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测评2 匀变速直线运动—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科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检测
展开1.(4分)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下列哪些读数符合有效数字要求( )
A.1.502 m B.1.621 4 m
C.12.40 dm D.4.30 mm
B [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应准确到毫米,在毫米之后应估读一位;1.502 m=150.2 cm,准确到1 cm,故A错误;1.621 4 m=162.14 cm,准确到1 mm,故B正确;12.40 dm,测量结果准确到1 dm,故C错误;4.30 mm,测量结果准确到0.1 mm,故D错误;故选B。]
2.(4分)(2020·北京高一上期中)如图所示,高速公路收费站都设有“ETC”通道(即不停车收费通道),设ETC通道是笔直的,由于有限速,汽车通过时一般是先减速至某一限定速度,然后匀速通过电子收费区,再加速驶离(将减速和加速过程都看成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汽车开始减速的时刻t=0,下列四幅图能与汽车通过ETC通道的运动情况大致吻合的是 ( )
A B C D
D [汽车先做匀减速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匀加速运动;图像A反映汽车先负向匀速后静止,再正向匀速,选项A错误;图像B反映汽车先正向匀速后静止,再正向匀速,选项B错误;图像C反映汽车先正向匀加速,后匀速,再正向匀加速,选项C错误;图像D反映汽车先匀减速后匀速,再匀加速,符合题意,选项D正确。]
3.(4分)(2019·四川绵阳高一上期末)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位移—时间图像,即xt图像如图所示,则( )
A.刚出发时,甲车速度小
B.t1时刻,两车相遇
C.t2时刻,乙车速度大
D.0~t2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距离大
C [在xt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则知刚出发时,即t=0时,甲车速度大,故A错误;t1时刻,两车的位置坐标不同,没有相遇,故B错误;根据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t2时刻,乙车速度大,故C正确;甲、乙两车由同一地点,同时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t2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则0~t2时间内,两车通过的距离相等,故D错误。]
4.(4分)在光滑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物体以10 m/s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运动,如果物体的加速度始终为5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那么经过3 s后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 )
A.25 m/s,沿斜面向下 B.5 m/s,沿斜面向下
C.5 m/s,沿斜面向上 D.25 m/s,沿斜面向上
B [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速度减小为零所用时间为t1,由v0=at1,得t1=eq \f(v0,a)=2 s,此后物体沿光滑斜面向下加速,1 s后速度大小为v=5 m/s,方向沿斜面向下,则B正确,A、C、D错误。]
5.(4分)(2020·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一质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前8秒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后4秒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第12秒末时,质点恰好停止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加速、减速过程中的位移大小之比为x1∶x2=2∶1
B.加速、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1∶a2=2∶1
C.加速、减速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eq \x\t(v)1∶eq \x\t(v)2=2∶1
D.质点12秒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6秒末的瞬时速度
A [设质点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则加速过程中的位移为eq \f(v,2)×8(m)=4v(m),减速过程中的位移为eq \f(v,2)×4(m)=2v(m),所以加速、减速过程中的位移大小之比为2∶1,故A正确;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a1=eq \f(v,8)(m/s2),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a2=eq \f(v,4)(m/s2),所以eq \f(a1,a2)=eq \f(1,2),故B错误;加速、减速过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eq \x\t(v)=eq \f(v,2),所以加速、减速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故C错误;质点12 s内的平均速度为eq \x\t(v)12=eq \f(4v+2v,12)=eq \f(v,2),第6 s末的瞬时速度v6=a1×6(m/s)=eq \f(3v,4),故D错误。]
