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05820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05820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四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四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引入,交流共享,反馈完善,反思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第3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口算。42×4= 72×7= 28×3=56×2= 47×4= 74×3=2.用竖式计算。13×12= 22×33=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3.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二、交流共享1.出示教材第5页例4。 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指导学生列出:24×53。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是求53个24是多少)2.探究算法。师:请同学们用已经掌握的算法试着算一算,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位。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出示算式进行讲评: 24×53= 2 4 × 5 3 7 2师:这里的72是哪个数乘哪个数的积?(3×24)用另一个乘数个位上的3乘24,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个位对齐。接下来应该怎么算?(用十位上的5去乘24)所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哪一位对齐?(十位)最后怎么算?(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学生尝试笔算,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如果这个学生计算有问题,就多请几名学生,然后让学生判断谁的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并帮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分析是哪一步出了问题。3.归纳小结。师:看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都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了,你觉得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归纳笔算时的注意事项:(1)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乘第一个乘数。(2)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的数相加。提醒注意: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乘后,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4.检验算式。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验算24×53。(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题目,每组对应完成1小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步骤。教师巡视时注意发现典型错例,指名上台板演,并让学生判断板演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判断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错误的题按错误的原因分成几类,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以及防止错误的方法。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组织学生反思:计算中有没有错误?前面分析的一些防止错误的方法在这里的计算中是否得到了运用?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3.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并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用竖式计算,最后集体交流。4.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4题。先指名读出商品的价格及问题,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学生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汇报。汇报:花最少的钱选择便宜的衣服,列式:25×48=1200(元);花最多的钱选择贵的衣服,列式:25×64=1600(元)。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二)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 18-8×3 4×5-10 学生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揭题:上节课我们在购物商场解决了小军和小晴的购物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36页例2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 提出问题: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引导:根据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什么?(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的价钱)题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什么条件? (2)思考:怎样求出一共应付多少元?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让学生先独立列式,再交流。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0÷5+12 12+40÷5 说说每一步列式表示的是什么? 这两道算式我们都先求的是什么?(一支钢笔的价钱) 明确:40÷5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12是一个订书机的价钱,相加表示一共应付的价钱。 那么我们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先算算式40÷5)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40÷5+12 12+40÷5 =8+12 =12+8 =20(元) =20(元) (3)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40÷5+12 12+40÷5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今天的这两道算式是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 明确:把乘法换成除法的,计算的时候也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列出综合算式,最后指名汇报交流。 学生列式:15-40÷5。 引导:在这个算式里,“40÷5”表示什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 追问:这道算式,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指名板演: 15-40÷5 =15-8 =7(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出上下两题哪一题的得数大一些,并说说估计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合理。 3.完成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全班汇报,教师结合学生错例适当追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苏教版一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交流共享,反馈完善,反思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苏教版一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题,出示目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三年级下册四 混合运算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任务导学,文本自学,课堂总结 激励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