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区域协调 章末小结与测评 学案-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地理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0559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章 区域协调 章末小结与测评 学案-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地理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0559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章 区域协调 章末小结与测评 学案-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地理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05592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区域协调本章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快速提升阶段
②结构优化
③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④保障城市的供水饮水安全
⑤改善沿线地区的人居环境
⑥水资源开发问题
⑦水量统一调度
⑧流域生态治理
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⑩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⑪相关国家合作意愿上升
⑫经贸、投资、金融合作
⑬人文社会交流
[学思心得]
产业转移的分析方法 |
1.转移主体
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2.转移方向
(1)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2)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
(3)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4)严重污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3.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
由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
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4.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5.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趋势 | 原因 | 典型案例 |
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 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至我国的传统制造业由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原因有:一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二是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原有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 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不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代之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
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 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消耗少、污染少的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 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 |
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 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考虑,对一个产业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转移,同时将研发、制造、服务整体转移过来 | 苏州已经形成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 |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投资方式多样化 | 跨国公司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直接投资已不再是唯一的投资方式,跨国并购等方式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 上海近年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并取得成效 |
1.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
①为资金 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 ④为原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中两区域间产业转移 ( )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C (2)B [第(1)题,图为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图,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提供劳动力、原料,故C项正确。第(2)题,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不能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只能有选择性的进行承接,①错误;发达地区应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层次低的产业,比如劳动力密集型、原料密集型的产业,②错误,故D项正确。]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分析思路 |
1.综合开发思路
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1)河流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
答题思路 | 常用答题用语 | |
水能 | 水量 | 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
落差 | 河流落差大 | |
地形、地质 | 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水电站的建设 |
(2)河流的航运条件
答题思路 | 常用答题用语 | |
自然条件 | 地势 | 地势平坦,水流平稳 |
径流 |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降水均匀,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 |
冰期 | 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 |
通航里程 | 河道宽阔平直,通航里程长 | |
社会条件 | 经济 | 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
人口、城市 | 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客货运输量大 |
如长江的航运条件分析可从如下方面来进行: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利于通航;下游江阔水深,通航能力大;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流域宽广,大小支流多,河网密,通航里程长;流域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航运价值高;与铁路、海港相连,便于水陆联运、河海联运。
(3)水资源的利用
主要用于供水与农业灌溉。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主要靠修水库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采取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的方式。
除了以上分析的几点外,还可以结合流域其他资源状况、环境问题来分析:一般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角度分析,类似于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2.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目的
治理措施 | 治理目的 |
建设水利工程(河流上中游) |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
修建分洪、蓄洪区(河流中游) |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河流下游) | 防洪和航运 |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
2.长江以湖北宜昌和江西湖口为界,分为上、中、下游。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是位于长江上游的________水电站。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威胁是洪水灾害,造成长江中游洪灾多发的原因是________。(多项选择)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 ③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 ④修建水库、退田还湖
⑤陡坡开荒、围湖造田
(3)长江下游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简述综合治理长江下游地区环境污染的措施。
[解析] 第(1)题,长江上游地区因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第(2)题,长江中游地区洪水灾害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角度思考。 第(3)题,从防与治两方面分析。
[答案] (1)三峡 落差大 水量大
(2)①③⑤
(3)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控制环境污染等。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区域发展本章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区域发展本章综合与测试学案,共5页。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本章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本章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7页。
2021学年第二章 区域发展本章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章 区域发展本章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