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2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文化传承课件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6069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2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文化传承课件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6069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2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文化传承课件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6069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2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文化传承课件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6069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2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文化传承课件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6069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2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文化传承课件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6069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2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文化传承课件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6069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2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文化传承课件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6069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2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文化传承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2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文化传承课件PPT,共38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目前的融媒体环境,既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也有新旧媒体间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从本质上讲是以互联网新媒体为核心的多元化媒介环境。
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效性与实效性。融媒体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使其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获得显著提升。二是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变革创新,融媒体打破了旧媒介的生产方式和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融媒体解构、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使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三是具有多维性。传统文化的传播由单向的传统媒介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维交互传播模式,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
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平台,是基于“一网一台一馆”(中国孔子网、孔子网络台和儒家文化数字馆)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自上线以来,该融媒体平台实现了网站、微信、纸媒、APP等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打造了《儒学快讯》《儒学联播》《儒林论道》《孔子会客厅》《传承者》等多个品牌栏目。平台还利用线上线下,全面创新文化活动落地方式,成功举办了“全球同祭孔”“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等大型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进行线上线下传播,用全新的手段和模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摘编自李奕悦《融媒体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探析》)
材料二 融媒体不同于过去单一媒体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它实现了多种媒体形态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在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
融媒体能够有效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原型,使宣扬传统文化有据可依。作为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代表的文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光明日报》的《馆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蚀的结与解》说明了我国馆藏文物腐蚀严重,像敦煌莫高窟这些暴露在露天环境中的文物遭受的侵蚀更为严重。同样,面对时间的洗礼,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例如陕西的社火表演、剪纸艺术、皮影戏、秦腔、木版年画、泥塑等,它们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非物质文化,它们应该受到珍视和保护。融媒体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化、APP、H5、虚拟现实等技术完整保存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
融媒体能够拓宽宣扬传统文化的渠道,提升社会影响力。融媒体革除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手段单一的弊病,将媒体的传播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融媒体产品的多样化造就了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其中,文字、图片不仅能在传统纸媒上完美展现,更能通过客户端、APP等大放异彩;视频、音频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传播;H5技术不仅在视听上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还能够兼顾交互性和趣味性;现场云技术革新了传统的采编发场景,使得“同步时空,还原现场”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复原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等等。
融媒体还能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融媒体宣扬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展示与场景再现,而是在全新文化产品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创作者感情。例如,新华社陕西分社创新性推出“穿越秦朝,当你的品位遇上兵马俑”,利用H5软件,让用户通过涂鸦的方式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彩色兵马俑,使得原本已经褪色的兵马俑重换彩色新妆,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融媒体技术还可以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同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摘编自王硕刚、巨维博《融媒体视域下宣扬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材料三 目前,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各种新媒体技术、新文化理念营造出了全新、多元的文化传播环境,应该利用融媒体技术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之中,激发民众对历史和文化的热情,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和全球化传播。 在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依照以前的发展模式传承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文化发展潮流。必须以创新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各大媒体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博取关注,众多娱乐节目让人眼花缭乱,网络上各种恶搞短视频屡见不鲜,普通民众的品位变得越来越低俗不堪,这就亟待精英群体集体发声。知识分子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更应该肩负起引导传统文化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前进的义务。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只有与精英知识分子结缘,才能远离媚俗,才能准确地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原貌传达出来,又兼具娱乐性,满足当代人对文化的高层次需求。(摘编自张瑞丽《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它把不同的媒体进行全方位整合,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和多方面融合。B.融媒体语境下,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C.融媒体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而传统文化与融媒体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D.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把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激发民众热情,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解析】选A。B项,“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不构成因果关系,前者是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多维性”的体现。C项,“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无中生有。D项,“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条件关系不成立。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能实现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能用全新的手段和模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B.社火表演、剪纸艺术等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利用融媒体保护非物质文化比保护物质文化难度更大。C.利用H5技术的交互性和趣味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参与创作,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全新作品。D.在融媒体时代,媒体过分追求利益、普通民众品位低俗等问题亟待解决,精英群体更应肩负起引导义务。
【解析】选B。“利用融媒体保护非物质文化比保护物质文化难度更大”于文无据。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媒体融合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性的基础服务,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其传播的广度。B.将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在傩文化的保护、展示、商业应用等多个方面,使傩文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得以传承。C.《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受到一致好评,并掀起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D.借助“活力网格”融媒体平台,市民用手机APP上报各类问题,网格管理中心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及时反馈。
