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习题课件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习题课件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习题课件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习题课件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习题课件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习题课件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第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习题课件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第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习题课件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第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习题课件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第8页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习题课件 期末复习提升 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部编版本册综合复习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秦孝公,统一全国,民族交融,禅让制,分封制,郡县制,见习题,答案A,答案D,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思维导图中①②对应的人物和制度分别是(  )A.夏桀 世袭制 B.夏桀 禅让制C.启 禅让制 D.启 世袭制
    2.【郑州期末】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中央权力由弱变强 B.统治者权力逐渐衰落C.地方权力不断扩大 D.等级观念逐渐消失
    【点拨】图一体现的是分封制,图二体现的是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由图一到图二,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故选A。
    3.下列是生活在公元前351年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的故事,以下各项不可能发生的是(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立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B.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几年后,因粮食喜获丰收,国家免除了他的徭役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所有土地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
    【点拨】结合题干的时间信息“公元前351年”分析,这时期商鞅变法已经实施,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没有奖励商人的措施,故选D。
    4.张华同学在编排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时,为商鞅设计了下列言论,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C.保留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点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不是保留,因此应选C。
    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C.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D.采取了恰当的措施
    【点拨】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因此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也获得了成功。符合题意的是B。
    6.【德州乐陵期末】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交融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拨】A、B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C是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
    7.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思想创新】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上的何种局面?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百家争鸣。 孔子。 “仁”。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当时应用何种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出现于何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牛耕。 春秋后期。 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政策创新】 材料三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得到谁的支持?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事件有何关系?最能反映该事件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 秦孝公。 因果关系: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商鞅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是什么。
    (5)请你谈谈对创新的认识。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促进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
    8.【2020•滁州期末】中国古代的许多改革都推动了历史发展。七(1)班就“古代改革”举办主题探究活动,请你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栏目一:改革助称霸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1)材料一反映的改革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这一目的最终有没有实现?举一个例子加以证明。
    实现了。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栏目二:改革助统一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君改革的主要措施。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倾邻国而雄诸侯”。
    栏目三:改革助进步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该改革有何历史意义?综合材料一、材料三,说说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几种。
    图一: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语;图二:改鲜卑姓为汉姓。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民族间的战争、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栏目四:改革中的感悟(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改革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改革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国家强盛的保证,我国应坚持改革,勇于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9.【滨州无棣期末】202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2周年,4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也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怀揣梦想,锐意进取,居安思危,方得永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事末利(工商业)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谱牒)。——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的哪项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事件中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形成的关键措施。
    商鞅变法。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或奖励军功)。 承认土地私有(或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 丞相。
    (2)请说出材料二中这套制度的名称。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置的哪一官职掌管行政?
    材料三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秦始皇。 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3)材料三中“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是哪个帝王开创的?从材料三可见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4)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勤与惰、明与昏、仁与暴往往和国家的兴与亡有着很大的关系。请分别说出一个导致国家兴和亡的帝王。
    兴——大禹、商汤、汉景帝、汉文帝、汉武帝等;亡——夏桀、商纣王、秦二世等。(分别举出一位即可)

    相关课件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专题三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复习知识专题三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教学课件,共33页。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专题三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复习知识专题三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教学课件,共47页。

    中考总复习历史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历史专题三 改革与制度创新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热点链接与解读,考点速览,考试预测,突破训练,·1·,·2·,材料五,材料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