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课后练习题,共9页。
吴均
【认识作家作品】
吴均(469-520),又名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代文学家。诗文自成一家,文辞清拔有古气,文字干净传神,常描写山水景物,,尤以小品文、书札见称,喜用两两相对的四字句,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艺文类聚》编于唐武德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性质的类质之一,保存了我国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七,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激趣导入文本】
同学们,你们听过“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句名言吗?你们看这山,一座座仿佛齐聚一处,直插云天,争相竞高竞远;你们看这水,细流则赛快马飞奔,缓流可比怡静处子。何所谓柔情万种?富春江给出了它的答案,那峰峦,是一种壮美之情;那鸟鸣,是一种和谐悠然之情;那水流,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变幻莫测的依人柔情;那游鱼,是飘逸灵动,游弋自如的生机逼人的色怀念革命之情。此情此景,也难怪南朝梁人吴均要这番赞叹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课文全解全析】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注释
[风烟]风和雾。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尽净,无余。
[天山]天和山,指晴空和青山。
[共色]同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色,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从,顺、沿、随。流,指江流。
[飘荡]漂浮移动。飘,漂浮。荡,游荡、移动。
[任意]随心所欲地任凭船所至。任,任凭。意,心情。
[东西]方向并非实指,指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往东、向东。西,往西、向西。
[自]从。
[富阳]市名,在富春江下游,现在属于杭州市。
[至]到。
[桐庐]县名,在富阳西南,富春江边,现在属于杭州市。
[一百]一百里。百,确数,十的倍数。
[许]左右、上下、大约,指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奇山]奇异的山。奇,奇峭。
[异水]秀水。异,奇异。
[天下]天底下,指全中国或全世界。
[独绝]独一无二。绝,没有第二个。
◎译文
(天空中),风停了,(江面上),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天与青青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江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解析
以上为文章第一层,总说富阳至桐庐间山水之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里以对句起笔,语景孕情,写登舟眺望的总体感受,视野开阔,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放舟江上的自由情态,景美人醉不由自我。“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点明了去向和路程,为下文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启发下文,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原文
水皆缥(piǎ)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ài)。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注释
[水]江水。
[皆]全、都。
[缥碧]青白色。缥,本义是青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青白色。碧,本义是青色美玉,这里指淡绿色。
[千丈]形容江水深深的。
[见]看见。
[底]水底。
[游鱼]游动的鱼儿。
[细石]细小的石头。
[直视]一直看下去。直,一直、直接。视,看。
[无碍]毫无障碍。形容水清澈透明。无,没有。碍,障碍。
[急湍]湍急的水流。湍,急流的水。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甚,胜过、厉害。
[猛浪]凶猛的巨浪。猛,凶猛、迅猛。
[若]像、好像。
[奔]奔马,飞奔的马。
◎译文
(富春江的)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骏马。
◎解析
以上为文章第二层,分写“异水”。先写江水的静态美:第一个奇异之处是颜色,“水皆缥碧”,抓住其“缥碧”的特点;第二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用“千丈”从深度上来突出其清澈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用动静交互从画面上来衬托清澈。再写水流的动态美:第一个奇异之处是速度,“急湍甚箭”,极言夸张,快如飞箭;第二个奇异之处是气势,“猛浪若奔”,描其比喻,势如奔马,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尽情地展示了富春江水的千姿百态,有力地表现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原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jìng )上,互相轩邈(miǎ),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 )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
[夹岸]夹江两岸。夹,紧靠在两旁。
[皆]全、都。
[生]生长。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负]凭借。
[势]山势。
[竞]争逐。
[上]向上。
[互相]彼此。
[轩邈]比高远,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争高]争着高耸。高,高耸,更高。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直。笔直。指,向上。
[千百]千百座,指无数个。
[成峰]形成山峰。成,形成。峰,山峰。
[激石]冲击着岩石。激,冲击,拍打。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作响]发出声响。作,发出。响,声响。
[好鸟]美丽的鸟。好,美丽的。
[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嘤嘤]鸟鸣声。
[成韵]和谐动听。韵,和谐之声。
[则]就。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婉转地叫,鸟鸣声。
[不穷]不停。穷,穷尽。
[百]表示多。
[无绝]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消失。
[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
[戾]到。
[天]天山。
[者]……的人。
[望峰]望见这里的山峰。望,望见。峰,山峰,高峰。
[息心]使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 息,使……平息。
[经纶]筹划、治理.
