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左传》,《左传》简介,史书三大体例,鉴赏分析全文,故事背景,烛之武其人,想一想,分析人物形象,知识点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退”活用为“使…退却”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转》的别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
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贰: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试分析。
第一段:秦晋围郑。从情节发展上看属于开端,交代背景,为下文铺垫。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 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pú)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 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若:如果。 使:派遣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为:做(什么) 已,同“矣”
而:承接关系连词,“才来”
是……也:是,代词,这。也,判断句的标志。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第二段:临危受命。 从情节发展上看属于发展。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二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亡:灭亡 使…灭亡。 使动用法。
有益于君:对您有好处,状语后置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执事:办事的官员,对对方的敬称
烛之武见到秦伯后,第一句话说什么了?其智慧体现在哪?
烛之武一见秦王,开口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一开始,烛之武就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使秦伯对烛之武消除敌意,产生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鄙:把…作为疆界,意动远:远方的国家,形作名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以:承接连词;目的连词之:助词,取独
3、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乏困:缺少的物资。形→名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4、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为:w èi 介词,给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之:位于主谓之间,取独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东:向东,在东面,名词作状语封:使……作疆界,使动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比较区分:东封 西封
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利用矛盾;讲究语言艺术。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于是,秦伯就率军回国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夫(f ú )人:那人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文公重耳返国即位。
晋文公为什么不进攻秦国军队?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对秦国心怀感恩之心,“义”作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舍 郑 (利于秦)
赐 晋 (负于秦)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息干戈。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请用简洁的语言(或一副对联)概括各段内容。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秦晋退兵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语言: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没有政治远见,善于听取意见;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而改
懂得领导艺术,但更多的是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政治度量、手段和风格, 他诚心求烛之武,因为他是郑伯,然而,不止于自责,他凭自己的权位向烛之武私加压力,发出威胁郑伯的话,绵里藏针
国家面临危难,佚之狐为何举荐烛之武?
语言: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身处乱世,生存不易。人如其名,佚之狐是一只狐。 烛之武或许也能说退秦师,但只身入虎狼之地,稍有不慎,首异处不说,还可能被牢牢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被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了个“伯乐”的美名。
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虽说牢骚太盛防肠断,但英雄也应该有自己的感情。 烛之武是生活人,他也会对自己早年不被重用有所抱怨。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怀才不遇,但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所以才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了然于心。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纾国难;一番善辩,情荡衷肠罢干戈。
佚之狐评价他: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一个为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一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一个审时度势的心理分析大师。
高超的语言艺术1、站在秦的立场,以退为进,博得秦伯好感2、抓住秦君趋利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3、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拔其盟,拉拢秦君4、预测未来,极言晋的贪得无厌,毁其盟约
晋文公:
隐忍不发,有着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没有感情冲动,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最终成就了霸业
秦伯: 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运用示例】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2.《只靠一张嘴》 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 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觑。 利诱,威逼,软硬兼施,对敌人晓以利害,以言词挑拨离间,争取同盟,达成胜利,甚于以刀枪战于人。 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天下权。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准备……
4.不得不说晋候是一个能屈能伸,有胆有识的人。一个拥有强大国力的君王,能在别人背叛的时镇定并作出理智的决定实属不易。而这一切应该说与他流亡时所经历的岁月有关吧。由走过的经历而慢慢滋生出内心的品质,不大喜也不大悲,因为知道生活的不易,如自己的遭遇般升沉荣辱。
3.当你进退两难,无法抉择时;当你尴尬时,不妨试着为自己找个台阶下。晋侯擅长为自己找台阶。当盟军背信弃义时,他不慌不忙地说:“失掉自己的盟友,是不理智的;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又反过来害人家,是不仁义的;用散乱的军队攻打整编的部队,是兵家所忌的!”这样既可以达到退兵目的,又不失颜面,实为明举!其实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摆脱尴尬。
5.话说:“人在江湖漂啊,哪能不挨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世间小人难测也。古语云:惟小人和女子难养也。余秋雨在《历史的暗角》中就曾说到:“他们是一团驱之不散又不见痕迹的腐浊之气,他们是一堆飘忽不定的声音和眉眼。”确实,小人是很复杂的,因为他很会阿谀奉承。在你的面前会把你捧到天上去,而在你的背后,会做鬼脸,挥拳。甚至会踢你一脚。秦伯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小人可以说是最长寿的人,但也会遭世人唾弃。
7.我是欣赏秦伯的,为他的深谋远虑,为他的惟利是图,会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都市是现实的,华灯熠彩,纸醉金迷。它的存在方式不再是迷梦般的天堂,而是真实的生活。就此来说,秦伯是明智的,为国之大利,为自己的国家能更长远更富强的走下去。“重利轻义”,而这所谓的义,也只不过是陌生人的一声问候般转瞬即逝而已。
6.利字当头,商人作风,不怕当场翻脸,就怕自己少一坨肉,尔虞我诈咱最在行。我想秦伯与烛之武订盟的时候一定一脸得意,但这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在情感和利益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呢?从这一点上,我不得不佩服秦伯果真是一代霸主,那帝王特有的霸气与胸怀。
8.乱世之中求生存之道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再要成就大事更是难于登天。然而,佚之狐做到了。他不是一只狐,而是一只鹰,一只有远见的鹰。他才是最后的大赢家。作为郑国大夫的他常伴君王左右,稍有不慎,就有被诛九族的危险。国家危难关头,当然需要他来支撑。退秦师那等惊险之事他当然不能直接做。于是便有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而佚之狐便是伯乐。
1、且贰于楚也。 贰: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7、行李之往来。 行李:
从属二主驻扎推辞假如把…当作边邑增加出使的人
8、共其乏困。 共: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11、又欲肆其西封。 肆:12、阙秦以利晋。 阙:13、秦伯说。 说: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夫:
通“供”,供给恩惠渡河延伸、扩张侵损、削减通“悦”,高兴(如果)没有那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已,通 “矣”,了。共,通 “供”,供给、供应。厌,通 “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知,通 “智”,明智,聪明。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2、古今异义
(1)东道主 (2)行李 (3)乏困 (4)夫人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古义:那人。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即东封郑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因人之力而敝之共其乏困
退,使动用法,使……撤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变薄弱。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昭公十六年》)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④约数。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⑤表处所。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 ④幽微,精妙。(例:微言大义) ⑤隐蔽,不显露。(例:见微知著) ⑥如果没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敝 ①坏,破旧。 (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谦词,敝人 。 ③疲惫。 (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损害,衰败。 (例: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目的,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 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此)
4、之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其 ①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② 吾其还也 (表祈使的语气副词) ③ 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B.子犯请击之C.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B.朝济而夕设版焉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意义 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于《左传》,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故事背景,公元前630年,课文串讲,概括第一段,史背景,B秦晋围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左传》简介,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城濮之战,特殊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背景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于《左传》,故事背景,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三点理由,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利用矛盾,善于揣摩心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