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5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和谐共生课件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5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和谐共生课件PPT第1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5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和谐共生课件PPT第2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5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和谐共生课件PPT第3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5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和谐共生课件PPT第4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5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和谐共生课件PPT第5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5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和谐共生课件PPT第6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5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和谐共生课件PPT第7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5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和谐共生课件PPT第8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5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和谐共生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5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和谐共生课件PPT,共42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单,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解析】选C。A项,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 “对所有人一视同仁”。B项,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这个地方,主要是“更”字的使用导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项,曲解文意,“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表述,对人类的界定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句话“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可知人类自以为自己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点是错误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解析】选B。B项,分析不当,错在对二者观点异同的判断。事实上,二者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与材料二所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是一致的。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解析】选D。D 项,材料二的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选项D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强调的是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材料二第一段的首句是“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即中心论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材料二第一段末句“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说明立足点是“科学事实”,并且包含着两个“所指”。而材料三第一段“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从反面来说,人类肆意地破坏,最终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并指出根源就是人类没有摆正关系,自以为是主宰和统治者。
    答案: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2分)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2分)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次,作为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才能做到遵循自然规律。再次,懂得自然规律后,要尊重自然,热爱和保护自然。最后,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变害为利。答案:①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每点2分)
    【加固训练】(2020·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尚书·舜典》记载,上古时代舜就设置了一个管理山林川泽草木的官职叫虞,担任这个官职的人叫伯益。到夏朝时,就有了“三月遄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道德倡导。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大文明形态:一是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二是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三是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今天正在向第四文明形态过渡,即生态文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由此,国家出台了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任,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
      制度是写在纸上的硬措施,道德则是刻在心中的软约束。生态文明社会所要倡导的生态道德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和道德范式,它不仅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伦理评价,接受自我良心的审判。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不损害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禁止性原则。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人是自然的主宰”这一工业文明理念仍然广为流传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因此,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刘奇《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材料二  针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中国环境报》专访中国生态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红兵。  《中国环境报》:某些地区的人们嗜吃野味,说这是当地的传统民俗。请问传统民俗要背这个“锅”吗?
      陈红兵:对于有些人将吃野味归因于传统民俗的说法,要提高警惕,以免其混淆视听。诚然,传统上,我国某些地区有嗜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风俗,比如广州人食性较杂,除了吃猪、牛、羊、鸡、鸭、鹅、鱼、虾等,还喜欢吃蛇、鼠、龟、猴等。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民俗中又存在众多饮食相关的禁忌,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如山东民间有蛇、黄鼠狼、狐狸报复心强的说法,提醒人们不要随意伤害这些动物。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均有对待动植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内容,教育人们善待动植物。
      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反思:一是禁忌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俗中迷信的说法虽不可取,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我觉得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  《中国环境报》: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也有人强调,在现代社会,传统生态民俗缺失了保持生命力的土壤。对此,您怎么看?我们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
      陈红兵:大体而言,传统生态民俗就是传统民俗中体现的生态观念、生态环保实践及方式。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本身产生于民间,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适应民众思想情感形成的,有自身一整套传承、发挥作用的方式,因此能够有效地熏陶民众爱护自然、关爱生命的思想情感,规约民众的生态环保行为。  至于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只要农业生产还存在,传统生态民俗的许多方面就依然还具有价值,还应当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正是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才使我们重新反思、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摘编自王琳琳《疫情笼罩,更显生态民俗宝贵价值》)
      材料三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70%的新发传染病,均和食用野生动物有关。人类应从中吸取教训,画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因此,要有效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径,应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首先,强化生态法治基础,严格法律红线约束。2003年非典之后,“让野生动物远离餐桌”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但在过去的17年间,只在2016年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了修订,明确禁止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但像蝙蝠、水貂等可能大量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却并未列入其中。因此需要在法律层面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基础,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
      其次,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针对食用野生动物这类行为,最恰当、最适用的生态价值观念是“永久保护、杜绝食用”。其中关键一环在于需求侧的生态治理,应有效抑制消费端对野生动物的“虎视眈眈”。正如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所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同时,积极营造绿色消费的生态文化氛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概率及安全风险。 
      最后,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范式转型,最终要复归到人类这个行为主体自身的行动上。其中,政府、企业和公众是构筑生态行为主体的关键力量。建议落实政府对猎捕、杀害、收购、运输、买卖和滥食野生动物等行为的全链条监管责任,推动企业坚持不收购、不烹制、不出售、不经营野生动物,拓展公众监督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渠道,调动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构建以政府管治、企业守责、公众监督为特征的多元主体绿色行动体系,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新时代下的绿色行动新风尚。 (摘编自罗胤晨、包玉、文传浩《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落到实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古代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和道德倡导。B.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生态道德有全新的发展和要求,它既关乎个人素质又具有社会属性。C.传统民俗观念中的迷信成分虽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但给人们敬畏自然和生命带来借鉴和反思。D.只要画出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就能够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
    【解析】选D。画出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红线”,未必就能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是自然的主宰”的工业文明理念阻碍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因此急需培养生态美德。B.传统民俗中的饮食习惯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身体健康和善待自然有积极意义。C.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生态民俗中的合理要素仍有被发现和继承发展的必要。D.生态文明建设道阻且长,要想人人都能养成践行保护生态的道德风尚,仍然需要时间。
    【解析】选B。“传统民俗中的饮食习惯”错,范围扩大,原文说的是“中国传统民俗又存在众多饮食相关的禁忌,对于我们保护动物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于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B.山东省各地志愿者纷纷走进社区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C.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秘境之眼”栏目,用一个个镜头展现了绿水青山中动物的面孔和生存场景。D.吉林长白山管委会完善野生动物救助保护体系,加大巡山力度,对受伤野生动物及时开展救助。
    【解析】选C。不能证明观点,“秘境之眼”展现的是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20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践行生态文化理念,营造绿色生活氛围。②明确生态行为主体,构建绿色行动体系。(每点2分)
    5.当前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建议。(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课件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18 现代戏剧阅读专项练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18 现代戏剧阅读专项练课件PPT,共49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比较阅读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比较阅读课件PPT,共60页。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3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基础建设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3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基础建设课件PPT,共5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