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展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角边角”,“角角边”.(重点)
2.能运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重点)
3.“角边角”和“角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适合“角边角”判定方法的条件的寻找.(难点)
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例1、 如图,AD∥BC,BE∥DF,AE=CF,求证:△ADF≌△CBE.
探究点二: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有关问题
例2、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求证:(1)△BDA≌△AEC;(2)DE=BD+CE.
尝试应用
1. 如图,玻璃三角板摔成三块,现在到玻璃店在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板,最省事的方法( )
A. 带①去 B. 带②去 C. 带③去 D.带①②③去
2. 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ACD的条件是( )
A. AB=AC B. BD=CD C. ∠B=∠C D.∠BDA=∠CDA
3. 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
①;②;
③;④.
其中,能使的条件共有( )
A.1组 B.2组 C.3组 D.4组
4.如图,,,,结论:①;
②; ③; ④.
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A
E
F
B
C
D
M
N
第4题图
5. 如图,在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D≌△ACD的是( )
A.BD=DC,AB=AC B.∠ADB=∠ADC,BD=DC
C.∠B=∠C,∠BAD=∠CAD D.∠B=∠C,BD=DC
6.如图,已知中,, 是高和的
交点,,则线段的长度为( ).
A. B. 4 C.D.
第5题图
第6题图
7.如图,直线 L过正方形 ABCD 的顶点 B , 点A、C 到直线 L 的距离分别是AE=1 ,CF=2 , 则EF长
8.如图,点分别在上,且,.
求证:.
9. 如图,已知AC平分∠BAD,∠1=∠2,求证:AB=AD
10. 如图,Rt△ABC中,∠BAC=90°,AB=AC,分别过点B,C作过点A的直线的垂线BD,CE,垂足分别为点D,E.若BD=2,CE=3,则AE= ,AD= .
11. 如图,有一块边长为4的正方形塑料摸板,将一块足够大的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点,两条直角边分别与交于点,与延长线交于点.则四边形的面积是 .
E
A
D
B
C
A
D
F
C
B
E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如图,两块完全相同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且∠DAB=30°.有以下四个结论:①AF丄BC;②△ADG≌△ACF;③O为BC的中点;④AG=DE: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13. 已知:如图,∠ABC=∠DCB,BD、CA分别是∠ABC、∠DCB的平分线.求证:AB=DC
14.如图,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前提下,要使△AED≌△AFD,需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并给予证明.
B D C
A
E
F
15. 如图,已知点在线段上,,请在下列四个等式中,
①AB=DE,②∠ACB=∠F,③∠A=∠D,④AC=DF.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并予以证明.(写出一种即可)
已知: , .
求证:.
C
E
B
F
D
A
证明: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八年级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3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3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与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