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陋室铭》《爱莲说》核心素养练习(解析版)第1页
    《陋室铭》《爱莲说》核心素养练习(解析版)第2页
    《陋室铭》《爱莲说》核心素养练习(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课后测评,共13页。
     《陋室铭》《爱莲说》核心素养练习
    【核心素养一练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请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铭( ) 案牍( ) 鸿儒( ) 调( )素琴
    馨( ) 亵( )玩 隐逸( ) 蕃( )
    擢( ) 苔 ( )痕
    【答案】míng dú hóng rú tiáo xīn xiè yǐn yì fán zhuó tái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 馨:        (4)何陋之有 何:     
    (5)谈笑有鸿儒 儒:      (6)往来无白丁  白丁:     
    (7)可以调素琴 调:       (8)无案牍之劳形 劳:     
    (9)陶后鲜有闻 鲜:      (10)濯清涟而不妖 濯:     
    (11)濯清涟而不妖 妖:       (12)宜乎众矣 宜:     
    (1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      (14)余谓菊花之君子者也 谓:     
    【答案】(1)著名 (2)这 (3)品德高尚 (4)什么 (5)指读书人 (6)平民 (7)调弄 (8)使……劳累 (9)少 (10)洗涤 (11)美丽而不端庄 (12)应当 (13)亲近而不庄重 (14)认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3)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4)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
    【答案】(1)琴瑟、箫管之类的弦乐器 丝绸、竹子 (2)身体 形状、样子 (3)大 鸿雁 (4)立 种植
    4.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别。
    (1)有仙则名 名:
    (2)有龙则灵 灵:
    (3)惟吾德馨 馨:
    (4)不蔓不枝 蔓:
    (5)香远益清 远:
    (6)无丝竹之乱耳 乱:
    (7)无案牍之劳形 劳:
    【答案】(1)名词作动词 (2)形容词作动词 (3)名词作形容词 (4)名词作动词 (5)形容词作动词 (6)使动用法 (7) 使动用法
    5.写出下面句子的句式。
    (1)何陋之有 句式:____________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句式:____________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句式:____________
    【答案】(1)倒装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7)何陋之有?
    译文: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1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1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答案】(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4)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5)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6)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7)有什么简陋的呢?(8)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9)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10)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11)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去玩弄啊。(12)(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核心素养二练习:思维发展与提升】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案】①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②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典雅(景色雅),交往人物博学儒雅(交往雅)和生活情趣高雅(情趣雅)的特点。
    2.《陋室铭》一文主旨句是什么?该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答案】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陋室”两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3.《陋室铭》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答案】表达了作者高洁伟岸、安贫乐道的情操。
    4.《陋室铭》一文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案】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5.《爱莲说》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答案】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案】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怎样理解《爱莲说》一文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答案】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核心素养三练习:审美鉴赏与创造】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运用了对偶、比喻、类比和比兴的表现手法。②以“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灵、名”的特点。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致和情怀?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案】①表现了作者高雅、超凡脱俗的情致以及不受世俗羁绊、安闲适意的情怀。②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是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陋室铭》一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案】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4.作者在《陋室铭》一文中以仙人蛟龙自况,更以孔子、诸葛亮、子云等古代名贤自比,这种毫不自谦的思想是否让人觉得有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


    【答案】不会的。作者的这种自比,并非狂妄自大,实是自勉自励,是要求自己交往纯正,志趣高雅,品质高洁,要以古代名贤为榜样,去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立身处世就要有这种自知自勉的精神。
    5.文中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6.请为《陋室铭》一文对陋室的描写从内容或写法上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案】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以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描写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尾“何陋之有”张目。
    7.《陋室铭》是一篇骈文,多用对偶句,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看法。

