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4章末训练: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展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 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 000平方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附近,西安位于黄河流域。
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 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
B.人口众多
C.矿产资源丰富
D.商品经济较发达
答案 A
解析 农村聚落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早期,乡村聚落多形成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下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下图,回答3~4题。
3.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4.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货物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该中心适宜布局在( )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答案 3.D 4.C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正确的区域定位。根据图中地物分布状况可判断出,“某省级行政区”为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第3题,如图所示,在干旱为主的大背景下,宁夏的城市多沿河流分布。第4题,与选项中其他城市相比,作为省级行政中心的银川市,陆路、空运都具有明显优势,货物集散能力强、速度快,最适于建设快递货物集散中心。
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下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路交通枢纽
答案 5.D 6.D
解析 本题组以区域人口密度图为载体,考查人口密度及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第5题,图中显示,该区域人口沿河分布于地势较为低平的地区,影响因素为河流与地形。第6题,据图中信息及河流判断,该区域为四川盆地,甲城为成都、乙城为重庆,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与成都相比,水路交通便捷是其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优势所在。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下图,完成7~8题。
7.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
A.中期阶段 B.加速发展阶段
C.高级阶段 D.衰落阶段
8.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
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
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答案 7.C 8.C
解析 第7题,从材料和图示可知,东京市周围已经有很多卫星城,这是城市化处于高级阶段的表现。第8题,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合理规划道路网,但合理规划道路网必须考虑当地的条件;中心城区应建设较大面积的绿地,以保证城市环境质量;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因此可排除A、B、D项。
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9~10题。
9.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10.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地城市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第10题,由图可知,阶段Ⅱ出现城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中心地价上涨,环境恶化。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曲线是( )
A.M1 B.M2 C.N1 D.N2
12.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答案 11.B 12.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一方面要掌握判定城市化水平的主要依据是该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差异;第三,由读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地区比重基本持平。
在我国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新建住房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读“农村空心化演进的周期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农村劳动力大量短期外出打工,宅基地大量出现“季节性闲置”现象主要发生在( )
A.出现期 B.成长期
C.兴盛期 D.衰退期
14.衰退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个人意愿
B.经济收入差异和人口增长压力
C.农村劳动力非农业化转移加快
D.村庄基础设施完善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落实
答案 13.C 14.D
解析 第13题,在兴盛期农民出去打工的最多,农村废弃的宅基地最多。第14题,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有一部分人会回到农村,同时耕地保护政策的落实,也会有一部分宅基地转变为耕地。
二、综合题(共44分)
15.读“山东省汶上县(左图)和江苏省吴县(右图)乡村聚落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左图为________聚落;右图为________聚落。(填聚落形态类型)
(2)比较两地区聚落的差异(填“>”或“<”)。
聚落规模:左图________右图;聚落密度:左图________右图,造成两地聚落差异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密集型 分散型
(2)> < 自然环境的差异致使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北方以旱作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耕作半径不同,造成两地聚落规模和密度出现差异
解析 北方从事旱作农业的平原地区,耕作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乡村规模大,房屋密集,耕作半径大;南方从事水田农业的地区,水稻管理投入的劳动力多,为了便于排灌,就近管理,聚落规模小,房屋分散,耕作半径小。
16.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例如“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二 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北方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建设?
(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答案 (1)安全:凸岸有河水三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农业:凸岸河水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土壤。
(2)我国多数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坐北朝南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
(3)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
解析 在流水作用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读题干和插图可知“汭位”是河流凸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深厚,地基稳定;水面围绕,有利于古代军事防御。凹岸受侵蚀水位比较深,利于修建港口,因此一些港口城市布局在凹岸。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寒冷的偏北风,且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坐北朝南”的房屋既有利于采光又有利于防御寒冷的冬季风。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分)
材料一 我国开放城市(地区)分布图
材料二 城市景观图
(1)依据材料一简要描述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的分布特点。
(2)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材料一中乙城市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
(3)根据材料二,解释说明城市景观对大城市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
答案 (1)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边境线分布。
(2)(乙城市)喀什:边境贸易,民族政策优惠,独特的旅游资源。
(3)①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②降水增加,③日照因云量增多而降低,④风速降低(风速在高大建筑物之间会减小)。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开放地区与开放城市可知,这些地区和城市主要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边境线分布。交通便利有利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第(2)题,图中乙城市是喀什,可从位置、政策、资源等方面分析其区位优势。第(3)题,城市景观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其对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4章末检测: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本册综合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4章末训练:第三章 城乡规划: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本册综合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4章末训练: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本册综合课后测评,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