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 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 壁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与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材分析: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赤壁”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诗词的格式、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但对诗词的意境分析、情感体会仍旧不到位,因此还需教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折戟”、“铜雀”等重点字词,了解古诗内容;
2.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古诗,把握古诗的节奏、韵律、重音和停连;
3.了解杜牧和其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法、圈点勾画法掌握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等手法并体会其手法的好处,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东风”“二乔”等隐藏的含义,体会诗人对赤壁之战的态度。领会使人想要抒发得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篇古诗的学习,体会诗人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一个满腹才华却在失望中永怀希望。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正能量,少一些阴霾,多一些阳光。
四、教学重点:
⒈了解“咏史诗”
2.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分析、讲解
⒉“东风”“二乔”的象征意义
⒊理解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怀才不遇,抓住机遇。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诵读法 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七、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信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喜欢王者荣耀这款游戏,那么我想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上这款武器是什么?大家看完之后想到的是什么呢?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杜牧,看一下他的内心想法。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40页《赤壁》。(PPT展示)
(二)教学新课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3)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4)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2.咏史诗: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朗读诗歌
(1)全班齐读,学生抽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点评+老师点评。
在此环节中需要引领学生展开思考,划分节奏。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晚年为行乐所建。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三)精读诗歌
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
作为清代著名学者,沈得潜也不经发出了疑惑,那对于这首诗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呢?请同学们阅读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诗人游历赤壁他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
沉沙之折戟。联想到了赤壁之战
2、诗人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此处普及“赋比兴”,随文分析以小见大的手法)
3.一般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虚实结合,结合前后两句诗)
研读诗歌,探究主旨
再读诗歌,试分析东风”和“二乔”分别指什么?
东风”指有利条件、机遇等。“二乔”她们指的是成功或者失败。“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请同学们自己朗读,再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后两句诗,然后总结出一个减法算式
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老师同时板书)
杜牧对周瑜是什么态度?
有点不屑,如果没有东风这个有利条件,结果肯定是失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再请同学用不屑的语气来读一下。全班再来齐读这首诗,读出不屑的味儿来。
谁能根据刚才的减法算式推出一个加法算式出来?
大家再读读后两句,请同学们分组交流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推论出一个加法,不是简单的将刚才的算式移位。相邻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结论:周瑜=铜雀锁二乔+东风周瑜+东风=二乔留吴。(老师同时板书)
有了“东风”这个条件,为周瑜的成功增添了一大助力。这首诗是首绝句,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叙事,后两句抒情或议论。那么杜牧通过咏这段历史,对了,这是一首咏史诗,就是借历史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诗,作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那么如果将刚才的算式换算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算式?
杜牧-机遇=壮志难酬;杜牧+机遇=大展身手
我-机遇=壮志难酬;我+机遇=大展身手
现在大家明白杜牧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情感了吗?
不是我不能成功,而是我缺乏机遇。
给我机遇,我一定能够成功。
九、课堂小结
我们看问题就是要看正面,不要去消极地看问题。这首诗总有人说是写了杜牧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难道我们学习这首诗就是为了知道这点吗?不是!
作为一个人。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仅有天资聪颖是不够的,天时、地利、人和、机遇都很重要。在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和修养,使自己具备成功需要的基本条件,在机遇到来时可以精准把握而不会像杜牧一样觉得怀才不遇,空发怨愤与感慨。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十一、板书设计
东风
周瑜:雄姿英发 机遇(客观条件好) 赢得赤壁之战
无东风
杜牧:英姿勃发 无机遇 没有赤壁之战那样的成就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赤壁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点拨,化静为动,附: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 壁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 壁教案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