6.(4分)有四个物体A、B、C、D,物体A、B运动的xt图像如图甲所示;物体C、D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方向运动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甲 乙
A.物体A和B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在0~3 s的时间内,物体A、B的间距逐渐减小
C.t=3 s时,物体C、D的位移相同
D.在0~3 s的时间内,物体C与D的间距逐渐增大
D [由甲图可以看出,物体A和B的位移—时间图像都是倾斜的直线,斜率都不变,速度都不变,说明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由甲图看出,在0~3 s的时间内,物体A的位移都大于B的位移,且从图像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增大,故B错误;由乙图可以看出,C、D两物体的图线在t=3 s交于一点,此时速度一定相同,但是由于在0~3 s内物体D的速度大于物体C的速度,所以位移不相同,故C错误;由乙图可以看出,前3 s内,D的速度较大,C、D间距离逐渐增大,故D正确。]
7.(4分)(2019·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一上月考)小球A从离地面20 m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小球B从A正下方的地面上以20 m/s的初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两球同时开始运动,在空中相遇(不发生碰撞),g取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球相遇时速度大小都是10 m/s,方向都竖直向下
B.两球相遇位置离地面高度为15 m
C.开始运动1.5 s时两球相遇
D.两球在空中相遇两次
B [小球A做自由落体运动,小球B做竖直上抛运动,设经过时间t在空中相遇,小球A下落的位移h1=eq \f(1,2)gt2,小球B竖直上抛的位移h2=v0t-eq \f(1,2)gt2,h1+h2=20 m,联立可得t=1 s,则经过1 s两球相遇,故C错误;两球相遇时,小球A的速率vA=gt=10 m/s,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小球B的速率也为10 m/s,速度方向竖直向上,故A错误;两球相遇时离地面高度h2=15 m,故B正确;由题意知,小球B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t′=eq \f(v0,g)=2 s,两球第一次相遇后,小球A继续下落,小球B继续向上运动,当小球B上升到最高点时,小球A下落距离为20 m,故两球不可能在空中相遇两次,故D错误。]
8.(4分)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相距为s的A、B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和7v,从A到B的运动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经过AB中点的速度为4v
B.经过AB中间时刻的速度为4v
C.通过前eq \f(s,2)位移所需时间是通过后eq \f(s,2)位移所需时间的2倍
D.前eq \f(t,2)时间通过的位移比后eq \f(t,2)时间通过的位移少1.5vt
A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物体经过AB中点的速度为=5v,A错误;物体经过AB中间时刻的速度为,B正确;通过前eq \f(s,2)位移所需时间t1=,通过后eq \f(s,2)位移所需时间t2==eq \f(2v,a),C正确;前eq \f(t,2)时间通过的位移s1=eq \f(v+4v,2)×eq \f(t,2)=eq \f(5,4)vt,后eq \f(t,2)时间内通过的位移s2=eq \f(4v+7v,2)×eq \f(t,2)=eq \f(11,4)vt,Δs=s2-s1=1.5vt,D正确.]
9.(6分)(2019·全国卷Ⅲ)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实验中,甲同学负责释放金属小球,乙同学负责在小球自由下落的时候拍照。已知相机每间隔0.1 s拍1幅照片。
(1)若要从拍得的照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此实验中还必须使用的器材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米尺 B.秒表 C.光电门 D.天平
(2)简述你选择的器材在本实验中的使用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两同学由连续3幅照片上小球的位置a、b和c得到ab=24.5 cm、ac=58.7 cm,则该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_____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析] 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通过每隔一定时间的拍摄确定小球位置,所以还必须使用的器材是米尺,将米尺竖直放置,使小球下落时尽量靠近米尺,用米尺测量小球位置间的距离,利用逐差法由公式Δx=aT2,可得a=g=eq \f(Δx,T2)=9.7 m/s2。
[答案] (1)A (2)将米尺竖直放置,使小球下落时尽量靠近米尺 (3)9.7
10.(8分)有一根竖直悬挂起来的长为4.2 m的细杆AB,在杆的正下方离B端0.8 m的地方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圆环C,若让杆自由下落(g取10 m/s2)。求:
(1)从杆下落开始,下端B及上端A到达圆环所经历的时间;
(2)AB杆通过圆环的过程所用的时间。