    【答案】人雅无须室大,品正不在官高。
    8.《爱莲说》一文中提及“菊”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以菊来正衬莲花,象征隐居避世的人;以牡丹来反衬莲花,象征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人,更好地表明了作者对追名逐利恶浊世风的批判和对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君子品格的赞美。
    9.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这个道理。
    示例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
    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核心素养四练习:文化传承与理解】
    1.(2018海南卷)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míng) B.苔痕上阶绿(héng)
    C.草色入帘青(lián) D.南阳诸葛庐(l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
    ②谈笑有鸿儒
    ③可以调素琴
    ④孔子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1)B
    【解析】本题考察字音。平时要注意字音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要查字典。B项错误,“痕”的读音为“hén”。
    (2)①出名 ②博学的人 ③弹奏 ④说
    【解析】本题考察古今异义词。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的前后搭配,拿不准的可根据前后搭配来辨析,切忌不能以今释古,望文生义。
    (3)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②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解析】翻译注意直译,把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要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上,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第①句重点翻译字词:斯、馨。
    第②句重点翻译字词:丝竹、案牍、劳。
    (4)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目的是为了衬托陋室的不陋。
    【解析】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划线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目的是引出下文对陋室的描写以及衬托陋室不陋。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
    2.(2017安徽卷)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 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名: ②斯是陋室 斯:
    ③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④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或曰:“陋,如之何?”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答案】(1)①出名,有名 ②这 ③博学的人 ④官府文书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文词语解释,考察的词语多为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等特殊词。“名”一词多义,它有闻名、出名、姓名等多种意思,翻译时要注意。“斯”在这里作代词用。“鸿儒”中“鸿”是大的意思,“儒”指有学问的人。“案牍”的解释,“欲”虽然来自课外文言文的词语,但在平时学习时,早已掌握其含义,较为简单。
    (2)①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②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字,一定要重点翻译,很多地方看翻译题目往往依据这些关键字的翻译赋分。就本小题而言,第(1)句翻译时要注意正确理解“上”(意思:长上),“入”(意思:映入)等词语的意思。第(2)句选自课外,“或”在课内文言文中学过,它是“有人”的意思。如果拿不定其含义,还可以查阅《新华字典》,上面也有明确的解释。“曰”是说的意思,“陋”简陋之意,“如之何”倒装句,翻译时,可按“如何之”来润色答案。
    (3)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相对来说,难度减小。【甲】文,作者认为自己的陋室不陋,是因为陋室的主人品德高尚的原因,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便知。【乙】文,“何陋之有”,也是因为其居住人的品质高洁,即因“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呢?
    (4)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能力。从两段文字来看,在作者的笔下,“君子”的形象是美好的。从“君子”的交往、日常生活,及“子欲居九夷”,可看出“君子”的情操;另外,从“君子”虽居陋室,却不觉得简陋,可以概括出“君子”其它方面的情操。
    参考译文:
    【乙】孔子想要住在偏远的地方,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3.(2017云南卷)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3)作者给自己的陋室是做“铭”有何用意?


    (4)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①出名 ②不加修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出名。
    ②句意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素:不加修饰。
    (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话,注意“乱”,使…扰乱;“劳”,使…劳累.第二句话,注意“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作者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4)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特点即可。
    4.(2018遵义卷)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不蔓不枝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 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答案】(1)①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生枝;枝枝节节。③但是。④少;很少。
    【解析】可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义。注意“枝”为古今异义字。
    (2)①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②对牡丹的爱,当然人很多了!
    【解析】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实词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谓”“宜”“众”等字词的翻译。
    (3)本文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分析描写的语句,也可以分析直抒胸臆的关键句。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2014安徽卷)阅读文章,完成习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 ②濯清涟而不妖( )
    ③香远益清( ) ④亭亭净植( )
    ⑤宜乎众矣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案】(1)①通“繁”多 ②洗涤 ③更,更加 ④“植”通“直”,立 ⑤当然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注意其中“蕃”“植”两个通假字翻译。
    (2)①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②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解析】翻译一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结合语境,做到文通字顺。本题中“通”“直”“蔓”“枝”“鲜”“闻”等都是重要的附分点。
    (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解析】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带着问题回归原文,找出正确答案即可。
    (4)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解析】考生可从内容、思想感情、句式、手法等角度着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从内容和思想感情方面:明确写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从句式方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相关试卷

    《陋室铭》《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这是一份《陋室铭》《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共5页。

    安徽省2022年语文中考 陋室铭、爱莲说(含答案)练习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2022年语文中考 陋室铭、爱莲说(含答案)练习题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2018)陋室铭/刘禹锡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2018)陋室铭/刘禹锡巩固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下列加点词,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根据诗文内容填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阅读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