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九年级试卷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原卷版).doc
    •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解析版).doc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原卷版)第1页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原卷版)第2页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原卷版)第3页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解析版)第1页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解析版)第2页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九年级试卷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九年级试卷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文件包含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原卷版doc、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语法文学常识+古诗词曲+小说阅读(原卷版)
    班级: 姓名: 得分: (总分:160分)
    一、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虽然我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这里只有没有使我失望。到处都是绿,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地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似的。这绿色像音乐,涤清了心中的忧虑。
    A.“涤清”“忧虑”都是名词,“轻轻地颤动”“空中与心中”都是偏正短语。
    B.“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这个句子中,“夏天”作主语。
    C.“虽然我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这句是因果复句。
    D.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的方法是:把“这里”和“只有”调换位置。
    二、下列关于律诗的文体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律诗八句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B.律诗中每一联上下句的平仄音是一样的。
    C.律诗要求全诗押一个韵,在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D.一般来说,律诗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三、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B.《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意大利文学家埃德加·斯诺。
    C.《昆虫记》的作者是俄罗斯作家法布尔。
    D.《野望》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安石。
    四、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
    B.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D.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五、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C.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D.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六、古诗词曲默写。(24分)
    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默写。(7分)
    直接默写: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
    (2)最爱湖东行不足, 。
    理解默写: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 。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
    2.《渔家傲》(李清照)(9分)
    (1)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 , 。
    (2)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 , 。
    (3)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4)李清照在《渔家傲》中,“ ”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 , 。”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 !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 !
    (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到被子的诗句是: , 。
    七、古诗词曲鉴赏。(36分)
    1.《渡荆门送别》(10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下列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3)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4分)


    2.《钱塘湖春行》(7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别称钱塘湖的西湖游春,登孤山寺,入贾亭,赏湖水,在白沙堤上漫步赏花。
    B.只见早起的莺儿抢占着向阳的树枝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几只刚刚飞来的燕子正在啄泥衔草建筑新巢,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已经重新来到西湖。
    C.一路走来,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是诗人最爱的西湖景致。这里头上绿树成荫,脚下绿草茵茵,处处繁花盛开,步行的、骑着马儿的游春的人们穿梭来往。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盎然,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2)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4分)


    3.《饮酒》(其五)(7分)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6分)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0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3)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4分)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
    八、现代文阅读。(30分)
    想起母亲就想哭
    韩石山
    ①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地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选自《文艺报》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6分)
    情节
    “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


    “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

    “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
    2.文中多次提到母亲讲的“学好,泵惹事”,通读全文,分别说说“学好”和“泵惹事”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4分)