[解析] (1)杆做自由落体运动,设杆的下端B点到达圆环的时间为tB,则hB=eq \f(1,2)gteq \\al(2,B),解得tB=0.4 s;设杆的上端A点到达圆环的时间为tA,则hA=eq \f(1,2)gteq \\al(2,A),将hA=5.0 m代入得tA=1.0 s。
(2)AB杆通过圆环的过程所用的时间t=tA-tB=0.6 s。
[答案] (1)0.4 s 1.0 s (2)0.6 s
11.(4分)(多选)有关部门对校车、大中型客货车、危险品运输车等重点车型驾驶人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提高了记分分值。如图是某司机在春节假期试驾小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0~25 s内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
A.小轿车在0~15 s内的位移为200 m
B.小轿车在10~15 s内加速度为零
C.小轿车在10 s末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D.小轿车在4~9 s内的加速度大小大于16~24 s内的加速度大小
ABD [小轿车在0~15 s内的位移为200 m,A正确;10~15 s内小轿车匀速运动,加速度为零,B正确;0~25 s内小轿车始终未改变方向,C错误;小轿车4~9 s内的加速度大小是2 m/s2,16~24 s内的加速度大小是1 m/s2,D正确。]
12.(4分)(多选)某人在高层楼房的阳台上以20 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石块,石块运动到离抛出点15 m处时,所经历的时间可以是(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 ( )
A.1 s B.2 s C.3 s D.(2+eq \r(7))s
ACD [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竖直上抛运动可以看成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当石块运动到抛出点上方离抛出点15 m处时,位移为x=15 m,由x=vt-eq \f(1,2)gt2,解得t1=1 s,t2=3 s。其中t1=1 s对应着石块上升过程中离抛出点15 m处时所用的时间,而t2=3 s对应着从最高点下落过程中第二次经过离抛出点15 m处时所用的时间。
当石块运动到抛出点下方离抛出点15 m处时,位移为x′=-15 m,由x′=vt-eq \f(1,2)gt2,解得t3=(2+eq \r(7))s,t4=(2-eq \r(7))s(舍去)。]
13.(4分)(多选)如图所示,将一小球从竖直砖墙的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所示的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均为d。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B.位置1不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eq \f(d,T2)
D.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eq \f(7d,2T)
BCD [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从静止开始运动的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而题图中位移之比为2∶3∶4∶5,故位置1不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选项A错误,B正确;由Δs=aT2知a=eq \f(d,T2),选项C正确;v3=eq \f(3d+4d,2T)=eq \f(7d,2T),选项D正确。]
14.(4分)(多选)如图所示,以8 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 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 m/s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 m/s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 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
B.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
C.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
D.如果距停车线5 m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
AC [如果汽车立即以最大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t1=2 s内的位移s0=v0t1+eq \f(1,2)a1teq \\al(2,1)=20 m>18 m,此时汽车的速度为v1=v0+a1t1=12 m/s<12.5 m/s,汽车没有超速,选项A正确,B错误;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绿灯熄灭前汽车通过的距离一定小于18 m,不能通过停车线,选项C正确;汽车以最大加速度减速时,速度减为零需要的时间t2=eq \f(v0,a2)=1.6 s,此过程通过的位移为s2=v0t2-eq \f(1,2)a2teq \\al(2,2)=6.4 m,故选项D错误。]
15.(6分)(2020·黑龙江牡丹江高一月考)做直线运动的小车,牵引一条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交流电源的频率是50 Hz,由纸带上打出的某一个点开始,每5个点剪下一段纸带。如图所示,每一小段纸带的一端与x轴相重合,两边与y轴平行,将纸带贴在坐标系中。
(1)仔细研究图,找出小车在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间存在的关系;
(2)设Δt=0.1 s,请画出该小车的vt图像;
(3)根据图像求其加速度。