【解析】选D。材料二的论点是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积极的影响,“活力网格”融媒体平台与传统文化无关。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材料二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举例论证,列举《光明日报》的文章说明我国馆藏文物腐蚀严重,还列举了陕西的许多非物质文化等;从论证思路来看,第1段首先提出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积极的影响,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述融媒体有哪些积极影响,故全文是总分结构。答案:①论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结构,(1分)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并列阐述。(1分)②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2分)
5.融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在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概括出“媒体、传播者应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根据材料三“在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必须以创新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概括出“更新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根据材料三“普通民众的品位变得越来越低俗不堪,这就亟待精英群体集体发声”概括出“普通民众自觉提升文化品位,增强辨识能力”;根据材料三“知识分子……更应该肩负起引导传统文化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前进的义务……满足当代人对文化的高层次需求”概括出“精英群体应引导传统文化向着良好方向发展”。
答案:①媒体、传播者应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②更新理念,创新发展模式。③普通民众自觉提升文化品位,增强辨识能力。④精英群体应引导传统文化向着良好方向发展。(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什么是审美现代性呢?如果简单地望文生义地推论,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这样的解答: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是一致的,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事实并非如此。审美作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并不肯定现实,并不与现实相一致,而是超越现实,甚至否定现实,审美的自由品格和超越本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之中。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这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并不一致,它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
由于现代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审美现代性同样体现为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审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体现于大众审美文化中。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众审美文化兴起,它包括通俗文学、流行艺术、大众化的影视作品,也包括商业化的产品设计和包装、时装、广告,等等。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审美现代性,具有两重性,一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亲和性;一为对感性现代性的差异性、超越性。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借助市场经济,使自己商品化,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力。最终,也就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还具有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使大众
审美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使物质消费带有某种精神性;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鄙俗性,使低俗文化品质有所提升。总之,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重性始终存在,二者相反相成,构成感性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是精英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科学主义以对自然的征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并且带来技术对人的统治(技术异化),从而威胁人的自由;人本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的价值,但是也导致个体生存根据的丧失、生存意义的迷惘。现代性的消极面意味着需要一种反思批判力量,以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持自由精神。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典范承担了这个任务。它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沦,从而成为一种拯救力量。
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形成了相容互补的关系。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都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性的契合及对现代性的升华,有利于增进人的现实幸福;而精英审美文化对现代性的抗争有利于恢复精神的自由。所谓互补性,是指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长处与短处可以互相弥补,大众审美文化可以弥补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偏向;而精英审美文化则可以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低俗化偏向。必须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不能以片面的态度看待其中任何一种,尤其要克服歧视大众审美文化的态度。(摘编自杨春时《审美现代性与大众审美文化》)
材料二 审美现代性对日常经验的否定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积极作用的背后也隐含着某些值得思考的负面因素。首先,审美现代性在批判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和惰性时,往往夸大了其负面功能,甚至是不加区分地反对一切非艺术的生存方式和理性功能。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极端化,良莠不分地统统加以拒绝。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现代性自身的极端性和激进色彩。其次,在颠覆和否定日常经验和生活的同时,审美现代性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虽然艺术不再是日常现实的模仿,不再是熟悉生活的升华,
但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暴露出来。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显得十分脆弱,艺术与公众的纽带被割断了。所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主义艺术的那种“文化精英主义”色彩。退一步说,即使我们承认现代主义艺术所主张的审美现代性确有批判颠覆启蒙现代性之工具理性的功能,但由于远离普通公众,远离日常社会生活,这种批判和颠覆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小圈子里的游戏而已。最后,否定、批判和颠覆多于建设,这恐怕是审美现代性的另一局限。启蒙理性尽管有问题,但必须承认,没有这种启蒙,社会文化就不可能获得巨大的进步,甚至连审美的现代性也不可能。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审美现代性是受惠于并发源于启蒙现代性的。它作为
后者的对立面,尽管暴露了工具理性的压抑性质,但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建设性地去除糟粕保留精华等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摘编自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具有自由品格和超越的本质,因而使审美现代性具有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B.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属性,使其能够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及其鄙俗性。C.精英审美文化在本质上是反现代性的,承担着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持自由精神的任务。D.审美现代性割断了艺术与公众的纽带,完全丧失了批判和颠覆工具理性的功能。
【解析】选C。A项,逻辑关系不当,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可知“审美现代性”与“审美具有自由品格和超越的本质”无因果关系,B项,原文“大众审美文化……审美属性使大众审美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选项去掉了“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大众审美文化审美属性的作用。D项,根据原文,审美现代性没有“完全丧失了批判和颠覆工具理性的功能”,只是其批判和颠覆的作用小,“充其量不过是小圈子里的游戏而已”。另外,“审美现代性割断了艺术与公众的纽带”这一观点是材料二就“审美现代性对日常经验的否定”的负面意义而言的,从材料一看,审美现代性特别是大众审美文化,没有割断艺术与公众的纽带。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众审美文化作为审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体现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与亲和性。B.科学主义带来技术对人的统治,人本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二者的对立实质上是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对立。C.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各有独立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各有不足,只有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D.审美现代性本身是启蒙现代性的产物,它并不能独自解决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不能片面夸大它的功能。
【解析】选B。根据前后文可以判断出作者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例子,是为了论证“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也就是原文所说的“现代性的消极面”。所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属于现代性思潮,都不能代表审美现代性。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精英审美文化特性的一项是(3分)( )A.实用性 B.反叛性C.典范性 D.超世俗性
【解析】选A。根据原文,“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需要一种反思批判力量”等表述体现出审美现代性的反叛性。“它是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典范承担了这个任务”体现出其典范性:“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沦”“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偏向”,可见它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形而上思考。引导人体悟生存的真义,体现出超世俗性特点,而“实用性”则是大众审美文化的特点。“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借助市场经济,使自己商品化,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力”。
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设问开篇,在与现代性的对比中,提出审美现代性的反思超越特点,②然后分别论述审美现代性的感性与超感性两种表现形式,以及二者相容互补的关系。(每点2分)
10.综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你对“审美现代性”的认识。(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比较阅读课件PPT,共60页。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3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基础建设课件PPT,共52页。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1 信息性阅读专项练•科技创新课件PPT,共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