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预习学案第1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预习学案第2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预习学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学案设计,共10页。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子典范。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资料链接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原文与翻译
    名句赏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赏析: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赏析:这几句话是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赏析:这几句话是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赏析:这几句话是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赏析:“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中心思想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重要,说明人应该“舍生取义”、保持“本心”的道理;然后通过对比论证,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要失去“本心”
    写作特点
    1.比喻论证。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来设喻,得出的结论是“舍鱼儿取熊掌者也”,以此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显得通俗形象。
    2.举例论证。作者举出“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典故事例,有力证明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3.对比论证。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善用排比。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5.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了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知识积累
    字音字形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尔(cù)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着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所识穷乏着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
    1.一豆羹
    古义: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类植物。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好处。
    今义:增多。
    3.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停止,放弃。
    今义:已经。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动词,是。
    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6.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响器,中空,用钢或铁制成。
    一词多义
    1.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
    由是则可以辟患者而有不为也(动词,为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
    2.得
    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
    所识穷乏着得我与(动词,感激)
    3.之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4.而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5.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所识穷乏着得我与(语气助词,通“欤”)6.与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着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用作动词,感激)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鱼我所欲也(倒装句,“……也”表判断)
    (2)万钟于我何加焉(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古今对译
    注释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舍鱼 而
    (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
    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 欲
    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喜爱
    也 。 二者 不可 得兼, 舍
    的东西,(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好)舍
    生 而取义者也。 生 亦 我 所 欲,
    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东西,(然而)
    所欲 有 甚于 生 者 ,故 不 为 苟得
    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
    EQ \\ac(○,1)也 ;死 亦 我 所 恶 , 所 恶 有
    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我厌恶的事情
    甚 于 死者, 故患 EQ \\ac(○,2)有所不辟 EQ \\ac(○,3)也。如使 EQ \\ac(○,4)人之所
    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喜爱
    欲 莫 甚于 生, 则 凡 可以 得 生
    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
    者 何 不 用 也 EQ \\ac(○,5)?使 人之所 恶 莫
    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假如人们厌恶的事情没
    甚 于 死者,则 凡 可以 辟 患 者 何
    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什
    不 为 也?由 是 则 生 而
    么不可以采用的呢?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
    有 不 用 也,由 是 则 可以 辟患 而有不
    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避祸,但有人
    为 也。是 故 所 欲 有甚于生 者,
    不这么做。这是因为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所 恶 有 甚于 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们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
    人 皆 有 之, 贤者能勿丧 EQ \\ac(○,6)耳。
    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评析:第一部分(第1段):论证为人应“舍生取义”,说明重义之心人皆有之。
    一箪 EQ \\ac(○,7)食,一豆 EQ \\ac(○,8)羹,得之则生,弗得 则 死。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
    呼 尔 而 与 之 EQ \\ac(○,9), 行 道
    亡。(可是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即使)过路
    之人 弗 受;蹴 EQ \\ac(○,10)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接 EQ \\ac(○,11)也。 万 钟 EQ \\ac(○,12)则不辩 EQ \\ac(○,13) 礼 义而受之 ,
    受。对于丰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
    万 钟于我 何加 EQ \\ac(○,14)焉! 为
    了。(那么)这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EQ \\ac(○,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EQ \\ac(○,16)?
    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从
    乡为 身死而不 受 EQ \\ac(○,17),今 为
    前(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
    宫 室 之美 为之;乡 为 身 死
    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仪”),宁肯死
    而 不 受,今为 所识 穷乏者而为之;
    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有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乡 为 身死 而 不受 ,今
    先前(为了“礼仪”),宁肯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
    为 所 识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 不 可 以
    却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
    已 EQ \\ac(○,18) 乎 ? 此 之谓 失 其让它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
    本心 EQ \\ac(○,19)。
    本性。
    评析:第二部分(第2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人的“本心”,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EQ \\ac(○,1)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EQ \\ac(○,2)患:祸患,灾难。
    EQ \\ac(○,3)辟:通“避”,躲避。 EQ \\ac(○,4)如使:假如,假使。
    EQ \\ac(○,5)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EQ \\ac(○,6)勿丧:不丢掉。
    EQ \\ac(○,7)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EQ \\ac(○,8)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EQ \\ac(○,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EQ \\ac(○,10)蹴(cù):用脚踢。
    EQ \\ac(○,11)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EQ \\ac(○,12)万钟:这里指高位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EQ \\ac(○,13)辩:通“辨”,辨别。
    EQ \\ac(○,14)何加:有什么益处。
    EQ \\ac(○,15)奉:侍奉。
    EQ \\ac(○,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EQ \\ac(○,17)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
    通“向”,从前。
    EQ \\ac(○,18)已:停止,放弃。
    EQ \\ac(○,19)本心:天性,天良。

    相关学案

    初中人教部编版鱼我所欲也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鱼我所欲也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背景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读精练,主题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10*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0*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设计,共10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