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展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师: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吧。“记承天寺夜游……”起——
生:“记承天寺夜游……”
师:可以了吗?那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寒山寺那一夜的钟声,让落榜的张继名垂千古;浔阳江上那一曲琵琶,让被贬的白居易泪湿衣衫;康河上那一支长篙,作别诗人徐志摩,化出漫天的云彩;承天寺那一夜的月光,到底又触动了苏轼怎样的情感?一起走进今天的内容《记承天寺夜游》。大家把课文翻到《记承天寺夜游》。”
师:“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期他写下了非常精彩的几篇文字:有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一篇游记就是《记承天寺夜游》。接下来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把这篇《记承天寺夜游》读一遍。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确、读通顺、第三个读出情感。一会儿,你可以来挑战哦!现在开始。”
(在教师强调下,学生由一开始整齐划一地读变为七嘴八舌地读)
师:“谁来挑战一下?”
(学生陆续举手)
师:“武鹏飞,你觉得你能达到朗读的哪一个要求?”
生:“全部。”
师:(面带微笑地)“是一还是二?”
生:“一二三。”
师:“好,那你先来试试吧。”
(生读全文)
师:“我来找一位同学点评一下,谁来做点评?”
(几位同学举手示意)
师:“郭立强。”
生:“我觉得他要求基本上达到,读得很准确,读得比较通顺,第三个读出情感方面,他大多数没有用到情感的基调,是一种很平平淡淡的,没有那种高高低低……”
师:“抑扬顿挫是吧?好请坐。我们先给这两位同学加上课堂表现分。”
师:“我们给他一个什么评价呢?”
(有学生说:“最佳点评小组。”)
师:“其实他是一个人。”
师:“再谁来挑战一下?刚才我们同学点评时说读得比较通顺,情感上那块基本上没有。那你能不能先来挑战第二个要求读通顺?谁来?”
(学生举手示意)
师:“刘佳鑫。”
(学生读课文,两个问句读出一点情感,但不太明显)
师:“好,再来找一位同学做点评。奥舒宇,你来点评。”
生:“我觉得他比武鹏飞读得好一点。”
师:“哪个地方?”
生:“就是问句他读出了反问的语气,他读得节奏也很明显。”
师:“好的,我们给他加1分。情感上也读出了一点点,就是两个问号处。好,谁还愿意挑战一下?能不能读到第三个层次?”
(学生举手示意)
师:“张嘉鑫。”
(学生读课文,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师:“再找同学点评一下,觉得这一次读得如何呢?”
生:“我认为张嘉鑫这次读得比较通畅,比较有感情。他还把文章分段来着。”
师:“分什么?”
生:“分层次。”
师:“确切地说,是给一些句子划了节奏。”
生:“他把握情感把握得好,把问号读了出来。”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这次全班齐读,一起来感受苏轼在这篇文章当中所寄寓的情感,看看大家能琢磨到多少。元丰六年起……”
(生齐读全文)
师:“你们觉得你们读得感情如何?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好不好?”
生:“没有达到朗读的第三个要求。”
师:“其实朗读是能够把握情感的一个途径,还有一个途径就是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通过疏通文意来进一步去感知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译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一会儿小组展示,现在开始。”
(有学生下意识地转过身去,教师及时提醒,这是自主翻译,不是小组合作翻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
师:“可以啦?哪一组来展示?”
(学生举手,跃跃欲试)
师:“刘佳鑫,你们组。以句号为界,一人一句。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翻译的过程中有没有你觉得不妥帖的地方,一会儿可以提出疑问。”
生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解开衣衫想要睡觉,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访张怀民。”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还没有休息,就相伴着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生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院子里的积水很清澈,水中有藻荇,这大概是竹柏的影子吧。”
生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生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师:“好。大家刚才在听他们翻译的时候你发现哪个地方有问题?”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觉得这句应该是院子里积满了水,水中水藻和荇菜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柏树的影子。”
师:“大家听他说的你有异议吗?”
生:“这句话中‘如’是好像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院子里好像积满了澄澈的水,好像在水中有藻荇在交横。奥舒宇翻译的‘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是‘也’的意思。”
师:“‘亦’是‘也’,‘未’是‘没有’。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我们现在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遍。”
(生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我们来看这个句子,刚才有同学说这个‘如’是好像,‘庭’是什么?”
生:“院子”
师:“院子里好像积水。那前文中有没有交代说今天晚上有下雨的迹象?或者说已经下雨了?院子里的水是哪儿来的呢?既然是院子里边有水,他们俩怎么可能‘相与步于中庭’?是不是苏轼写的时候写错了呢?还是——你的翻译有问题?这个句子到底在说什么?说什么像水一样澄澈?”
生:“月光”
师:“你怎么判断出是月光?”
生:“第一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的这个‘月色’看出当天晚上有月光。下面还说‘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认为这是月光照在竹柏上倒映下来的。”
师:“说明那天晚上的月光其实特别的——”
生:“亮,皎洁。”
师:“我们来看前面的时间。什么时间?”
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师:“十月十二日。满月在什么时候?”
生:“十五”
师:“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月亮基本上已经趋于圆满,所以这个月光肯定比残月要明亮得多也皎洁得多。所以他后边才会说——”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现在再来看这个句子,到底怎么翻译呢?把你想到的答案写到学案上面去。”
(师巡视学生翻译这个句子的具体情况,指导个别学生。随后将一位同学的学案放到展台上展示)
师:“我们来看我们同学对这个句子的翻译。”
(生读自己的译句)
生:“月光照映在院子里,院子里好像积了很多水。水中水藻和荇菜交错,大概是竹柏的影子。”
师:“她的这个句子翻译的和你翻译的出入有多大?刚才我们说这个句子里它的本体其实是什么?”