    3.试比较下面这段话与文中画线句在写法和表达效果上的相同之处。(4分)
    我心里暗笑他迂腐;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走出青春迷茫
    ①那一年,我们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压力陡然增大,乌云总是遮艳着太阳,阳光照不进心灵,青春一片迷茫。
    ②不知什么原因,我们这群无所事事的男生突然疯狂地爱上了足球。每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提早半小时到校,畅快淋漓地踢上一场“早球”。上课却成了绝佳的“中场休息”,或假寐或小憩,窘态各异,但有一个步调是统一的:下课铃响,冲向操场,抓紧踢球,别无他想。
    ③我们痴迷足球,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要为中国足球的腾飞而奋斗!
    ④然而,在一个不见阳光的下午,我们的“足球梦”戛然而止了。戳破这个梦的是我们的班主任。那天下午上自习课,我们的守门员也许是太疲倦了,趴在桌上呼呼大睡,鼾声如雷,大家的哄笑引来了我们的班主任……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班主任默然捡走了我们的足球。我们在走廊里徘徊,在教室里踱步,行色恹恹,状如行尸。
    ⑤忽然一个男生说:“再买一个不就得了。”于是全班男生集资,又买了一个足球。我们像爱护宝贝一样把它藏起来,趁老师不在时偷偷地踢。当然了,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二个球很快也被班主任没收了。班主任正色警告:“事不过三!”梦想再一次破灭,男同学又陷人巨大的迷茫;精神萎靡。既然不让踢球,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所以只能打开课本,佯装学习,并且趁机偷瞄女同学。
    那天早上,班里家庭条件最好的女生向同桌炫耀说:“我昨天去打网球了!”说完,就从包里掏出一个网球扔向天空。旁边伺机而动的一大群男生一哄而上,大家一瞬间都被点燃了,围着球一阵乱踢。一起笑着,疯着。网球滚向了操场,人群自动地分成两队,比赛开始了,一个网球,想要接住都很难。我们却踢得起劲,一脚射门,球跑到裤兜里了。守门员摸遍全身才把球找到, 大家笑成一团。此时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模样,不在教室里,不在校服里,就在此刻。
    这个网球的归宿和前面两个足球一样,我们的哄闹惊动了班主任,网球又被没收了。 班主任还声明明天晨操后要罚男生到操场跑圈。这一次的没收大家无法接受,不能球,甚至不
    能玩网球,那让我们玩什么呢?
    ⑧第二天晨操后,所有男生都站立在操场上,却一动不动,用静默表达无声的抗议。
    班主任显然对这一幕有些吃惊,但地并没有发怒,而是开始和我们细细叙谈:“我像你们这
    么大的时候,曾迷恋过琼瑶的小说,买过所有能买得到的琼瑶小说集。而且发誓要成为像
    琼瑶那样的小说家。结果呢,下课看上课也看,眼睛看近视了,镜片还越来越厚;成绩下
    降了,还没有一点反思的念头……人啊,年轻时迷茫,有青春力气,却找不到努力的正确
    方向;年老时清醒,却失去了青春力气,可能一事无成。真正懂得当下自己该想该做什么事了,你们就长大了。”
    ⑨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就在那一瞬间,我们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我们迎着阳光齐步向跑道跑去。
    ⑩从那以后,我们很少有人再逃课。我们这个班,创造了学校有史以来最高的高中录取率,我们的名字被学校骄做地展示在学校的宣传橱窗。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8分)
    情节
    老师的表现
    “我们”的心理或表现
    踢第一个足球

    行色恹恹
    踢第二个足球
    正色警告


    声明罚跑圈
    无法接受
    晨操风波

    醒悟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②段借用“早球”“中场休息”等足球术语,运用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形象描摹了一群执着于足球的男生形象。
    B.第二个足球被没收后,“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表明了“我们”痴迷足球的理由是“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
    C.第⑥段“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中,“开心”指网球游戏带来了快乐,“难过”指这样开心的时刻太少,爱玩的天性得不到充分释放。
    D.文的主要人物是班主任,正是由于班主任三次没收足球,罚跑圈,细心教育,学生才放弃足球,走出迷茫。
    E.本文从学生的视角构思,虽只叙述了“痴迷足球”的小故事,却引出了“走出青春迷茫”的大话题。





    【九年级上册预习小卷:78分】
    一、下列句子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句中划线的词都是副词。
    B.介词跟名词或者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例如,把书送去,沿河边跑步,但有时介词也可以单独使用。
    C.通过开展“校园书香节”,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此句没有语病)
    D.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此句没有语病)
    二、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团圆”、“雾霾”、“圈子”、“吐槽” 解说:这几个词的词性相同。
    B.汉字“日”、“山”、“羊”、“本” 解说:这四个汉字都是象形字。
    C.网络上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解说: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五一劳动节期间,数十万外地游客来到历史积淀深厚的扬州。 解说:这一句的主干是“游客来到扬州”。
    三、古诗词曲默写。
    (1)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2)不应有恨, ?
    (3)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 。
    (4)苏轼《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 。
    (5)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说的“ , , 。”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四、古诗词曲鉴赏。(10分)
    《行路难》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2)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4分)