[世务]政务,国家大事。
[者]……的人。
[窥谷]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窥,看见。谷,山谷。
[忘反]流连忘返。忘,忘记。反,通“返”,返回。
[横柯]横斜的树枝。横,横斜。柯,树枝。
[上蔽]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边。蔽,遮蔽。
[在昼]在白天。昼,白昼,白天。
[犹昏]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犹,犹如,好像。昏,黄昏。
[疏条]稀疏的枝条。疏,稀疏。条,枝条。
[交映]互相掩映。交,交互,相互。映,掩映。
[见]通“现”,出现。
[日]太阳,阳光。
◎译文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木;高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美丽的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使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平息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出现阳光。
◎解析
以上为文章第三层,分写“奇山”。先从视觉角度写出第一个奇异之处是山势之形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运用神奇的想象力,赋予了大山无穷的生命活力。其次从听觉角度,写第二个奇异之处是山籁之声奇,有泉水“泠泠作响”,有百鸟“嘤嘤成韵”,有蝉儿“千转不穷”,有猿儿“百叫无绝”,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汇聚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接着从联想角度写出三个奇异之处是虚写山景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之奇,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鄙弃名利的思想。转而又从视角角度,补写出第四个奇异之处是山林之色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之景,营造了令人“息心忘返”的哲理境界,与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思维导图】
【思想内容探究】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
本文是骈文中写景精品,如一篇文笔清丽韵味隽永的小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画卷。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生动地再现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奇山异水间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
2.写景的文章,多是为了抒情。仔细阅读《与朱元思书》,举例说明,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本文中蕴涵着这样几种感情:①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如文章第二段写水,“千丈见底”是说其清澈透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其形态多变,迅猛无比。再如第三段写山,用“高山”、“寒树”、“泉水”、“鸟鸣”等组成一幅有形有色有声的图画,给人留下美的遐想。作者若不是对自然充满了热爱之情,绝对写不出如此动人的佳句。②对自由的渴望之情。如开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是说作者乘着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这种无牵无挂、轻松惬意的闲游生活不正是作者所渴望的吗?第三段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将山拟人化,写它们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更是把这种冲破束缚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③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之情。联系作者宦海浮沉的背景来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单单是从侧面描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3.本文在炼字上下足了功夫,请举例简要说明。
如用“奇”和“异”概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表现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
4.有人说,本文重在写“奇山异水”,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句显得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结尾一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起到反复渲染的作用,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承接文章开头四句,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5.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举例简要说明。
文中句式整齐富有变化,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而加上一些副词,使行文灵活自如,又富有疏宕谐婉的节奏。如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就以对句开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气势。又如在写动态水时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整齐的比喻句来形容水的急。在刻画山的特点时更是选用了“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疏条交映”等讲究对仗、声律的句子来写神奇的山峰。
【课后习题解答】
一、背诵课文。
提示:可采用画面想象法,如在背诵第一节时,可选择这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我们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幅幅画卷来。
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提示:水色(水皆缥碧)、水深(千丈见底)、水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突出了水之“异”的特点。
先从山自身写山之“奇”:山之高(皆生寒树——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再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之“奇”: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三、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在内容上,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历代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文体上,可以写游记散文,可以写导游词,可以书信,可以日记。在人称上,可以第一人称描述,或以游记者的口吻自述,或以富春江的口气自述;可以第二人称,向你推荐“自富阳至桐庐”的美丽风光。
【考场真题测评】
一、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风烟俱净(都)B.一百许里(许多)
C.皆生寒树(都)D.窥谷忘反(返回)
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用法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 )
A.猛浪若奔 B. 互相轩邈
C. 负势竞上 D. 猿则百叫无绝
4.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 。
5.阅读《与朱元思书》后,我们不禁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所呈现出来的美景而陶醉。假如中央电视台开展“我心目中的最美的地方”为主题的专题片,请你给杭州市富春江景区配以一段20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注意景物的特点和写景的顺序,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二、对比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选自吴均《与施从事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轩邈: (2)干:
2.翻译下列语句。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译文:
3.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
【甲】
【乙】
4.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一、1.D 【解析】D项应在“蝉”和“猿”后面停顿。
2.B(提示:大约)
3.D
4.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骏马。
5.参考示例:让我们乘着船儿顺着富春江水任意飘荡吧!看,晴空高爽,一尘不染。江岸开阔的地方,这一江春水多么像一块平铺着的绿丝绸呀,不是轻纱,透明的可以看到水底的游鱼细石呢。当船儿来到江岸狭窄处,这温柔的水忽然变成凶猛的骏马,一泻而出。远望两岸高山,连绵起伏,互比高远,群峰直指天空。弃船登岸,山中别有一番天地,淙淙的水声,婉转的鸟鸣,凄异的猿啼,组成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茂密的树木遮蔽了阳光,让这山谷更加幽深。这些景象真让人流连忘返呀。
二、1、(1)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2)连接
2.(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2)即使风雨交加,鸡鸣不已。
3.【甲】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乙】荡累颐物 悟衷散赏
4.示例:泉水激石,冷冷作响。【赏析】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冷冷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
【文言文小知识】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初中阶段常见的通假字有:
1、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2、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论语〉十则》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4、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5、便要还家,设酒X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6、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望岳》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三峡》
8、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9、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10、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1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马说》
1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马说》
1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马说》
14、其真无马邪 !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马说》
15、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16、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送东阳马生序》
1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岳阳楼记》
18、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19、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行路难》
2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3、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鱼我所欲也》
2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
2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26、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27、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课堂检测,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六句式为主,故也称四六文,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复习练习题,共7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1* 与朱元思书优秀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第12课与朱元思书练习题含答案docx、第12课与朱元思书练习题docx、第12课与朱元思书解析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