YangtzePlain,MiddleandLwer)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地跨中国鄂、湘、赣、皖、苏、浙、沪等7省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温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长江流域河道弯曲,河网密布
总结:
点拨:对于洪涝灾害的原因及影响,本着水循环中地表径流流速快,流量大,排水不畅的原则;降水量增大增多的原则去分析,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探究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点拨:教会学生在分析能力中,要学会正确的分析地理措施类思维导图:
现象/特征————————从知识点或材料中分析想象及特征
原因————————为什么?怎么样?
措施————————从原因里面对应找出措施
1.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
2.防洪措施:
Ⅰ工程措施:①修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Ⅱ非工程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④建立统一的防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点拨:从探究2中,使学生掌握从原因(探究1)中找措施的地理做题方法。
【探究3】洪涝灾害中的自救原则与措施
Ⅰ水来土掩: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防止洪水进屋
Ⅱ避开水源:尽量避免下水,以免碰到暗流和漩涡
Ⅲ谨防触电:①一旦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②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高压线铁塔
③远避倾斜的高压线铁塔、断头下垂电线,防止触电
Ⅳ攀高望远:迅速向山坡、高地、避洪台等就近转移,或者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等高的地方暂避。但不要爬到泥坯墙的屋顶上面
Ⅴ设法脱险:如水位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利用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能漂浮的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材料逃生
点拨:观看“洪水来临是应该如何自救”的视频,加深理解。
判断
1.河道弯曲、堵塞也会增加洪灾频率。(正确)
2.修建滞洪区、蓄洪区属于非工程措施。(错误)
3.加入防洪保险可以防御洪水灾害。(错误)
4.遇到洪水要善于积极自救。(正确)
5.被洪水围困时要立即游泳逃生。(错误)
【跟踪训练】
读“某年6~9月长江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位、流量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该年6~9月洪水灾害产生的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多,流量大
B.降水强度大,流量大
C.河床淤积,容水量减少
D.植被增加,阻碍水流
2.从图上信息看,下列治理长江水患最根本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C.中游河段裁弯取直
D.增加湖泊的蓄洪能力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从示意图可知,该年6~9月份出现洪水灾害是因其水位接近或部分超出历史最高水位,但其流量和历史最大流量相比,差距较大。据此可判定,水位高并非因流量大,应是河床淤积导致的小流量、大水位问题。第2题,图示反映出长江水患的原因是河床淤积抬高,治理此现象(河床淤积抬高)的直接措施是减少河流携带的泥沙,减少泥沙的根本措施是做好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A蒸发→B降水
循环水量最多,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措施
内容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区、蓄洪区),完善排涝设施等
非工程措施
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
形成原因
主要影响
自然
原因
流域
状况
气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坝溃决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
状况
支流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河道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人
为
原
因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蓄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了河道的排水速度
占用分洪区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自主预习基础梳理,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