生:“月光”
师:“对,是月光,是月光照在院子里,院子里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澄澈透明。还有要注意这里边的‘交横’应该是?”
生:“交错纵横。”
师:“还有一个比较难翻译的句子就是最后一句,现在请将这个句子的译文写下来。”
(学生写翻译)
师:“冯昕悦。”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师:“听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你觉得翻译像这样的句子时,应该注意什么?你总结总结规律。小组商量一分钟。”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师:“可以了吗,总结了几条?”
生:“注意重点词,像‘如吾两人者耳’中的‘耳’在这里是‘罢了’。”
师:“‘耳’在今天是指的——”
生:“耳朵”
师:“那它是一个什么词?”
生:“古今异义词”
师:“所以我们翻译的时候,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还有吗?”
生:“省略句”
师:“省略句要干嘛?”
生:“要补完整。”
生:“还有倒装句”
生:“就是翻译的时候注意语序要调换。”
师:“语序要调换,要符合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说话的规律和习惯。老师在这儿也总结出这样的几条一起读一下。”
生:“①省略部分要补出②语序调整需考虑③古今异义必留意④人名地名可不译⑤联系语境很重要。”
师:“联系语境很重要,比如我们刚才说的——”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
师:“我们现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你能不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篇文章?现在是否已经可以窥探出苏轼内心那种很微妙的情感呢?一起再来读一遍全文。”
(生齐读全文)
师:“你们感觉跟第一次我们齐读时相比,有没有进步?”
生:“有”
师:“接下来,我们更上一层楼,通过文中具体的一些字词句,你来琢磨琢磨,苏轼在这一天晚上他到底内心的情感如何?再自读一遍课文。一会儿用‘我从XXX词句当中读出了当时苏轼的XXX心情,你看他XXXX’的句式说话。现在开始。”
(生自由朗读)
生1:“我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看出写这篇文章时苏轼在承天寺看到月色时的欢乐以及被贬之后的悲伤情感。”
师:“哪一个词最能传达出他的悲伤?”
生:“‘但’‘闲’”
师:“能不能用这种语气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
(生很投入,很有感情地朗读)
生2:“我选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苏轼贬官黄州后写的。从这个句子中我读出了苏轼的孤单。你看他想到没有和自己一起快乐的人,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
生3:“我觉得他有种怀才不遇的情感。我是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读出了他的怀才不遇。就是他的前面时风光无限的,20岁考进士的时候获取第二名,而现在却是一个闲人,只是徒有官名,没有实务。就是觉得自己虽然有这样的才华却没有事情做,所以是怀才不遇。”
生4:“我从‘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读出苏轼的惊喜和高兴。他本来是解开衣衫要睡觉的,但是看到月光照入门户,他又高兴地起来。”
生5:“我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读出了一个豁达的苏轼。因为他那时候被贬官黄州,后文还写道‘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是现在清闲,没有事可做,但是他还能在夜晚欣赏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美景,说明他豁达。”
生6:“我觉得他此时是很悠闲的。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他们晚上都没有睡觉,在院子里散步,是很悠闲的。”
(出示助读资料:
资料一: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资料二: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赤壁赋》
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临皋闲题》 )
(学生阅读助读资料)
生7:“我看出了一个很纠结的苏轼。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读出了他为官之后的状态,很闲。前面说他看到月色后高兴,这两点在同一个夜晚表现出来,是相对的情感,所以是纠结。”
师:“的的确确,承天寺那一晚的月光叫被贬的苏轼啊感慨万千,五味杂陈。那么在这个微妙的心境变化中,你到底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呢?大家结合我们之前看过的纪录片《苏东坡》阅读过的苏轼的诗词,给苏轼写一段话。”
(学生构思,写作)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的作品?”
(生举手示意)
师:“刘宾毓”
生:“苏东坡,我想对你说
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人生,淡然处之。
——题记
时常想,倘若能有幸与你同处一代,结为朋友,那该多好啊!
如今,只读你的诗文,便完成了一场跨时代的相遇。
西湖畔,有你驻足的身影,留下千古的名篇。密州林原之间,是你威武的英姿,气势磅礴。“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气势磅礴,荡气回肠!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人世间多少情,多少痛!只可惜你虽有意,可世道无情,一代文豪竟成“闲人”,遥远的黄州成了你被贬之地,雨中,我们看到了你的顿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只有你的豁然开朗,只有你崇高的人生理想。赤壁之下,多才之人也只能叹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纵然怀才不遇,纵使再被打压折磨,可菊残犹有傲霜枝。变的,有各色皇帝,各种党争,各式苦难。不变的,却只有一颗真心永远追随光明。
该是多么幸运,才让历史的长河中,漫漫长夜里升起一位如你这般散发光明的不朽偶像,感动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你的际遇让我们懂得,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一切苦难都是小事,只要坚守内心,就能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无愧于心,无愧于时代。”
师:“你确实是苏轼的知音。苏轼,在高高的庙堂之上,他是不幸的弃儿;群星熠熠的文坛之上,他是幸运的宠儿。一生被一贬再贬,而他,用诗词文章纵情高歌,用智慧通达,用从容乐观,走出了繁花似锦,也向了万古长青。让我们以苏轼为人生的高标,一路前行。下课!”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表格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表格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感悟,配乐朗诵,进一步体会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精读课文,学习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师生配乐共读,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