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课程基本信息课题全等三角形 教科书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年6 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发现现实世界中的全等现象,概括全等形的概念.教学重点: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由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推导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同时体会图形的运动变化.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3分钟引入找一找下面图案中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 能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探究:把一块三角尺按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的纸板和三角尺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的? 可以看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请同学们注意:我们的研究对象,已经“升级”为两个图形了.我们关注的,是它们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它们能否完全重合.如果能,它们之间就是全等的关系,这两个图形,就叫做全等形. 9分钟新课既然生活中存在丰富的全等形,当我们准备研究它们时,从哪种全等形开始研究呢?三角形,因为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封闭图形.我们之前的学习中,对三角形也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全等形的概念,我们容易得到: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思考 在图(1)中,把△ABC 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在图(2)中,把△ABC 沿直线BC翻折180°,得到△DBC.在图(3)中,把△ABC 绕点A旋转,得到△ADE.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通过观察,同学们不难发现,它们依次通过向右平移、向下翻折和绕点A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故是全等的关系.用变换的视角观察图形,同学们有没有感到,原来静止的图形,现在好像“活”了,动起来了.我们能动态地感受到变换前后,两个图形是怎样重合到一起的,还能辨析出重合前后的顶点、边和角.其中,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请大家再试着看这三幅图:图12.1-2(1)中,△ABC和△DEF全等,记做△ABC≌△DEF。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 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 同学们一定发现,对应顶点确定了,对应边和对应角就很容易顺势找到.我们在字母书写时,一定要对应着写,一旦严格记做△ABC≌△DEF,就隐含着确定了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字母顺序变了,对应关系就改变了. 同学们再试着在图12.1-2(2)(3)中,找到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并写成△***≌△***的形式. 图(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我们可以这样说: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这就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这条性质,实则对“完全重合”这一文字语言进行了数学化表述.“完全重合”说明什么呢?说明“一模一样”.都哪儿一样呢?我们靠几何元素的数量关系去刻画它们. 这样,我们在推理得到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的论证中,又多了一条路径——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说明。12分钟例题讲解【例1】如图,△ABC≌△CDA,AB和CD,BC和DA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本题复习、巩固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 总结确定对应边、角的方法:法一:题目中有明确的符号表示,如△ABC≌△CDA,靠字母排列的位置对应寻找; 法二: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的符号表示,可以从边的长短、角的大小出发.只有长度相同的边才有可能成为对应边,大小相等的角,才有可能成为对应角;法三:从图形的生成过程出发,动态思考一个三角形是如何运动变换和另一个三角形重合的,此法能充分锻炼同学们的空间想象,也能动态感受图形是如何重合在一起的.本题的变换相对简单,可以看成是两次翻折,如上面一组图;或者,看成△ABC绕AC中点旋转180°.观察变换的方式虽不同,但最终都能使得两图形重合.练习:如图,△ABN≌△ACM,∠B和∠C是对应角,AB和AC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解:对应角还有:∠BAN与∠CAM,∠AMC与∠ANB对应边还有:AM与AN,BN与CM 同学们用的是哪种方法呢?先选自己容易做对的方法,再慢慢尝试其他方法.如果是变换的角度,可以看成是△ABN沿过点A且垂直BC边的垂线为对称轴翻折,得到△ACM, 【例2】如图是两个全等三角形,图中的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边长,则∠1等于多少度? 本题利用全等的性质求解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要求解右图中的∠1,它是b、c两边的夹角,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我们能够推得,左图中b、c两边的夹角,即是∠1的度数.或者,把∠1看作是没有标注字母的边的对角,而这条边,由全等的性质可知,应为左图中的边a,所以,求边a对角的度数,即为∠1的度数,结果是一样的.根据三角形内角和180°,很容易计算出答案.答案:66°. 【例3】如图,△EFG≌△NMH,∠F和∠M是对应角,在△EFG中,FG是最长边,在△NMH中,MH是最长边. EF=2.1cm,EH=1.1cm,NH=3.3cm.(1) 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2) 求线段NM及线段HG的长度.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题目的条件较为复杂,我们先把已知条件标注在图上(如下图所示),要求解的两条线段用“?”标识出来.这样一目了然,便于集中精力,依靠图形特点进行解答.这个过程被称作“条件上图”,它也是我们今后在几何学习中的需要养成的好习惯. (1)的解答与前面的题目类似,同学们选择一种方法即可.老师仍从变换的角度观察,△EFG绕EG边上一点旋转180°得到△NMH.剩余的对应角为:∠E与∠N,∠EGF与∠NHM对应边为:EF与MN,EG与NH所以,MN=EF=2.1是容易得到的.题目的难点在求解HG,它不是三角形完整的边,不能直接应用性质求解. 我们一起画思路图 或者 第二种思路就略显繁琐了.可见,同一个问题,我们在分析时,要学着尝试选择用较为简洁的方法. 我们用第一种思路把求解HG的步骤书写一下.解: ∵△EFG≌△NMH,HN=3.3∴GE=HN=3.3∵HG=GE-EH, EH=1.1∴HG=3.3-1.1=2.21分钟小结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几何的学习又有了一条新的脉络:我们现在的研究对象已经不局限在一个图形里,而是扩充到研究两个图形(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全等,就是两个图形间,最为特殊且基本的关系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推得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的等量关系,这也是我们几何研究的重点。对全等形的研究,全等三角形只是一个引子,同样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同学们可以尝试推广到一般情形,继续研究。 作业1.如图,△ABC≌△DEC, CA和CD, CB和CE是对应边. ∠ACD和∠BCE相等吗?为什么? 2. 如图,△AEC≌△ADB,点E和点D是对应顶点.(1)写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2)若∠A=50°,∠ABD=39°,且∠1=∠2,求∠1的度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人教版12.1 全等三角形教案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12.1 全等三角形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上册12.1 全等三角形教案,共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