[解析] (1)由题图中所标纸带每段位移的大小,可知在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可近似认为Δy=8 mm,即位移差为8 mm。
(2)以图中的x轴作为时间轴,纸带的宽度表示相等的时间间隔T=0.1 s,每段纸带最上端中点对应v轴上的速度恰好表示每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n=eq \f(yn,T)=eq \f(yn,0.1 s)。因此可以用纸带的长度表示每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将纸带上端中间各点连接起来,可得vt图像,如图所示。
(3)利用vt图像求斜率,可知小车加速度
a=eq \f(Δv,Δt)=eq \f(61.5-21.5,0.55-0.05)×10-2 m/s2=0.8 m/s2。
[答案] (1)位移差相等 (2)见解析 (3)0.8 m/s2
16.(8分)(2020·湖北武汉钢城四中高一月考)卡车原来用10 m/s的速度匀速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因为道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的一半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度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解析] (1)设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题意可知,减速时间t1=8 s,加速时间t2=4 s,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a1=eq \f(2-10,8) m/s2=-1 m/s2,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a2=eq \f(10-2,4) m/s2=2 m/s2。
(2)由速度公式v=v0+at可知,开始刹车后2 s的速度为v2=(10-1×2)m/s=8 m/s,汽车刹车时间为8 s,接着加速,所以10 s末的速度为v10=(2+2×2)m/s=6 m/s。
[答案] (1)-1 m/s2 2 m/s2 (2)8 m/s 6 m/s
17.(12分)(2019·河南郑州一中高一上期中)如图甲,一辆汽车在地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从t=0时刻起8 s内,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最后阶段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求:
甲 乙 丙
(1)4 s末的速度大小v1;
(2)5 s末的速度大小v2;
(3)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画出汽车在8 s内的vt图像(要求计算出相应数值)。
[解析] (1)由题图乙可知,在0~4 s内,汽车的加速度为a1=3 m/s2,则4 s末汽车的速度为v1=a1t=3×4 m/s=12 m/s;
(2)由题图乙可知,4~5 s内汽车的加速度为a2=-7 m/s2,
汽车做匀减速运动,5 s末的速度v2=v1+a2t′=12 m/s-7×1 m/s=5 m/s;
(3)由题图乙可知,汽车刹车的加速度为a3=-2 m/s2,
汽车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需要的时间
t0=eq \f(v-v2,a3)=eq \f(0-5,-2) s=2.5 s,
则在5 s+2.5 s=7.5 s时,汽车速度为零,
描点作出汽车的vt图像如图所示。
[答案] (1)12 m/s (2)5 m/s (3)见解析
18.(12分)如图所示是一种新建成的让人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的跳楼机,其中列出了一些数据供参考:A.总高度60 m;B.限载12人;C.最大速度为每小时45英里(1英里=1 609 m,此速度相当于20 m/s);D.跳楼机的运动可近似看成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且落地时的速度为0。(取g=10 m/s2)请根据以上信息估算:
(1)跳楼机下落的总时间至少为多少?
(2)减速过程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少?
[解析] (1)跳楼机先做自由落体运动至最大速度后再立即做匀减速运动,此种情况对应的时间最短,如图所示,全程的平均速度eq \x\t(v)=eq \f(1,2)vmax=10 m/s
最短时间tmin=eq \f(H,\x\t(v))=eq \f(60,10) s=6 s。
(2)跳楼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
t1=eq \f(vmax,g)=eq \f(20,10) s=2 s
故减速过程的最短时间t2=tmin-t1=4 s,则最大加速度
amax=eq \b\lc\|\rc\|(\a\vs4\al\c1(\f(-vmax,t2)))=5 m/s2。
[答案] (1)6 s (2)5 m/s2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物理模块综合测评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物理必修 第一册本册综合综合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章末综合测评5 牛顿运动定律—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科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检测: 这是一份物理本册综合同步练习题,共12页。
章末综合测评4 力与平衡—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科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本册综合课时训练,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