    五、现代文阅读。(24分)
    一些春天
    段 琳
    ①有一年的春天,我因为脊椎侧弯没有得到完全矫正,再加上长时间久坐,经常腰背疼得坐立难安。因别人介绍认识了家在重机厂的李医生,便下定决心好好治疗。每天下了班就开车到重机厂李医生家。刚好是三月,风暖起来,花开成片,如同有人在泼洒颜料一般,醉人的酒红,少女明艳的桃红,婴儿般纯净的粉白,这边染一块,那边染一块。
    ②到李医生家,要经过农大门口一条笔直的路,两旁种满重瓣晚樱,这个时节,花团锦簇,触目惊心。一直以来,我总是回避从这里经过,农大总是提醒我心里的疼痛,让我想起弟弟,想起他在这里生活的岁月。
    ③我的弟弟,曾在这里学习,后来,他得了癌症,发现时已是晚期,治疗了半年多,还是离开了。弟弟开始治疗也是在三月。爸爸的朋友在医院对面有一套小房子,弟弟暂时住在这里,我每天下了班过去。
    ④弟弟每天接受治疗,结束了便到房子里休息。同龄人比较少,大概他也比较无聊。姑妈说每次我来的时候,是弟弟一天里话最多的时候。我们说了什么呢?我总是回想起一个场景,我衣服上连接珠片的线断了,便寻针来,一颗一颗重新钉上去,弟弟在一旁坐着,看两眼电视里的新闻,又看看我,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说说新闻,说说近期上映什么电影,哪部美剧值得追。珠片很多,我钉一会儿脖子就酸了,要抻直一下脖子,再低头接着钉。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我们也都在假装正常,心里怀着莫大的期望。那个春天里,风很大,有些夜晚,我们出去散步,顺城附近的街道,来来回回走了很多遍。有时候他走在我前面,风里的他看起来瘦了好多。
    ⑤那时的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生老病死,总以为亲人不会离去,他们会一直在那个固定的地方,即使我们跑再远,也总是会相见。所以我才那么恨自己,恨自己不够珍惜,恨自己做得不够好。
    ⑥又是一年的春天,一个与平时无异的晚上,接到公公电话,说外婆去世了。他说我现在过去处理。你先不要告诉妈妈(我的婆婆)。挂了电话,我呆立许久。那个最最和善的老人家,居然就去世了。
    ⑦外婆以前是幼儿园老师,退休多年,因为老伴儿早些年生病去世了,自己一个人在老房子里生活。我很喜欢她,她说话柔和,衣着整洁,每次见面都笑眯眯地和我说话。
    ⑧前一周我们去看她时,她刚刚出院不久。在她清净整洁的小院子里,看到她正在恢复,脸上的浮肿消退多了。待了几分钟,她说别在家里待着了,去看看花吧。花开得正好。确实是的,海棠爆满枝头,微风吹过,片片花瓣蹁跹而下。重瓣晚樱云蒸霞蔚。
    ⑨才隔一个星期,居然老人家就去世了。美丽烂漫的春天,从来就是存在着腐败和消亡。婆婆身体不太好,才做完手术不久,家人觉得她身体虚弱,不能到墓园这些地方,便决定瞒着她。那是对于我来说最煎熬的几天,面对帮我带孩子的婆婆,要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周末,为了方便公公过去帮忙料理外婆的后事,我带着孩子,让婆婆和我一起去公园玩。公园里的樱花开得像海水一样蔓延开来,孩子无忧无虑地在花树下奔跑,婆婆在好几个景致好的地方,热心地说要帮我照相。我都推说人太多了,不照了。在明亮刺眼的春天阳光中,内心悲恸又心疼。
    ⑽眼前这个人,虽然是我的长辈,却跟我一样,成了一个没有妈妈的人了,孤独无依。[来源:~@中^&教*网]
    ⑾初到李医生家,似乎时光倒流二十年,回到了很早以前的场景。重机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非常显赫的单位。李医生虽然有家传正骨复位治疗的技艺,但他觉得太耗力气,不如工厂的工作整洁体面有保障。后来工厂倒闭,李医生下岗,他开始钻研家传的技艺医治伤者。[来源:*&^中教%网#]
    ⑿医生夫人爱说话,经常跟我聊来他们这里治病的人。据说有一个跟我一样,工作经常加班到凌晨,颈椎问题一样严重,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后来辞职了,现在生活得轻松,人也比以往更年轻。还有一个女病人,我没见过的。医生夫人说,媳妇来治病,老公每天都陪着来,你说好不好玩?我看着去哪儿都会一起去的医生两口子,只是笑笑。如影随形,只是习惯。
    ⒀医生家的作息很规律,每天准点吃饭,中午和晚饭后有两次散步,下午四点一般要去菜街子买些小菜。吃饭是大事,医生夫人总说,早上起来,必然把早点煮了吃了,才能安心干别的事情,一天忙活三顿饭,感觉这三顿饭准备好,吃完,再收拾洗净,一天的时光,居然就过去了。本来是治疗脊椎的,但慢慢知道对自己的身体要善待,并且从一种重复和规律中,那些不可触碰的疼痛记忆慢慢平静。
    ⒁那些花,我渐渐敢好好欣赏它们了。
    (有删改)
    1.本文写了哪几件与“春天”有关的事?(4分)[w~^&.co@m]


