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
展开【课标解读】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本条“标准”属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教材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节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协调人地关系,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通过分析知道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提高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5.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教学难点】
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大熊猫生活在高山有竹丛的树林中,喜食竹类,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山区是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有许多林场在该区域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以后,国家明令禁止对天然林的采伐。108国道于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通车,2000年秦岭隧道开通后,原翻越秦岭主脊的干线公路被废弃。
1.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后,为恢复和扩展大熊猫栖息地,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议一议,这样做是否必要?
【推进新课】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猎文明——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原始的平衡)
2、农业社会——利用(改造)自然——局部不协调
阅读案例l:玛雅文明的消失
师:教师课件展示阅读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的相关材料,你认为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个案例说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人为原因)
师:对。玛雅文明的消失除了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生产活动有关系,与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无关系?
生:有。玛雅社会所处的环境是热带雨林,森林砍伐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生态破坏的速度。(自然原因)
承转:18世纪中叶,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而正当人们陶醉于自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时候,大自然也在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一时期,人地关系越来越呈现出不协调,人地关系迅速激化。
3、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全面不协调
【教师点拨】
矿山开采:“拿走资源,留下污染”的采矿方会造成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矿山生产导致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破坏地表和地下生态平衡系统,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矿区的大量开发,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地表并排弃大量的土石方,增加水土流失量,并导致河道泥沙大量增加、水库淤积,破坏水利工程设施。
高峡出平湖:埃及阿斯旺大坝于20世纪70年代竣工。表面上看,这座水坝给埃及带来了廉价的电力,控制了水旱灾害,灌溉了农田,然而,实际上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一系列灾难:由于尼罗河泥沙和有机质沉积到水库底部,使得尼罗河两岸的绿洲失去肥源,土壤日益盐渍化;由于尼罗河河口供沙不足,河口三角洲向内陆收缩,部分工厂、港有跌入地中海的危险;由于缺乏来自陆地的盐分和有机质,使得沙丁鱼的年获量减少;由于大坝阻隔,下游的活水变得相对静止,吸血虫病流行。
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改变了库区的自然环境;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诱发水库地震,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自然资源不能盲目索取,对自然环境也不能野蛮破坏。这样,“和谐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又称为人地协调论,它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一方面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社会,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革。21世纪以来,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又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为协调人地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活动探究】阅读教材P121的“活动”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2)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教师总结】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师: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呢?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追问:视频中主要反映了目前我们面临的哪些环境问题呢?
学生:雾霾、水污染、乱砍滥伐、过量开采煤炭、地面塌陷等。
点拨:“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让人们意识到单纯依靠科技去修复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预习情况检查】
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追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哪三个方面?
学生: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
追问: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哪三个基本原则?
学生: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
评价:大家对课本的阅读很仔细,预习得很不错。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过渡: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下面我们来一起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点拨: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同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都会确定一个主题,呼吁各国政府和人们为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根据大家对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认识,请思考下列环境日的主题分别体现了哪个或哪些原则呢?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2000年: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2018年:速战速决
学生:思考后回答对应的原则
教师点评帮助学生理解三个原则
【探究活动】
甲山村干部为了带领村民奔小康,想出一个致富的办法:利用当地的草山草坡放养黑山羊,待黑山羊长大后再卖掉。刚开始时,每家只养几只羊。几年后,每家都有了一大群羊,经济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几十倍。村民手里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由衷地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但是,由于过度放牧,该村的草场都被破坏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乙山村的自然环境与甲山村差不多。该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大力种植中草药,并在山脚下种植优质葡萄。中草药和葡萄都获得了丰收,村民收入比以前大幅度提高了,而且村里的山仍是青的,水还是绿的。村民们纷纷说,这才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阅读材料,结合《21世纪议程》,思考上述两种生产致富方式,哪一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哪一种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为什么?
提示:第二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第一种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因为第一种生产方式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掠夺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威胁。
过渡: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不少“金句”,下面从中选取几则进行整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角度,谈一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传统发展观念,往往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即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思考:
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危害?
2.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有什么益处?如何实施?
【教师点拨】传统发展模式,往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这使得人类的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途径:
(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环境污染的治理
(3)生态保护
因此,要努力将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活动探究】1.读图5-14,完成相关任务。
(1)查找相关资料,说一说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原理。
(2)除建设污水处理厂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循环利用水资源?
2.读图5-16,完成相关任务。
议一议,建材行业利用了哪些行业的废弃物?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什么作用?
过渡: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途径和模式。让我们先来深入了解一下循环经济。请大家结合图形思考,清洁生产有哪些优点?自己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点拨:同学们都说的很好,也很全面,其实清洁生产的优点我们可以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去回答和记忆,也很好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吻合。
师:我们再来看看生态农业,大家觉得它的优点是什么呢?
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工作重点包括: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严格保护耕地;
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
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的持续供给,环境的自我调节,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法律的有效约束,经济活动的良好组织,政府的宏观调控,各组织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民众的监督与参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活动探究】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通常都会多养些羊来谋取更高的收入,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共同承担。如此这般,悲剧就发生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结局是所有牧民都会破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过度砍伐的森林,污染严重的河流、大气等,都是上述“悲剧”的典型例子。结合所见所闻,试列举若干类似的案例。
(2)假如你是上述材料中的当事人,你又会怎么做呢?
【作业布置】
从大气、水体、植被、土壤等方面,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环境或生态状况。如果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你认为需要采取哪些治理举措?发展阶段
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技术手段
原始技术(石
器、木器等)
农业技术(青钢器、铁器、犁、耕作制等)
工业技术(机器、电器、社会化生产)
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
利用资源
天然食物
农业资源(主要是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
工业资源(主要是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
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可再生资
源
主要能源
薪柴
水力、风力
化石能源
新能源
人口特征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继而下降;死亡率不断下降;高自然增长率,然后下降
低出生率、低死
亡率、低自然增
长率
产业活动
采集、渔猎
农业
工业
信息产业、服务经济
对自然的态度
崇拜、敬畏
崇拜、改造
改造、征服
调节、适应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精品第3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精品第3课时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教学案例1,知识拓展1,知识拓展2,知识拓展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优秀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优秀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知识拓展,知识拓展2,知识拓展3,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教学案例1,知识拓展1,知识拓展2,知识拓展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