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之观点评价探究题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之观点评价探究题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材料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活动 落实关键能力 明确答题要点 准确把握角度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内容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就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评价文本观点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准确把握从以下四个角度入手:
【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荒漠化(desertificatin)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受荒漠化影响人口多。沙区是我国贫困县和贫困人口的重点分布区域,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290个在沙区,占到35%,全国7 000多万贫困人口中有超过2 000万主要生活在西北荒漠地区,占到近30%。沙区贫困的根源在于土地沙化,不从根本上遏制土地沙化,就无法铲除“穷根”,也难以摘掉“穷帽”。 荒漠化防治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实施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选编自百度百科等网站
材料二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对此,他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我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
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论语》云:“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
为工作方式,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好,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选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摸索,在科研人员、林场工人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草方格沙障成为铁路通车初期的主要固沙方式。据中卫市林业生态建设局下属的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唐希明介绍,长流水沙治项目区从2013年开始建设,规划扎设草方格42万亩,目前已完成36万亩,高峰期每天同时能有800多人在扎。
目前以扎草方格为主业的人,范围也从中卫扩大到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地,人均年收入有六七万元。因扎草方格需要,过去农民收割完庄稼后废弃的麦草、稻草也成“宝贝”了。“以前雇机器收割小麦要给别人钱,现在不但有人免费过来帮我们收割,每亩还要支付二三十元的麦草钱。”郑自华说。 以麦草方格为基础的治沙模式,在守护包兰铁路畅通的同时,也阻挡了风沙向城市侵袭,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铁路保住了,城市安全了,但中国乃至世界的荒漠化威胁依然存在。
2014年第五次监测结果数据显示,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62.3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1.16万平方公里,净减少12 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 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2.12万平方公里,净减少约9 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约1 980平方公里,与第四次监测期内的年均减少1 717平方公里相比,减少的幅度有所增加。目前,我国平均每年在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方面投入800亿元人民币以上,占西部国内生产总值的3.6%,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如此巨大,可谓举世罕见。——选编自《中国林业网》等网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造成荒漠化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自然原因,一个是人为因素。B.经过对荒漠化的长期治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比例一直呈持续下降状态。C.我国荒漠化治理成就巨大,但是我国荒漠化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荒漠化治理仍然任重道远。D.荒漠化治理的最大成就,是让荒漠区麦草、稻草变废为宝,使制作草方格沙障也成为一个产业。
【解析】选D。荒漠化治理的最大成就,不是“让荒漠区麦草、稻草变废为宝,使制作草方格沙障也成为一个产业”,而是阻止荒漠化蔓延,进一步减少荒漠化面积,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荒漠化治理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荒漠化面积逐步减少,我国贫困县和贫困人口也将逐渐减少。B.荒漠化治理要防治结合,在荒漠化地区,重点是加大治理力度,在非荒漠化地区,则要预防荒漠化。C.建设生态文明要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最终不再索取。D.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解析】选C。“最终不再索取”错,人类不能做到对自然不索取。
3.下列选项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一项是(3分)( )A.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B.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D.《论语》云“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古人云:“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解析】选D。A、B、C三项都可作为“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论据,D项则主要表现我国古代的仁爱思想和以节俭为美、珍爱物力的观念。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递进式结构:第一段提出论点: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三、四段论证论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第五段呼应开头,得出结论: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2)例证法: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在我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引证法:《论语》云:“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答案: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递进式,按照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证。②在论证方法上采取了例证法和引证法。(每点2分)
★5.结合文本的理解,对我国下一步荒漠化治理提出你的建议。(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目的在于引导考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展开推断、联想,形成自己的观点。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观点明确、符合事理即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1讲 观点评价探究题——合理评价深入探究 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材料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之:观点评价题突破课件(28张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模拟原题,突破要领,即时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之概括分析题课件PPT,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角度五比对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