    2.本文多次写春天的花,分析下面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8分)
    ⑴刚好是三月,风暖起来,花开成片,如同有人在泼洒颜料一般,醉人的酒红,少女明艳的桃红,婴儿般纯净的粉白,这边染一块,那边染一块。


    ⑵海棠爆满枝头,微风吹过,片片花瓣蹁跹而下。重瓣晚樱云蒸霞蔚。


    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4.文章第⑾~⒀段记叙语言有何特点?(4分)


    5.你怎样理解“那些花,我渐渐敢好好欣赏它们了”这句话的含义?读完本文,你对人生有了什么新的认识?(4分)










    【九年级上基础知识清单】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曲重点篇目知识梳理
    1.《月夜忆舍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文
    译文
    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2.《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洲南巴尉(今广东电白)。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诗文
    翻译
    重点赏析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象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分。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益以“空见”二字,更进一层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沁人心脾。这两句诗还化用了贾谊《鵩鸟赋》的句子。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以为不祥的鵩鸟,深感自己的不幸,因而在赋中发出了“庚子日斜兮,鵩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的感喟。刘长卿借用其字面,创造了“人去后”、“日斜时”的倍觉黯然的气氛。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有谁能理解呢!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如此动情,如此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这幅荒村日暮图,不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主旨: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韩愈的诗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改为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赴潮州途中路经蓝田关(在今陕西省),韩愈给送行的侄孙韩湘写下这首七言律诗。
    诗文
    翻译
    重点赏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点明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的情感。“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
    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jiǎn )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主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4.《行香子》
    作者: 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他与苏轼是很要好的朋友。苏轼被贬黄洲之时,他们曾互相通信,信的内容惟妙惟肖,感人至深。秦观也曾到黄洲探望苏轼。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因此为世人传为佳话。
    诗文
    翻译
    重点赏析
    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
    本词起句点明季节:春季;地点:农村。作者用简单明快的句子描写出春天农村的美丽景象,与自己愉快的心情相合。是后文词情发生的前提。
    倚/东风、豪兴/徜徉。
    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词人想象自己可以乘着风,萧洒地在风中散步,可见词人的兴致之好,也体现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一 面。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词人好似疑问的口气说出春天的美景美不胜收,更加表现出自己热爱自然的心怀。桃花,李花,菜花,都是诗人抓住的物象。描写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飚(yáng)/青旗、流水桥/傍。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远远,隐隐 ,运用的是叠字,目地是加强程度,强调语气。此处是词人描写乡村的景象。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莺儿,燕儿,蝶儿,是词人抓住的物象。啼,舞,忙,这三个动词活泼俏皮地写出春天万物的活力,也表达作者所想往的健康灵动的人生。
    主旨: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5.《无题》
    作者:李商隐,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是爱情朦胧诗的代表。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
    诗文
    翻译
    重点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然后写春风不再、百花调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颔联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写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只好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
    主旨:全诗以首句的“别”字为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之情,也表露出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

    相关试卷

    初中语文专题练习之古诗词文学常识: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专题练习之古诗词文学常识,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渴望为国战斗,选自《陆游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本对接,课本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练习: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练习,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