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533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533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533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五第一单元 议论抒情文逍遥游教案
展开课题名称
逍遥游
三维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基础知识(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2、通过诵读,理清文章思路,领悟作品主旨;
3、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4、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目标
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和“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精神;
难点目标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导入示标
在评价诸子百家的文学成就时,鲁迅先生曾经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由此可见,这位大家的文学成就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高。能够得到鲁迅先生好评的大家是谁呢?
目标三导
第一课时
学做思一:初读课文
1、导学: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本中的音义问题;
预习程序:
首先,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章的生僻字音问题,并熟读课文;
然后,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通译全文,将遇到的文言问题圈画出来;
再次,将个人遇到的问题提交到小组,分组解决;
最后,如果有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师生共同解决。
2、导思: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基本思路。
在解决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和作者的基本思路。
(学生虽然进入高二,但是我校绝大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依然非常薄弱:文章读不成句,断句不准,文意的理解更是无从谈起。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要时刻培养和强化,课下没有预习课文的意识和习惯。所以,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课时的预习。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看似占用了一节课的课时,实质上是一个给学生继续强化学习意识、教给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
3、导做:小组收集疑难,用于下节课讨论。
学做思二、知人论世,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1、导学:(学生自学完成下列练习)
①庄子,名 ,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时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著名的思想家,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 并称为“老庄”。
② 《庄子》一书现存 篇。有 7篇, 15篇, 11篇。 是庄子自撰, 、 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 和 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 的主张,追求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2、导思:检查预习
(一)检查指定预习内容
第一组: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或写出相应的汉字。
⑴ 其yì 若垂天之云
⑵ 海运则将xǐ 于南冥
⑶ 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⑷ 覆杯水于坳 堂之上
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 阏 者
⑹ tiá 与学鸠笑之曰
⑺ 我决 起而飞,抢 榆枋 而止
⑻ 适百里者,宿 chōng 粮
⑼ 斥鴳 笑之曰
第二组: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异体字的本字。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三飡而反
(3)小知不及大知
(4)此小大之辩也
(5)而征一国者
(6)而御六气之辩
(7)旬有五日而后反
第三组:下列句中加点“其”字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既要找出错误的一项,还要给出正确的答案,并指出其意义和用法)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代词,译为“它的”指鸟的)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助词,无义)
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译为“它 “,指水)
第四组: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其名为鹏”的“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既要指出例句的意义,还要说出选项中的加点词的意思)
A.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B. 莫名其妙
C. 故虽有名马,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D. 有名无实
第五组:完成教师制定的句子进行翻译。.
(各组选派一位代表板书在黑板上,要根据翻译的原则进行,结合高考考点指出句中的得分点。)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通过以上检测,证明大家已经为学习这篇文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我相信这样大家就能更加深刻地去领会文章的内涵。
3、导做: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因为各班学情不同,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需要的课堂时间不可一概而定,教学时,有的班级仅有几个问题,教师抽查发现,学生不是会了,而是放弃了;也有的班级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学生能够提出和高考考点联系密切的问题,让我们很是欣喜。)
第二课时
学做思一、整体感知
1、导学: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含有“笑”的句子来。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导思:文中写了几次“笑”?是那几句?
明确:写了三次“笑”:① 蜩与学鸠笑之,
②斥鴳笑之,
③宋荣子犹然笑之。
3、导做:文章中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蜩与学鸠与斥鴳为什么要笑鲲鹏,宋荣子为何要笑文章提到的四种人呢?让我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吧?
学做思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1、导学:提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如有问题,师生再纠正。
师生共同探讨有关语句的诵读方法。
第二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五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
2、导思: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3、导做:作者对蜩与学鸠“笑”鲲鹏是怎样的态度?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
“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5、学生一齐背诵文章的前三段。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块既解决了本文的一大障碍“言”的问题,又借助文章中的三“笑”梳理了本文的思路,对于文章的大体意思有了整体的了解;并且一起探讨了文章的前五段,明白蜩与学鸠和鲲鹏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第三课时
学做思一、分析一、二段
1、导学:提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如有问题,师生再纠正。
2、导思:师生共同探讨有关语句的诵读方法。
第六段,应重读“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3、导做: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学做思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3、4段
1、导学:作者赋予鲲鹏怎样的形象呢?
明确:神奇莫测、雄伟的形象。
2、导思: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明确:斥鴳“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3、导做: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学做思三、重点讲解,质疑探究。
1、导学: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2、导思: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3、导做: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总结:
无论是嘲笑他人的蜩与学鸠,斥鴳,还是展翅高飞的鲲鹏;无论是有一定才智和修养的四种人,还是能够超然于世人毁誉、审定物我区分,辨明荣辱界限的宋荣子和御风而行、超然于世的列子,他们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共同点是“有所待”,还都算不得“逍遥游”。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应该追求的是“无所待”即“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你认为庄子能够达到“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吗?请写一篇300字以上的议论性短文,要有自己的观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2021学年逍遥游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逍遥游教案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五逍遥游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五逍遥游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1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1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五段,师生正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