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本课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展开1、学习《芣苢》《插秧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积极评价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教学重难点】
学习我国人民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理解劳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1.导读分析法。教师给出导读思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分析。
2.读写互促法。以阅读任务带动写作热情,以写作任务促进阅读深入。
【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阅读并完成《金版学案》P47任务一、任务二
【教学过程】
解读两首诗歌,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和意义,总结单元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说说所了解到的《诗经》。
【古代文化常识】
1.《诗经》
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文学常识积累】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如《插秧歌》。
【课堂研读】
①诵读《芣苢》,简要概述其中呈现了怎样的劳动场面?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参考答案】
《芣苢》:“芣苢”应当是古代劳动妇女在采掇车前草的过程当中所吟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诗歌读起来有一种紧张而欢快的气氛包含在里面,脑海不禁出现了这样的一幅图景:一群美丽的少女在田野里采掇着车前草,她们面带微笑,口中吟唱着动听的民歌,农事虽然紧张忙碌,但她们的内心却很快乐而幸福。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②诵读《插秧歌》,谈谈你能感受到的插秧的农耕风俗。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十分逼真地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全家上阵、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描摹细致,细节生动,描绘出了一幅雨中插秧的农耕风俗图画,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涩的生存状况。歌颂了农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课堂研讨】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阅读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
【参考解说】
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
【单元总结】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参考】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只要你努力,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出彩!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只要你敢想敢干、敢于追梦。只要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观,你就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个正确的劳动观就是: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就是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勤勉工作;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课堂小测】
请大家说出有关“劳动”的成语。(后面附上)
【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体现劳动场面、表现劳动者心情的诗歌,诵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写一首有关“劳动”的诗歌并设计好版面,下周一上交评比。
附:有关“劳动”的成语
有关描写劳动的成语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不稼不穑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饭来张口
指吃现成饭而不劳动
安家立业
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安营扎寨
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栅栏。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笔耕砚田
比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写为业。
不劳而获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戴月披星
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
耕耘树艺
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泛指各种农业生产劳动。
鳏寡孤独
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好逸恶劳
逸:安逸;恶:讨厌、憎恨。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糠菜半年粮
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粮食。形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
劳思逸淫
逸:安逸。指参加实际劳动,才能想到爱惜物力,知道节俭;贪图安逸就容易放荡堕落。
男耕女织
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指全家分工劳动。
摩拳擦掌
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胼手胝足
胼、胝:老茧。手脚上磨出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起早贪黑
起得早,睡得晚。形容辛勤劳动。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手足胼胝
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徒劳无功
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先难后获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五谷不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自食其力
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
安生乐业
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交能易作
谓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
劳筋苦骨
谓劳动繁重,使筋骨疲劳痛苦。
四体不勤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女织男耕
〖解释〗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指全家分工劳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解释〗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总结,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6.1 芣苢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1 芣苢教案设计,共3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学设计,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